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西藏江南”的“穷变富”

发布时间: 2024-08-22 15:27:00 来源: 《中国西藏》汉文版杂志2022年第1期


嘎拉村的幸福村民。赵振宇 摄

  从拉萨出发,沿拉林公路一路驱车东下,雅鲁藏布江在窗边浮现,路边的植被从高寒草甸逐渐过渡为针叶森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这里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因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盛,风景秀美如画,被赋予“西藏江南”的美誉。

  与美丽风景不同的是,曾经的“西藏江南”,基础设施薄弱,几年前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才贯通;这里贫困程度较深,几年前察隅县、墨脱县贫困发生率分别达到24.74%、24.47%;这里产业效益较差,几年前品质最好的苹果才能卖到5毛钱一斤……但2017年11月,林芝市巴宜区作为西藏首批5个脱贫摘帽的县(区)在西藏率先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019年8月,林芝市7个县区全部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敢勇当先、施策精准、感人励志的“西藏江南”脱贫故事,要从一个人说起。

  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老百姓的生活有没有困难?”

  “你是什么时候当上村干部的?”

  “村集体有没有收入?”

  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考察调研,向村党支部书记米玛提出“三问”。

  当时的巴吉村尽管已是林芝市小有名气的“汽车村”,已有村民买了大车经营木材运输,或者买了翻斗车搞工程运输,不少村民因此先富,但大多数人并不富裕。习近平主席的这三个问题成为村支书米玛带领全村脱贫致富、让巴吉村成为远近闻名“小康村”的方向指引。

  “以前的巴吉村各方面条件都是非常差的,大多数人除了靠农田,再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我们自己的村庄发展也没有特色。”米玛向笔者讲述着巴吉村的过去。

  2013年,林芝市城市建设快速开展之际,米玛敏锐地捕捉到建材行业在林芝市的远大前景,决定利用巴吉村毗邻林芝机场、紧邻318国道和林芝市区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一个大型建材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真正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通过考察、洽谈,村委会与一家开发商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大型综合建材市场,巴吉村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入股,开发商每年为村集体上交400万元,收益每5年追加50万元,25年后建材市场由巴吉村自主经营。但有一个大难题摆在米玛面前,总共需要投资1.5亿元的建材市场,前期村里要拿出2000万元,对于巴吉村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钱不能只是分下去,我们的土地已经没有了,国家已经给了我们补偿款,现在这一代也许生活过得还挺好,但是我们也得考虑下一代,不发展是不行的!”

  2012年巴吉村因征地获得了3000万元的土地、草场补偿款,村委会数次召开村民开会,倡议将2000万元拿出来用于建材市场的建设。一开始村民们是反对的,认为这样过于冒险,担心亏损。米玛和村干部们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掏心窝子地和群众进行谈话,并带头集资,终于凑齐了2000万元。

  2014年,林芝市唯一的大型建材市场在巴吉村落成,这个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建材市场成为巴吉村村集体的第一只“聚宝盆”。

  在距离巴吉村建材市场不远处,原来的河滩地也早已发展成为占地230亩,拥有16栋532间仓库,总建筑面积达9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园区,这里已成为林芝市快递、仓储的物流中心。这个物流园从2019年建成,每年为巴吉村村集体上交260万元租金,第二个五年递增10%,不仅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收点,还解决了巴吉村村民就业,更让村民成为这里的股东,参与仓储物流的投资,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


美丽乡村嘎拉村。赵振宇 摄

  2016年,巴吉村有5户13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两委”和党员的帮扶下,加上集体经济的分红,2016年底巴吉村就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十八大以来我们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集体经济一年有1150余万元收入,村民每年能分到2万余元,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谈起巴吉村的发展,米玛的脸上写满了对总书记的感激和对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自豪。

  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推动村民共同富裕

  “过去的路,满是牛粪和泥泞,一下雨根本没法走,我的母亲总是把鞋子拴腰上,赤脚走过村里的路。现在的嘎拉村,再也不是‘把鞋子拴腰上’的模样了。”

  林芝市林芝镇真巴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和笔者见面时,讲起了他小时候嘎拉村的模样。可在笔者的眼中,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石砌道路,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标语,一栋栋整齐的藏式楼房,与湛蓝天空、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称呼“桃花源”,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距离巴吉村不远处便是嘎拉村,嘎拉村系真巴村下属自然村。与巴吉村地靠林芝市区,紧扼公路、铁路交通要道,村民人口相对较多,嘎拉村的发展没有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人口也仅仅有33户152人。外人可能难以想到,20世纪80年代,嘎拉村村民多在这里伐木为生。如今风景秀丽的“桃花源”,是从当年的伐木村转变而来的。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

  “一定要保护好原生的桃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林芝市巴宜区,走进林芝镇嘎拉村考察乡村振兴等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林芝,第三次来到西藏。边巴书记向总书记汇报了嘎拉村依靠绿水青山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情况。

  “2002年是我们第一届嘎拉(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那时候嘎拉村总收入也就是2000元。”边巴回忆说,自2002年林芝举办首届桃花旅游文化节起,嘎拉村就正式走上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但彼时,村里猪牛满地跑,村民在自家桃花地前自主摆摊,秩序不太好。截至2013年,嘎拉村的旅游收入还不足5万元。

