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保障功能 保险业交出出色“答卷”
“十三五”短短的5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却注定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记。5年来,保险业的回归保障之路走得艰辛但却坚定不移,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看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险业在承接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入落实保险“新国十条”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台《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使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和推进金融扶贫的有效工具。
2016年,我国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372.78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量15.12万亿元。5年来,在监管层的引领下,我国保险市场稳步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保险大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保险业资产总量17.6万亿元,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2369.4亿元,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886.3万亿元。
具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责任保险为医疗、环保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20.4%;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等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3%;意外伤害保险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232.9万亿元,同比增长85.7%。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任也与日俱增。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19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 2019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2.1,处于信心较强区间,而这一指数在2016年为71.2。5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信心持续保持较强态势,保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整体环境持乐观态度,对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向好趋势保持稳定,行业回归保障的成效逐步显现。
看健康险改革:步入快车道
五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商业健康险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作为长期保障型业务的险种之一,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健康险成为保险公司重点业务布局的领域,商业健康险行业快速发展。
2016年,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年保费收入4042.50亿元。2019年,健康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已达7066亿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0.2%、41.3%、51.9%、67.7%、8.6%、24.1%。除2017年监管部门规范整顿中短存续期护理险业务受到影响外,健康险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保费数据的上升折射出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93%的受访民众认为身体健康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幅领先于“拥有财富”“满意的工作”等其他选项。其他相关报告也指出,在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各项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速最高,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
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促进医保制度的改革,让各类保障互补衔接。2020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险产品供给,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要求到2030年底,全国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在这一改革思路的统领下,2020年以来,以政府指导、商保承办、城市定制、衔接医保为模式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在各地陆续开展,“惠民保”脱颖而出。凭借“低保费、宽门槛、高保额”,全国有40多个城市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专属惠民保险。这是全面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性尝试,也是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的结果。
看养老保险改革:由“配角”转为“主角”
“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向好为保险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消费者对保险信心增加,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商业保险的行业职能也在发生转变,从“社会保障的补充”转变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行业地位在转变,从社会保障“配角”转变为“主角”;行业责任在转变,从单一保险责任转变为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下,保险产品回归保障的本质是大势所趋。5年来,在监管政策的引领下,商业保险公司产品定位、设计、渠道、用户定位和教育等多方面进行重新布局。
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严监管政策,譬如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在强监管引导行业回归保障业务下,2016年至2020年,保险业逐渐告别粗放经营,转向精耕细作。保险产品开发更加规范,更重保障,保险公司发展重规模更重“含金量”。在发展方式转变和总保费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险业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我国寿险业在经历了2018年深度调整后,2019年以来整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中,2019年我国人身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达到29628亿元,同比增长12.82%。2020年,疫情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居民的保险需求,2020年上半年,我国人身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达到19968.77亿元,同比增长6.04%。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养老税延产品细则出台,意味着税延商业养老保险正式进入启动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8家保险公司开展该项业务。
看车险改革:红利惠及2.6亿车主
车辆保险与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是财险领域第一大业务,社会关注度高。我国车险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车险承保机动车达2.6亿辆,保费收入8189亿元,占财险保费的63%。但同时,车险领域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百姓日益增长的车险保障需要与车险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2017年,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再度调整各地自主渠道系数以及自主核保系数,部分地区最低折扣率低至0.3375。2018年,商车险费率改革迈出了历史性一步,陕西、广西、青海三地开展商业车险自主定价改革试点,险企的自主定价范围逐渐扩大,监管部门不再限制车险的最低价,险企完全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来确定系数下限。
车险作为财产险第一大险种,监管层对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从未止步。“价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减,服务基本上只优不差”,让消费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红利,是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的要义。车险改革以来,财险公司的车险保费增速均有所下滑,车险价格普遍下降,但车主保障也有所增加。长期来看,车险改革有利于我国车险行业与国际接轨,促进车险行业市场化竞争,提升行业的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真正回归保险保障的产品属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