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在十八洞,探寻减贫密码

发布时间: 2024-09-19 15:41:00 来源: 农民日报

  武陵山脉腹地的一个山村里,70岁老人石顺莲停下手中的针线活,穿上一整套精美的苗绣服饰,趁着夜幕尚未完全降临,赶向村委会。在那里,她亲手绣出的苗绣将通过村团支部书记施康的直播间,销往大山以外的广阔世界。

  同村的杨英华这几天心情很是复杂,一边是离家的不舍,一边是对远在西藏的学生们的牵挂。出生于这个山村一个贫困家庭的他,对教育能够改变人生有着切身的体会,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去往拉萨的路。

  来自南非的辛成乐在中国国际减贫中心的组织下,走进这个村庄。在亲身了解到村子的今夕巨变后,他除了惊叹外,更在思索究竟是怎样一股魔力在托举着这个村庄。

  而记者,也穿过莽莽深山,一头扎进了这个村子——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这既是石顺莲世代栖居,见证了七十余载巨变的“十八洞村”;也是杨英华出生长大、与他命运同频共振的“十八洞村”;更是辛成乐努力寻找能够解决困扰他和他的同胞多年问题答案的“十八洞村”。

  三个“十八洞村”,折射出一个村庄的历史变迁,标记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见证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凝缩着为世界所共享的减贫经验!

  变迁:十八洞人的十八洞村

  ——湘西的崇山峻岭,给十八洞村罩上了一张闭塞与贫困的网。过去七十余载,十八洞人挣扎着希望把日子过下去,拼搏着希望让日子好起来,最终,过上了梦一样的日子

  石顺莲的身上承载着太多与这座村庄息息相关的故事,在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前来购买苗绣的游客与记者围坐一圈,共同聆听石顺莲缓缓道来的往事。

  “我1954年出生,上头有两个哥哥,后来又添了个弟弟,那时候生活穷,只记得父母在生产队干完活,回家还要捡(对)着煤油灯做苗绣补贴家用。”石顺莲的印象中,村里每家每户都如此,埋头在田里从天亮干到天黑,也难解决最基本的一餐温饱。石顺莲出生时,新中国刚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不久,那时,饥饿与贫穷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每一个家庭。

  “我1976年结婚,嫁给村里的隆吉华,两家人一起吃了顿萝卜黄豆就算是婚宴了。婚后我做起了村里的接生员,那会儿接生都直接去孕妇家里,没人家舍得买红糖,孕妇们都喝锅灰水,据说可以止血止痛,还有人没生好、孩子没了。现在想想,都是穷闹的。”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的事;“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则是总书记对于脱贫工作的要求。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十八洞村考察。

  “那天我参加了座谈会,总书记走过来和我握了手,还问了我的情况,我当时太激动了,回答完总书记的问题后,本来想再说几句感谢的话,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眼泪唰就流出来了,再也说不出一句话。”石顺莲回忆起十多年前的那个时刻,仍满心激动。彼时,十八洞村年人均纯收入1600多元,只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而这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剩不到8年时间,全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

  贫困有多深重,变化就有多震撼。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十八洞村与全中国的贫困村在总书记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花垣金兰十八洞蜜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龙先兰身上可以一窥十八洞村的变化之大。如今,他被村民亲切地誉为“蜂王”,这不仅仅是对他养蜂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他主动带动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发展出年产值上百万元养蜂产业的赞誉。

  然而,回首往昔,谁又能想到龙先兰曾是村民口中的“酒鬼”。“我当时觉得种水稻、苞谷又不能发财,打工,咱又没文化没技术,对未来的迷茫让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喝酒。”龙先兰说起了那一段往事,那时他常常醉倒在马路上、水沟边,成为村民眼里的“酒鬼”。

  但龙先兰过去的沉沦除了因为对未来的迷茫,还源于亲人的接连离去。“其实我算是一个孤儿,我小时候,我阿贾(父亲)喜欢喝烂酒(酗酒),酒后就打骂我阿娘(母亲),我阿娘无法忍受就改嫁了,我阿贾也害(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后来我唯一的亲人妹妹也因意外离开了我,屋里(家里)4个人就剩我自己。”孤独和无助让龙先兰不得不以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回忆过往,让龙先兰感到心痛,也让石顺莲感同身受。对他们和十八洞村人来说,那些经历,就如同时间久远的老电影一样,没有色彩,充满灰暗。

  思想:中国的十八洞村

  ——历经时代的洗礼,焕然一新的十八洞村已然成为了精准扶贫思想的闪耀象征,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杨英华家距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几百米之遥,他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这个身份足以让乡亲们为他感到骄傲,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令人钦佩的身份——援藏教师。

  然而,杨英华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充满坎坷。

  “我家有四个孩子,小时候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每次开学都会因为学费问题没法准时入学,后来父亲又查出了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日子愈发艰难。”

  改变发生在总书记到来之后。依据“精准扶贫”的理念,十八洞村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办法》,提出识别贫困人口的“七步法”“九不评”标准,确保了扶贫资源的精准投放。

  根据识别办法,十八洞村共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6户533人,并进行建档立卡,杨英华家便是其中之一。

  “被识别为贫困户后,村里帮助我家申请扶贫贷款,开起了民宿,有了这笔收入,我顺利完成学业,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家里生活也逐步有了改善。”杨英华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并在毕业之后转化为踏上青藏高原去支教的决心,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书写着属于他的援藏故事。

  杨英华家只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角。在“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理念的指导下,全国80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从人迹罕至的大漠高原到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被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在扶贫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精准扶贫,就要分类施策。在精准识别全部贫困户后,十八洞村根据贫困原因,将贫困户分为因劳动力缺乏无能力型、因疾病折磨负债型、因缺乏技术不善经营型、因供学支出负担过重型等4种类型。

