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科学之夜”气象专场启幕 首批长三角气象科普研学点公布

发布时间:2019-05-27 11:22:00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5月24日电 5月24日,作为2019年上海科技节的重点活动之一——“科学之夜”上海气象博物馆专场(以下简称“科学之夜”气象专场)在上海市气象局启幕,中国气象局科技司、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徐汇区政府及上海市气象局相关领导出席。长三角气象科普研学点(第一批)名录同时发布,长三角气象部门将通过打造气象科普研学点,广泛传播气象科学技术和气象科学精神,增强市民科学素质,弘扬气象文化、共享气象发展成果。

  5月15日,为期12天、主题为"万众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上海科技节正式开幕。同时,2019年全国气象科技活动周于5月18日在江苏南京启幕,举行了气象科技成果展、科普互动体验、优秀科普作品展演等活动。作为上海科技节的重点活动,本次“科学之夜”气象专场也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活动周的重点活动,由上海科技节组委会、上海市气象局指导,徐汇区文旅局、徐汇区科委、徐家汇街道办事处支持,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共同主办。活动时间为5月24-26日,以“科学之光,气象万千”为主题,旨在打造一场炫酷好玩的亲子科技嘉年华,在娱乐中充分融入气象元素,激发公众对于气象科学的兴趣。

  活动开幕式上,主办方介绍了西北太平洋台风检索系统,该系统可将卫星图像、格点数据、地面观测等资料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叠加、显示,并实现对历史和实时台风的多角度查询。目前在全国气象部门50多家单位开展应用(含香港天文台),拥有近200多专业用户,为沿海及受台风影响地区的气象台、站和科研院所提供台风信息集成查询分析服务,成为台风预报和防台抗台工作决策参考的重要支撑工具。该成果也是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的主要创新点之一。

  “科学之夜”气象专场采取主场(上海市气象局)和外场(海洋台、各区气象局)联动形式。主场活动每天开放3场,共开放9场,日场为上午9:30至11:30,下午14:00至16:00,夜场为18:00至21:00,主要内容分为“讲解员带你逛”“玩转科学”“科学舞台秀”三个板块。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各区气象局也将于活动期间的白天举办气象观测场及气象科普馆开放和参观讲解活动。

  其中,“讲解员带你逛”活动板块主要包括气象观测场讲解、移动观测车参观讲解和气象博物馆参观讲解,每个项目每场安排4次讲解。气象观测场讲解位于上海市气象局气象观测场,观众可以同工作人员一起观云测天,了解气象仪器使用方法和气象观测标准;移动观测车参观讲解位于业务科技楼前,观众将近距离感受“会行走的气象观测站”,了解预报员在进博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如何进行场馆实时天气观测;气象博物馆参观讲解地点为上海气象博物馆二楼,观众跟着讲解员将了解百年气象站的前世今生,感受气象科技的无穷魅力。

  “玩转科学”活动板块主要包括天气主播体验、气象知识抢答、VR展示厅和玩转气象触屏互动,每场次常态开放。天气主播体验位于上海气象博物馆三层,这里模拟了天气预报的演播厅,观众将变身天气播报员录制天气预报;气象知识抢答位于业务科技楼1楼大厅,观众在这里可以进行气象知识抢答真人PK;VR展示厅位于业务科技楼1楼大厅,观众将通过最新VR等电子科技模拟体验一场台风之旅等;玩转气象触屏互动在业务科技楼2楼,只需动手点点就能挖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科普小游戏。

  “科学舞台秀”活动板块主要包括青年讲坛和科普秀。青年讲坛位于气象博物馆三楼,每场次安排2个科普讲座,每场节目时长30分钟,全部由年轻气象科技工作者讲述天气的奥秘,互动问答环节还设置了丰厚的上海气象博物馆文创品;舞台秀位于业务科技楼2楼会议室,日场每场3个节目,夜场3个节目,节目时长15-20分钟,观众可以领略气象主持人讲解气象科普知识的风采、观摩科学实验,观赏上海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作品和中小学气象科普剧。

  据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介绍,这些地点各有侧重地展现了气象科学的前世今生、最先进的气象科研设备、独特的气象自然景观,串联起一场气象科普的盛宴。

  当日的开幕式上还发布了长三角气象科普研学点(第一批)名录,主要包括上海气象博物馆、位于南京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黄山国家气象公园。其中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坐落于上海市徐家汇,前身为徐家汇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被称为“远东气象第一台”,开建至今的100多年里,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观测的记录。从今年5月18日起,上海气象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通过预约的方式对市民免费开放,节假日除外。市民可以通过关注“上海气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参观预约。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