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统筹发展
[内容摘要]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国内绝大多数省区市,西藏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全年经济总量仍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尤为可喜的是,全区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三一二”变为“三二一”,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24.6:20.4:55调整为2003年的22.2: 26.1:51.7,经济结构的长期不合理得到了一次实质性的改善,为进一步“优化结构,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报告重点指出了全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态势等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西藏2004年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了合理的预测,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西藏;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3-021-09
2003年是我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年,是新一届政府运作的第一年。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SARS疫情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2003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2%,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2%。受全国经济强劲增长势头的影响,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西藏自治区经济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2003年西藏自治区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非典”疫情对2003年西藏经济发展的冲击是局部的、短暂的、阶段性的,并使全年经济呈“N”字型走势
(三)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经济增长推动力的多元化格局更为显著
据测算,2003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左右。2003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1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西藏自产产品出口873万美元,同比增长1.1倍。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良性发展、协调推进,特别是消费与进出口的强劲增长势头,表明西藏经济正在形成促进稳定增长的推动力多元化格局。
(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长期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003年全区的GDP中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三一二”变为“三二一”(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去年24.6:20.4:55调整为今年的22.2:26.1:51.7)。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主要是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的增加值已占到第二产业的70%以上。
(五)农牧民增收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03年西藏农牧区建设力度加大,改善了农牧区发展条件,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全区各地紧紧抓住工程项目不断增多的机遇,通过组织引导、能人带动、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使全区的劳务输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元,比2002年增长11.1%,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由此带来2003年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2002年的5.1:1变为4.8:1。
(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85.5万元,明显好于上年。表明长期困扰西藏经济的微观实体运作困难、中小企业放而不活、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不坚实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得到解决。2003年西藏对内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势头看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协议利用资金额达20多亿元,合作项目涉及到区内的生态建设、农牧业开发、水资源开发、太阳能技术推广、房地产开发以及建筑建材业等领域。
(七)财政、金融、物价运行平稳,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有效性明显提高
(八)劳动就业压力短期内有缓和趋势,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
2003年经济运行可以说是“全线飘红”。这是近几年来西藏自治区紧紧围绕参加西部大开发,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壮大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努力在大开放、大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的积极成果门特别是当前经济形势中关于经济结构得到显著调整与改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态势开始得以扭转的最新特点,表明西藏自治区经济在走出传统的“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怪圈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将为顺利实现“十五”时期发展目标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2003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对整体经济保持平稳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压力不容忽视
“九五”时期,第三产业是西藏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实现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同期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2.6%,但是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增长呈持续下滑态势。2001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09亿元,增长16.6%,年度增长速度较“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下滑了3.4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8.81亿元,比2001年增长15.2%,增长速度下滑1.4个百分点;2003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5.51亿元,比2002年增长8.9%,增长速度又大幅下滑了6.3个百分点,并且远远落后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2001年以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对西藏整体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我们应看到,第三产业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只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藏自治区的中期发展目标是要在2010年走在西部各省区的前列,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能陷于长期持续下滑的态势之中,对这一问题,应当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工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低
虽然2003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5亿元,年度同比增幅高达34.4%,但是建筑业增加值在其中已占到70%以上,这表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有明显的“畸重畸轻”问题。建筑业发展状况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动的关联性十分密切,随着区内投资活动规模的周期性变动,难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从而导致第二产业增长的显著不稳定性。包括能源、建材、食(饮)品、藏药、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工业制造行业,在2003年虽然继续有所发展,特别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人们看到了未来西藏制造业的希望所在,但是工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不明显的旧有状态。
(三)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重复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
