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鹏新区精雕细刻美丽海湾
“远远看去,西涌沙滩就像一条蜿蜒的银色丝带,踩在上面,沙质又细又软又白,金色阳光洒在蓝色的海面上,真是太漂亮了。”几乎每年都来广东省深圳市度假的游客小张望着湛蓝的大海感叹道。被誉为我国最美八大海岸线之一的西涌沙滩,目前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胜地。作为深圳经济特区中的生态特区,大鹏新区近年来高标准建设美丽海湾,努力打造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
破解“五龙治水”困境,开展联合执法
不久前,在“美丽海湾·大鹏先行”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暨第十六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联合海事、海洋综合执法、交通运输、海警等五部门,打响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合执法行动第一枪。随着一阵船艇鸣笛声响起,西涌沙滩边上的执法船艇正式启航,沿杨梅坑、鹿嘴岸线进行巡查,并对入海排污口进行检查。
此次海上联合执法是《大鹏新区海陆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签订后的一次重要实践。
“‘五龙治水’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及监管领域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局长洪晓群坦言,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分属生态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执法、海事、海警等五部门,长期存在部门间权责不清的现象,导致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效能不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不足等诸多短板存在。
对此,大鹏新区贯彻“美丽海湾”建设理念,瞄准“五龙治水”难点,精准发力。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开启五方联动的海洋环境治理及监管新模式,并签订合作备忘录。
这一备忘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备忘录制订了四大机制,即信息共享机制、联合会商机制、联动执法机制、联合督察机制,并分别确立工作时效;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增强不同部门间的联合协作;按要求,五部门每月开展联合会商,每季度开展一次抽查督导,在海陆联动执法检查中,对导致海上生态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溯源追责。
“大鹏新区发挥辖区统筹作用,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其条块结合的做法值得肯定。”深圳市副市长张勇对大鹏新区高标准建设“美丽海湾”给予肯定。
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8.3%,海域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
海洋污染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大鹏新区针对其基础设施弱、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进行有益尝试。
“标本兼治是大鹏湾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洪晓群介绍,近年来,大鹏新区强化源头防控,关停深中冠、深鸿华等对海湾造成严重污染的纺织印染企业,同时实施年度生态补偿,13年间共计补贴21亿元;坚持规划引领,全力扶持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和科创中心。
“开源节流是另一项关键性举措。”洪晓群解释,开源指加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节流指减少入海污染物。近10年来,大鹏湾区污水收集率由10%提升至98.3%。同时,大鹏湾区高标准管理陆域污染,开展美丽海滩共建行动,集中开展海漂垃圾打捞。湾区内48条入海河流、6个入海排污口和137个雨水排放口水质全部达标,海域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水质标准以内。
此外,大鹏新区注重加强生态修复,着力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加强珊瑚、红树林、自然岸线生态修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成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累计投放人工生态礁68座,规划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目前,大鹏海湾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5.6%。
通过多年努力,大鹏湾美丽海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经济结构初见雏形。鹿嘴影视基地、玫瑰海岸文化旅游度假区、大鹏黄金海岸、南澳无工业小镇等品牌景点相继建成。
全民参与净化海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2.385公斤。”在大鹏新区西涌沙滩上,一名身穿蓝马甲的净滩活动队志愿者将捡到的垃圾分类处理好后,称重登记。在他身后,有十几袋这样的垃圾。而这仅仅是他们刚刚沿着西涌沙滩所捡到的部分垃圾。
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言,公众参与是重要抓手。近年来,大鹏新区在发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走在西涌沙滩上,记者看到两艘大帆船、8艘小帆船静静地停在海边,蓝色帆布随风摇曳。这是由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深圳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首家民间环保帆船队——蓝色守护帆船队。他们即将出征海上,清理海面垃圾。
“水手、航海爱好者及相关从业人员是与海洋息息相关的群体,理应承担守护海洋的责任,成为海洋保护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队长陈锦浩说。他坚持向帆船航海界倡导应在航海运动过程中践行海洋保护理念,积极清理海面上漂浮的垃圾。
同样对保护海洋生态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西涌海域的珊瑚保育行动。来自大鹏新区的海洋环保志愿者和市民一起,共同开启海洋“保育战”。
只见潜水种珊瑚的志愿者按照指示,用捆绳把珊瑚绑在水底的格子网上,再把对应的号码牌系上,一棵珊瑚的种植手续就算完成了。据一位志愿者介绍,每年春夏,珊瑚礁产卵后,珊瑚的浮浪幼虫随着洋流相互交融,形成海底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底天堂。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