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浙江台州交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答卷

发布时间:2020-12-01 17:00: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杭州12月1日消息(记者李佳)“台州的GDP从1978年的10.1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134.05亿元,年均增长12.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收入41年间更是增长了190多倍、250多倍……”今天(1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台州专场,全面展现台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

  大陈岛,是台州唯一一个海上建制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年落后的小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小康的大陈”。去年,大陈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394元,是2006年的9.6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个清零”的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如今的大陈岛,正朝着“现代化的大陈”目标阔步前行。

  大陈岛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正是台州全域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生动写照。台州的GDP从1978年的10.1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134.05亿元,年均增长12.8%,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83555元,已居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全市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1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29.83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收入41年间更是增长了190多倍、250多倍。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133.5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311.7平方公里。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54.7平方米,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89.75万辆,平均每3人便拥有1辆机动车。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80.58岁。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民营经济发韧于民、藏富于民,是让老百姓创业致富的“富民经济”。台州市围绕“百姓家底更殷实”,以全民创业带动增收致富。今天的台州,平均每9个台州人中就有1位是市场主体,每32个台州人就创办1家企业。全民创业成为了撬动发展的“支点”,积蓄了社会财富,带动了充分就业,推动了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

  台州是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缩影。台州市围绕“百姓家园更宜居”,以美丽台州装点美好生活。坚持以环境美、空间美、品质美、生活美、心灵美等“五美”为品质追求,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台州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走在全国前列,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提升。聚焦城市街景、路景、水景以及生态提升建设美丽城市,“一镇一景”“一镇一品”建设美丽城镇,“串点连线成片见景”建设美丽乡村,全方位展现出了山海水城的独特风光和韵味。橙黄橘绿、鱼鲜蟹肥,台州的美丽气质,成为了很多人神往的诗和远方。

  台州市围绕“百姓生活更和乐”,以民本善治提升城市温度。台州已五度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坚持以跨越式发展的决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和健康台州行动,近年来引进了一批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带动台州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健康台州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加强地方治理的探索实践,促进“群众智慧+人工智能”的“两智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台州特色的市域治理现代化之路,推动了全社会的长治久安。

  台州也是中华和合文化重要发源地。千百年来,“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涵养了台州人温润、和气、包容的独特气质。台州也是一座有精神的城市,“不老”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早已融入台州人的血脉。台州市围绕“百姓精神更富足”,以精神灯塔照亮城市文明。坚持“垦荒精神立心”,将垦荒精神上升为城市精神,成为全民奋进、共建小康的不竭动力。怀揣梦想的一代代台州人,正是以和合文化为陶冶,以垦荒精神为激励,生生不息地用汗水浇灌事业、逐浪前行。在去年防御“利奇马”台风、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台州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成为了风浪中最美丽、最令人动容的幸福护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台州快速响应、果断决策、精密智控,确诊病例数从1月23日全国城市排名第3降至2月16日第31,本地病例扩散率为0.7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最低。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迅速复工复产,经济回升向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8.8%回升至二季度的6.9%、三季度的6%。

  展望新的征程,台州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为战略牵引,走深走实“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努力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创造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