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原行,一生青海情!
春节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结直肠疝外科李鹏副主任医师结束第二期援青之旅,回到滨州。
与第一次援青只身匹马不同,这次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妻子王玲君。两人的老家都是博兴,汉孝子董永故里。在他们老家,董永与七仙女歌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而李鹏与妻子,则演绎着“夫妇双双赴祁连”,为高原人民送去健康福祉。
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带着初心和使命出征,到满载荣誉和情谊归来,李鹏,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责任和担当。
高原上有了肛肠中心
开创山东医疗援青新局面
2020年5月,时年45岁的李鹏,作为山东省第四批援青医疗队队员,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的土地。
李鹏,滨医附院一名肛肠专家,援青,是他的理想,也是情节。“我父亲是博兴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在我小时候,他有一个援藏的机会,但那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其他种种原因,没有成行。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李鹏说。
父亲的遗憾,在李鹏身上得以梦圆。
2020年初,山东省第四批援青医疗队征集专家医生,李鹏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成为当批次援青医疗人才中的一员。尽管新冠疫情肆虐,这一年滨州援青干部在几经推迟之后,仍然踏上了雪域高原。
初到祁连,李鹏感受到了压力,也更觉肩上的担子重了。
李鹏所在的祁连县医院,只有百余名工作人员,规模较工作的医院小,医疗专业人才少,可以开展的诊疗技术种类少,日常住院病人也少。
祁连虽然人口密度低,但是由于特殊的高原环境劳作方式和饮食结构,肛肠疾病的发病率并不低。当地的群众一旦患上肛肠疾病,习惯于拖着靠着,实在拖不下去了,才翻山越岭到张掖或更远的西宁、西安等地诊治,同时大大增加了治疗的费用。
一方面是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一方面是当地病源外流,本院病人较少,来到高原的李鹏立下志愿,决心用自己所学,去克服这个困难,为祁连百姓解决这个问题。
李鹏积极与组织联系,向前方滨州援青干部人才管理组和后方滨医附院,建议在祁连县成立肛肠微创诊疗中心。同时,他发动身边同行、朋友,号召爱心企业,捐赠捐献医疗器材,尽可能减少耗材成本。
2020年8月4日,在山东滨州援青干部人才管理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滨州市卫健委大力支持下,李鹏主导运营的滨祁(鲁青)肛肠微创诊疗中心终于揭牌运营。中心的成立,让祁连人不用东奔西跑去看肛肠疾病了,加上李鹏争取到的无偿援助肛肠耗材,使得在肛肠微创诊疗中心做手术,比同质量手术费用降低至西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这不但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还省去了患者舟车劳顿之苦。
县医院来了省外的大专家,还建起了肛肠中心,消息逐渐在祁连百姓中间传开。2021年春节之后,肛肠中心迎来了第一个就诊高峰,病房出现前所未有的床位预约局面,病人的增加带来工作量的增加。整个祁连县医院外科,从护士到医生都结束休假,全员上岗,加班加点。5个护士,2个麻醉师,就是科室全部力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外科实现了多日手术量达6台/天,其中肛周手术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台/天,而在原来,祁连县医院日均外科手术还不到一台。
“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李鹏笑着说,他的付出终于有了成效。
对于医疗援青,李鹏有自己的认知:自己肯定会有离开的一天,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优势留在青海,注重当地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培养,为当地打造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在他做手术时,都会让年轻医生上阵,自己放手不放眼、做助手进行指导。他组织在院里每周两次业务研讨会,手把手传授经验,经过一年的强化培训和手把手带教,现在的肛肠中心彻底完成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已经具备一支人才梯队合理、设备先进、技术娴熟的肛肠专家队伍,完全具备独立开展各种肛肠专科医疗服务的能力,不仅仅服务于祁连县,辐射到海北四县,已经开始惠及全州及周边县市百姓,开创了山东医疗援青的新局面。
夫妻双双赴祁连
夫唱妇随情洒雪域高原
按照原定计划,李鹏在2020年底就已完成支医任务,但当时肛肠中心刚成立不久,在服务能力方面还有短板亟待解决,李鹏担心如果自己就这么回到滨州,别人一时间不熟悉情况,不好开展工作;同时祁连方面医生短缺,后背人才不足,李鹏有意继续留下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返回滨州前,祁连县卫生局也流露出希望李鹏能留下来的意思,考虑再三,李鹏主动提出申请援青工作往后延期一年,希望组织上予以同意。经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批准,李鹏留下来了。
这次李鹏不仅自己留下,还把自己的妻子王玲君带到了祁连。
王玲君是滨州市妇幼保健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她从李鹏的言语中了解了,祁连县严峻的医疗状况。尤其是得知当地妇幼医生匮乏,且难以迅速缓解,以及广大农牧民热切希望加强妇幼医疗资源建设的现状,王玲君萌生了援青的想法。
李鹏对妻子的决定虽然左右为难,一边是“无法在老人身前尽孝”的遗憾和愧疚;另一边是“大爱无疆、大孝有为”的责任和情怀。
“医生意味着奉献,入党20多年,要对得起党的教育培养,要对得起这件沉甸甸的白大褂,这里的情况更需要我们,必须要舍小家顾大家。”在作出艰难决定的时候,李鹏用这样的感悟说服了自己。王玲君则安慰丈夫道:“这叫夫唱妇随吧!”