目前西藏区内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一边在治理,一边又在不断出现。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投资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中,国有经济投资所占的比重为91.8%。在目前的体制下,掌握着投资决策权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仍然不承担投资的最终经济责任,投资决策失误,还是由国家承担经济损失。权力和责任之间严重不对称,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领导人在投资决策时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使投资决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仅如此,由于存在“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的不正常情况,有的领导人为了个人升迁,明明一些行业已经出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仍然决定继续投资建新项目。这样的投资决策机制,必然导致大量的失误,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重复建设问题也非常不利于区内特色优势产业的适当聚集,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分散,产业发展难以上规模、上档次。
(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
2003年国内“非典”疫情的爆发,使人们空前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为拒“非典”疫情于区门之外,西藏全力动员各种相关社会资源,在此过程之中,人们明显感到全区社会事业发展欠帐太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没有相应地协调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虽然不是直接的经济活动,但与经济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落后的社会发展不仅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灾难。“非典”时期的教训必须要牢牢记住,从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妥善解决。
三、2004年西藏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与总体判断
(一)经济总量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基数不断提高情况下,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要继续确保GDP实现12%以上的年增长率,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西藏经济的GDP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度关联,GDP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在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下实现的。12%以上的增长速度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比较高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基数不断提高,目前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
1、投资增长难度很大。在争取国家投资方面,据了解,2004年国债发行将减少,西藏专项增加可能性不大。地方预算内资金受自治区财力的限制,增加的可能性也很小。从目前项目的进展情况来看,2004年有把握争取国家资金约100亿元。社会投资方面,由于西藏经济发展落后,社会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左右。预计2004年社会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亿元。根据区内有关部门的测算,2004年经济增长要达到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需达到160亿元。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投资需求与有把握的资金供给之间还有很大的缺口。
2、消费拉动有限。2004年西藏将继续实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双拉动战略,期望进一步发挥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牧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很有限,而城镇居民消费受政策性增资因素和区内市场影响较大,我们认为目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很难表现出明显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大宗消费品本地生产不足,大量依靠区外调运,以及房地产、汽车等新型耐用品消费主要在区外市场进行,扩大消费所形成的拉动效应往往不能完全体现在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刺激上。同时区内相关产业如旅游、交通、餐饮、商贸等基础设施落后,发育程度低所造成的消费者单位消费数量偏低,也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制约因素。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困难很大。由于西藏的优势资源往往受相关资源组合因素的影响,开发难度很大。很多优势资源,在与区外的对比中往往就没有优势。而一些具有绝对优势的资源,往往又受到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源不足、劳动力素质低、区内市场容量小、与外部市场距离远、投资软环境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开发建设的难度很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这种情况在相当一个时期就难以改变。
当然,上述困难与压力只是当前西藏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方面。保证经济发展继续实现12%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也还有一些有利因素的支持。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指出,4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事关西部开发全局,要从战略高度着眼,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认为,根据国务院的这一重要精神,西藏自治区只要更加注重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规划与布局,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就一定能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投资,从而确保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强劲投资推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藏自治区2004年经济发展继续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面临较大压力,但如果能充分运用政策优势,12%以上的增长目标仍然可能达到。
(二)农牧民收入、农牧业生产、乡镇企业等方面,将朝着可喜的方向迈进
当前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较为有力。2003年全区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形成了更为有利的政策形势。因此,有理由预期2004年西藏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快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有可能会通过技改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支持建立和改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西藏执行国家有关保护种粮农民和补贴粮食生产的政策,将有利于提高农牧民收入。
目前的国内外市场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也较为有利。2003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与前一段时期的下跌低迷相比,仍然是恢复性的。预计2004年农畜产品价格将继续有利于农牧民增收。2003年下半年,西藏公职人员工资增加,并带动一些行业提高工资,从而刺激了城镇居民消费;同时2004年国家仍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鼓励投资和消费。尽管国家有可能为控制经济过热而减弱相关政策力度,相对于内地省市而言,这种政策的力度在西藏必然体现得要弱一些。这些市场因素有利于扩大农畜产品和家庭劳务消费,有利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国际市场来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的分析,2003年、2004年国际市场粮食、棉花、油料库存下降,价格正逐步上升,特别是植物油料的价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和油料作物在西藏农业生产中占相当比重,因此可以认为国内外市场条件是有利的。
依以上述我们认为,与上一年度相比较而言,在不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整体发展继续转好将是2004年农村经济的主要走势。可以预计,2004年农民收入、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等方面将朝着可喜的方向迈进。
(三)工业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开发新产品,西藏的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预期2004年西藏工业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我们认为,随着西藏工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将更加突出。主要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关联度差,特色经济当中还没有形成有效发挥支柱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行业;工业投入不足,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层次低,粗加工和初级产品过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过少,产品单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没有协调发展。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加剧必定会给工业经济增长造成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对此,2004年西藏工业经济的增长进程将会有所体现。
