五个重大项目考古成果为中国夏文化增强信度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呈现出明显的“九宫格”形制,体现了都城的布局结构;安徽禹会村遗址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或将为“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古史传说提供重要线索;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则发现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粮仓仓城,在了解夏王朝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价值;河南叶县余庄遗址发现高等级龙山文化墓葬,更是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则呈现出一派大型的玉石器生产“基地”聚落特性,各种玉石原料、工具和作坊一应俱全……
中国国家文物局25日在北京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以上凡此种种,被视为中国考古界今年在夏文化考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延长了夏文化的轴线,增强了夏文化的信度。
以二里头遗址的“九宫格”为例,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历年在其中多个区域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都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新发现则充分体现出其社会结构的等级分明、统治格局的井然有序,应是王国的权力、祭祀、礼仪、经济等方面的核心区域,且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相符合,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九宫格”这一形制更是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认为,目前看来二里头都城是有严整的规划,有贵族墓葬和遗址,因而极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会单位,这一点就很重要了。商代已经出现了族邑,如果二里头遗址经过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可以证明的话,那么夏代可能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族邑。他建议或可选取其中一个较大墓葬中的出土人骨进行DNA检测是否有亲缘关系。
从“九宫格”,到闾里制度,到里坊制度,再到今天的街道和街坊,这其中或许有一定的传承和流变基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坦言,“九宫格”让人大开眼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九宫格”式的布局非常严谨。他建议选取其中一格进行更仔细的解剖式考古,或许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而在夏文化的探索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于,今人可以从中看到一种文明的延续。
如河南淮阳的时庄遗址发现了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粮仓仓城,这与河南被誉为“中国的粮仓”,而周口、信阳等又被誉为“粮仓中的粮仓”一脉相承;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成为大型的玉器生产基地,也无怪乎南阳独山玉文化至今名扬海外。
“正是这样的延续,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而考古就是要讲清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基因。一直有着内在继承关系的文化特征才能叫文化基因,它们是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今天揭示古代价值就是要体现当代价值,由此才能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将来。”雷兴山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