同时,王玲君也获得了滨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大力支持。经过积极申报、层层选拔,王玲君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五批援青医疗队,2021年4月,夫妻两人相聚祁连县人民医院。
初到祁连的王玲君,被高原艰苦的自然条件给了一个“下马威”。虽然早有准备,初到高海拔地区,王玲君仍然受到了失眠、嘴唇干裂、鼻衄,心慌胸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系列挑战。不同于其他科室的工作,作为妇产科医生,王玲君知道,她的工作时间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没有适应的时间,她便和其他援青队员一起,放下背包,立即投入到“战斗”之中。
在最初一个月的时间里,王玲君便主刀手术9台,并成功抢救一例子宫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孕妇。同时,她还不忘与科室医生交流技术,探讨学术,为医院妇产科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作出贡献。对此,王玲君深入科室熟悉现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专业经验和优势,做好科室发展规划,坚守一线岗位开展诊治,积极开展手术,尽可能对急危重症做到每例必到,24小时随叫随到。
面对群众渴望感激眼神
所有艰难困苦烟消云散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面积1.4万平方公里,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藏、蒙、回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9.2%。
提到祁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高山牧场,蓝天白云,处处都是一幅美丽画卷,但对于来自平原地区援青的人员来讲,却是高原、缺氧、寂寞、思念。
“在这里,走平地还行,稍微有点坡度,就会气喘、心慌。因为是高原地区,气压低,食物都煮不熟,饮食适应也是一个问题。”李鹏说,“干燥也是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哪怕是刚下过雨,空气也是干的,我的鼻子经常出血。再就是睡眠,在祁连,我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早睡着早醒,晚睡着晚醒,反正每天就是五个小时,挺煎熬的。”
李鹏说,每当看到群众渴望的眼神、真挚的笑容和感激的表情,所有的艰难困苦都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我们收获了绝对的尊重和信任。”李鹏说。
在到偏远村落义诊时,牧民们招待医疗队拿出了最珍贵的物品。“在祁连,牛羊肉很普遍;再尊贵一点的客人,主人会拿出青稞面,只有最最尊贵的客人,才会拿出青菜,因为在这里,青菜是最珍贵的。”
晚上,医疗队住在帐篷里,因为气温低,有的队员睡不着,牧民执意让出自己居住的房子给队员,而自己则住进了帐篷。
“牧民们那种热情和感激的眼神,让我们觉得如果不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对不起医生这份职业。”李鹏说。
“这里的群众特别懂得感恩,在祁连,我经常会被自己治疗过的病号认出,有的超市售货员、肉铺菜店老板说什么也不收我的钱;有的我买了东西,说啥也要多给我一些,虽然都被我拒绝了,但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情谊。”李鹏说。
在祁连,李鹏和妻子得到了这里同行和百姓们的一致认可,也让自己有了坚持下的勇气。“当地百姓、医院领导和同事非常尊重援青医疗技术人员,包括院长在内,无论职位高低,对我们均以‘老师、主任’相称。虽然许多时候,住院病人来自边远牧区,因为语言的关系无法经常交流,但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李鹏说。
祁连县医院院长马海霖对此的解释,让援青人员更舒心:“各位援青老师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祁连支医,服务我们祁连百姓,生活上提供体贴入微的照顾的同时,在工作中还要给予援青医生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和充分的自主决断权,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施展拳脚,尽快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让各位援青医生工作舒心顺心更要开心。”
怀揣梦想而去
收获人生宝贵财富
“援青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感恩援青工作对我的锻炼和磨砺,这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李鹏说。
两年前,李鹏接受组织重托,怀揣援青梦想,第一次踏足青藏高原;两年间,他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完成医院首例手术30多例,参与完成手术200余例,积极培养培训医疗护理团队,使以前祁连县人民医院的大手术、难手术、没有见过的手术变成常规手术,把开启外科的钥匙留在了祁连,让技术在祁连落地生根发芽。
“一次高原行,一生青海情。感恩祁连。”李鹏说。暖暖的话语,是鲁青两地深深的兄弟情,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一家亲。李鹏和王玲君这对夫妻档,用自己的医术,书写了奋斗在雪域高原的动人故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手足情深 守望相助——湖北襄阳援藏工作队倾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这是湖北省襄阳市援藏工作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基层延伸的又一举措。[详细] -
医疗援藏 情满高原
近年来,各援藏医疗工作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我区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