  2017年,随着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抵达,广东援藏队先后投入600万元的资金,加之当地政府200万元的配套支持,村党支部开始大幅改善村容村貌,实现人畜分离、打麦场整体搬迁,先后建起游客服务中心和桃花观景台等。桃花旅游文化节的现场更为规范,游客体验变得更为舒适,嘎拉村的旅游品牌更为响亮,嘎拉村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跑运输,有10来万元;桃花源的旅游分红,6口人有10来万元;22亩土地流转,有3万多元;一年卖三头牛,有3万多元;出售酥油、奶渣、牛奶等其他收入,再加上林补、草补等补贴,就有32万多元。”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向总书记详细计算着自己全家一年的收入。

  2016年,嘎拉村建档立卡户共有3户,多为易地搬迁到嘎拉村的“新村民”。在村“两委”及全村19名党员的帮扶下,依靠嘎拉村逐年递增的桃花节分红,这三户人家于当年年底就实现了脱贫摘帽。

  到2021年,嘎拉村已举办了十九届桃花旅游文化节,仅2021年就接待游客14万人次,门票收入420万元,二次消费40万元,总计收入460余万元。除此之外,嘎拉村依靠生态优势,新建了100亩观光采摘园,收益率达40%;依靠拉林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组建村运输队,年收入达280余万元。一年下来,村集体经济达10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达3.13万元。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嘎拉村宣传委员尼玛多吉一字不差地向我们复述着总书记考察时所说过的话。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嘎拉村村“两委”号召村民捐款,33户人家为当时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捐款378000元,民族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嘎拉村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桃花旅游文化节都有八方游客在这里相聚,嘎拉村用自己热情的招待,让游客感受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嘎拉村的巨变,是西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缩影;是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浇灌出的民族团结之花的缩影。

  一棒接一棒,一批接一批,实现美丽乡村振兴

  “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

  “要派最优秀的干部来,好中选优。”

  “不要把当官作为目标,要把做事、做好事作为方向。”

  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在一路奔忙送援藏干部上岗的同时,考察、调研了林芝多地,对援藏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从1995年5月起,福建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对林芝人民的深情厚谊,先后为林芝地区精挑细选了7批295名援藏干部,跨越千山万水进藏开展工作。

  距离林芝市区90公里外的米林县米林农场,是西藏4家国有农垦企业之一,建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农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开始出现亏损,职工生活日益困难。

  “福建援藏队伍来了以后,解决了我们职工许多迫切想解决但长期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建水电站解决用电问题,建教学楼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改建房屋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引进和试验推广了许多水果新品种和技术,解决品种单一老化的问题……担任林芝市米林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的福建第六批援藏干部肖华鑫原本已完成援藏任务,却感觉自己尚有未做好之事。“既然有志而来,就要有为而归”,肖华鑫主动申请留任延期援藏,成为第七批援藏干部。

  米林农场各项条件的改善,是1995年起八闽携手高原的缩影。福建省对口援助林芝以来,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9.34亿元(其中援藏财政资金10.66亿元,援藏干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8.68亿元),援建项目700多个;历批援藏工作队招商引资项目达713个,投资总额达183.35亿元。先后引进福建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人到林芝举办了350批次、5万余人次业务交流培训,安排了2570余人次到福建省参加专业培训、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把福建和西藏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援藏精神就是一批接一批、一茬接一茬的援藏干部,前仆后继地不断接力。”现任林芝市米林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的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周哲文说道。

  由于对口援藏工作的调整,2016年7月,广东省援藏队接过福建省援藏工作的接力棒,开始对米林农场进行对口援助。从原本水果只能近处售卖,到现在产品直飞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从原本单一的嘎玛苹果,到现在高原上种出了蓝莓、草莓、圣女果;从原本农场管理效能、经营机制的落后迟滞,到已基本完成公司化改制……第九批援藏队在前期援藏队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绩上,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带领米林农场职工为彻底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接续奋斗。

  “我们以前最好的苹果才能卖5毛钱一斤,在援藏队的帮助下我们打通了林芝—珠海直飞航线,我们的苹果卖到大湾区每斤能卖到12元。今年我们又种出了蓝莓、草莓,每斤卖到拉萨去都要80多元,我今年的收入也增长了一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米林农场职工扎西见证了米林农场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老农垦焕发出了新活力。

  从建档立卡精准到户,到脱贫致富帮扶到人;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西藏江南”的“穷变富”故事正在雪域高原的各地上演。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跨越三千多公里和未来相遇

    如今,从西藏到黄石,跨越3000多公里,通过这一模式,共有两批118名山南高校毕业生在湖北省实现高质量就业。  [详细]
  • 福建援藏队昌都扶贫记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自给西藏送来第二批援藏干部,并接回第一批。 [详细]
  • 林芝市嘎拉村:乡村振兴路正宽

    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亲切交流的生动场景令人记忆犹新:村民们聚拢在路旁,手捧洁白的哈达,热烈欢呼着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纷纷脱帽向总书记致敬。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回应着,祝愿大家幸福安康,扎西德勒。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