2005年不仅是“十五”期末,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为顺利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和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中央和自治区在近期内将安排进行大量的建设项目,甚至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计划外的建设项目。如果情况确如预期,2004年将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十分密集的一个年度,这一年当中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比2003年更高。考虑到目前建筑业的产值约占第二产业总产值的70%,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2004年西藏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四)受自身低层次属性和非典型属性的影响,2004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
所谓西藏经济第三产业的低层次属性,是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行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和起到主导作用,新兴的行业部门发展不充分、规模小。当前,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赖于自身的结构调整与转换,让新兴的高增长行业(如信息产业)发挥主导作用。而西藏第三产业至今仍是传统的结构模式,这一传统的结构模式支撑了第三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要让它继续创造奇迹是很不现实的。所谓西藏第三产业的非典型属性,是指西藏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径不同于一般情况。通常情况下,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它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可进一步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所以没有发达的第一、二产业,也就不会有发达的第三产业。由于西藏第一、二产业的低度发展,没有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大多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这说明了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不断加大投资发展西藏的力度),而非一种内生的发展和制。自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显著加大西藏建设力度以来,国家对西藏的支持政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近期内,只要西藏发展的外部经济条件不发生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趋向就会处于平衡状态。综上所述,近两年西藏经济第三产业增长趋缓是必然的,我们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降低。
(五)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004年的劳动就业形势仍然会很严峻
虽然2003年西藏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城镇登记失业率已控制在4.5%以内,但西藏的就业工作依然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总体来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就业仍将面临着总量性矛盾不减、结构性矛盾加大、两种矛盾交织并发的严峻形势,就业任务十分艰巨。西藏城镇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转业军人在内的新增劳动力增长迅速,而就业岗位的供给难以及时跟上。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加大了就业压力。三是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富余人员转移就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四是历年结转的城镇失业人员多属于长期失业人员,且劳动素质较低,实现就业十分困难。
再考虑到由于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较差,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特色资源开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其蕴藏的大量就业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有效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较为困难。所以,我们认为2004年西藏劳动就业形势仍然会很严峻。
(六)2004年消费品市场价格将在合理范围内小幅上涨
目前,国内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将随着以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而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但由于工业消费品市场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压力存在很大困难。因此2004年国内工业消费品价格水平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或小幅上涨局面。粮食市场方面,由于粮食连续3年减产,粮食播种面积短期内也难以大幅增长,2004年初粮食价格仍将继续稳步回升。粮价上涨将刺激秋粮的增产和进口的增加,全年粮食价格水平将高于2003年,但涨幅不会太大。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与粮食相关的肉、蛋、禽、食用油的价格也将稳步上涨,带动食品价格继续上行。西藏区内消费品市场的大部分商品需要从区外调入,区内市场物价与国内市场物价的总体运行态势是一致的。我们认为2004年西藏消费品市场价格将在合理范围内小幅上涨。另外,由于目前居民用水、电、燃气、公共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价格及其形成机制尚不尽合理,2004年各种服务价格仍有调整和上涨空间,也将在一定程度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的小幅上涨态势对区内城镇消费规模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但对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有一定压力。
四、对2004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今年3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指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我们认为,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经济工作所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是作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出来的。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观的丰富和发展,就是说,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统筹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因此,2004年及以后一个时期西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应当紧紧围绕“优化结构,统筹发展”这八个字来设置。
(一)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西藏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说,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1、当前的农牧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对农牧民的组织引导,进一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坚持农牧结合,发展饲草料作物,优化粮经饲比例。同时,要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能把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要切实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尤其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有效供给。在调整农牧业结构的政策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而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人畜饮水工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市场建设、加大农业贷款发放力度、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等方面。
2、组织农牧民进入市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到很多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千方百计做好进城农民工的服务工作。对于已经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要放宽其本人及家属在城市登记户口的条件,其在农村的承包地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对于到小城镇就业和落户的农民,要给予完全的城镇居民待遇,并允许长期保留承包地;对于长时间在城市临时打工的农民,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在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商品基地为基础、以经营实体为龙头、以国内外大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以经济合同为保证的一体化经营形式,是用利益机制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牧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农牧区联结城市的纽带。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目前,西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以及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和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制约等。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一,要创造更加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护龙头企业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落实有关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形成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合力。第二,扩大龙头企业投融资渠道,协调金融部门,解决产品有市场前景而资金短缺的问题,给予贷款利率扶持,在信贷、结算、利率、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第三,支持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农科教结合,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制约,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搞联合、嫁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促进一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第四,促进龙头企业体制创新,引导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管理观念、方法、内容、手段和措施上不断探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积极争取投资,管好用好国家资金,有效启动民间资本,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结构性矛盾