  阿雅民宿的老板杨正邦,原先被评为因缺乏技术不善经营型贫困户,如今在“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下,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杨正邦家地处原梨子寨(现已并入十八洞村)正对面的小山坡上,坡下是总书记当年来村里下车的广场,广场上“精准扶贫”的石碑就摆放在他家正下方,每当游客踏入寨子口,一抬头便能望见他家。

  “你房子位置好,开个饭馆准挣钱,村里可以给你提供免费的厨师培训。”驻村工作队深入了解杨正邦家的情况后给他提出了建议。

  “听工作队这样说,我心里也有了底气,经过培训后就开起了民宿。现在生意好得很,不仅有天南海北的游客,很多名人也都在我这吃过饭、住过宿。《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作者李迪老师当时就在我这住。”杨正邦自豪地说,“现在我一年挣二十多万不成问题。”

  杨正邦的致富故事仅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宏大画卷中的一笔。脱贫攻坚期间,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前往扶贫一线,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98%的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贫政策,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

  如果说杨英华与杨正邦家庭的成功脱贫,是精准识别与“一户一策”战略精准施策的成果,那么苗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则是社会各界力量汇聚成河的生动实践,共同编织出一幅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

  “在政府扶贫贷款的支持下,苗绣工坊得以顺利建成,但还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稳定的销路。”石顺莲没少为此事发愁。

  利用各方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十八洞村积极牵线搭桥,为苗绣寻来了湖南工业大学和中车集团这两大强劲外援。

  “设计学科是我们的优势学科,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帮助苗绣走出大山,走进市场,走出国门。”时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的谭益民做出郑重承诺。

  为解决苗绣最初的销路问题,中车株机公司每年至少为苗绣提供10万元至20万元的订单。如今,十八洞村苗绣的名头已响彻大江南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企业前来投资。

  苗绣产业的发展只是各方力量帮扶十八洞村的一个缩影。2017年步步高集团在十八洞村投资建设山泉水厂;2018年,中建五局和中海集团投资近2000万元援建十八洞村;2020年,十八洞村90户农户申请到银行贴息贷款创业资金约300万元……

  一组组数据不仅折射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十八洞村建设的热情与力度,更深刻体现中国扶贫工作坚持全国“一盘棋”的重要理念。

  经验:世界的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这座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如同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众多贫困国家的目光。因为,在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今昔巨变,蕴藏着摆脱贫困的密钥

  “人均收入从1600多元到8300多元只用了3年的时间?”来自南非的辛成乐听到介绍后,脸上写满了震惊。

  记者在采访时,恰逢中国国际减贫中心组织非洲12国青年媒体人来村参观,辛成乐便是其中之一。

  “这简直像魔法一样!在南非,政府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的基本电力、卫生设施和水等,甚至向贫困家庭发放社会补助金,但仍没能帮助他们走出贫困,而在这里,仅仅是通路、通水、通电后,村民们就摆脱了贫困的束缚,真让人不可思议!”短短的时间,因为文化的隔阂和体制机制的差异,辛成乐还无法理解使十八洞村真正发生巨变的是思想伟力和制度伟力。

  “Amazing(太令人震惊了)!”同样感到震惊和困惑的还有尼日利亚的广播记者萨迪雅特,在她的国家,像这样一个处于茂密森林中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从政府到村民都会认为这里不会有发展,中国却能调集多方力量投入这样一个村庄,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在我的国家,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萨迪雅特坦率直言,虽然尼日利亚也拨付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显然这些贫困边远地区是享受不到的。

  而来自加纳的奎西·普拉特显得很认真,参观过程中,他手持纸笔,不时地进行着记录。“十八洞村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中国如何有效集中资源和力量助力村庄脱贫。”奎西·普拉特说。

  半天的参观时光转瞬即逝,在告别之际,记者再次询问了萨迪雅特和辛成乐。

  “如何引导更多力量投入到脱贫事业中,是我们国家亟待学习的重要经验。”经过半日观察和思考后,萨迪雅特有了新的体会。“为贫困家庭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给自足,是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辛成乐也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做法。

  然而,无论是萨迪雅特、辛成乐,还是奎西·普拉特,相信在他们继续深入思考后,一定能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答案。因为,在十八洞村这片土地上,不仅包含着精准识别、“一户一策”、社会力量帮扶等成熟有效的具体做法,还蕴藏着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等思想理念,更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制度优势。正是这些多元力量的汇聚与协同,铸就了辛成乐口中中国扶贫的“魔力”,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暮色渐临,载着非洲12国青年媒体人的大巴车缓缓驶向村外,相信他们已深深记住了这个坐落于群山之中的小村庄,因为在这里他们对中国减贫的奥秘有了直观的感知。杨英华也已踏上返回西藏的路途,但他也会时常思念这个改变他命运轨迹、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热土。而石顺莲依然像往常一样,在这片她亲眼见证山河巨变的美丽家园上,与乡亲们一道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5年6月

  十八洞村开通4G网络,无线网络覆盖全村

  2016年1月

  十八洞村入选第三批全国宜居村庄

  2016年11月

  十八洞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6年

  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8313元,脱贫75户26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8%,全村稳定实现脱贫,提前退出贫困村行列

  2017年10月

  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正式建成投产

  2017年11月

  十八洞村被中央文明委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

  2019年11月

  《精准扶贫》纪念邮票首发活动在十八洞村举办

  2021年2月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村集体经济收入

  2013年 0元

  2023年 507万元

  村人均收入

  2013年 1668元

  2023年 25456元

  苗绣合作社产值

  2014年 10万元

  2023年 300万元

  乡村旅游收入

  2018年 300万元

  2023年 1974万元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