基础设施薄弱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制约将长时间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事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注重科学布局,切实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的各项相关工作。尤其是西藏经济投资拉动的特点非常典型,要实现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必须增长20%以上,达到160亿元左右。可见,强化投资工作无论从长期来看,还是从短期需要来看,都是至关重要的。
1、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加强向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和衔接,不断争取更大的支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牧区综合开发、结构调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治体系、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植等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重点项目,要做深做细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争取成熟一个,向国家汇报一个,立项一个。要抓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的机遇,提出一批可供中央决策并给予支持的项目,积极争取多上一点。同时,要认真做好第四批对口援藏项目衔接工作,力争落实更多的援藏项目。
2、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管好用好国家资金,从制度上解决重复建设问题。要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明确界定和规范投资主体与投资责任主体,建立各投资主体的风险责任与约束机制。合理划分政府投资主体和企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政府主要围绕社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型重点项目开展投融资活动,而企业主要围绕竞争性产业展开投融资活动。要遵循“两权分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以及权责利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尽快确立国有资产的投资责任主体,并赋予其不同的权力、利益和责任,大力推行法人投资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投资决策责任制、投资贷款风险责任制等先进投资制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干预随意性大、透明度低、手续繁杂的审批,切实杜绝由行政领导直接决策的“首长工程”、“条子工程”。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对投资的引导。
3、大力吸引民间投资。以优势资源的开发吸引投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招商引资,努力把本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宣传推介出去。要结合青藏铁路产业带建设,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招商项目。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三)以特色经济为重点,提升壮大工业经济水平与实力
藏药业、高原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矿产业、建筑建材业是西藏区内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制造业门类,培育壮大的潜力还很大。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发展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化经济成功与否,关键就看这些特色行业能否有效地提升壮大。同时还应当看到,目前优化西藏经济结构,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表面优化的经济结构才能顺利演变为趋向稳定的、实质性的结构优化。
1、加大藏医药研究与开发力度。争取在“十五”末建立以自治区藏医学院等院所为基础的国家藏药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开发和生产藏药系列产品。重点扶持一家藏药企业。将现有藏药生产、经营企业改组联营,成立藏医药集团,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网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争取多创名牌。加快人才培养,提高藏医药队伍整体素质。以国际、国内标准为依据,加大藏医药研究与开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使藏医药集团生产的产品符合《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理顺产、供、销渠道,规范采购、加工、生产和销售工作,实行名牌战略,并实行行业准入制,逐步淘汰落后企业。
2、大力发展高原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如:青稞啤酒、青稞麦片、青稞面包、高级食用油、保健油、红景天饮料、野桃汁、牦牛系列制品、肉制品、山羊绒系列产品。加大林下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松茸、虫草等野生菌和野生药用、食用植物的精深加工,努力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打好绿色食品品牌,提高附加值。
3、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业。加快建筑建材业的发展,尽快改善建筑建材业的现状,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新型建筑建材开发、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现有建材骨干企业的改造,按照“建大关小”的思路,彻底关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在拉萨建设一个大型环保型水泥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力争实现主要建材工业产品基本自给的目标。树立名牌意识,立足于区内建材市场,开发生产一批“拳头”建材产品。重点发展水泥(尤其是推广散装水泥及商品混凝土)及其制品、新型墙体材料以及陶瓷、玻璃、玻璃纤维、化学建材(塑钢门窗、塑料型管材及涂料)、新型防水材料、建筑保温材料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和熟练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建筑建材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走出一条科技兴业的路子。重视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现有的建材生产企业,必须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切实做好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源的处理工作。
4、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推动矿业稳步发展。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大地勘投入,扩大后续资源储备。其次,要不断提高技术含量,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铿资源等重大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真正把矿产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四)赋予旅游业全区经济龙头产业的地位,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
通过大力促进消费来拉动西藏经济增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然而从西藏区情实际出发,消费拉动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实现一个关注重点的转移,即从重点关注扩大区内居民消费规模转变为重点关注扩大区外居民(包括国外居民)来藏消费规模。这并不等于忽视区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认识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就有成倍的提升。而西藏拥有极为丰厚又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区外(海外)游客来藏消费,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当成普通的服务行业和地位一般的特色经济来发展,应充分认识其在实施消费拉动战略中的深远意义与作用,赋予其全区经济龙头产业的地位。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与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相适应,一旦其龙头产业地位真正确立,将起到从根本上优化西藏经济结构的作用,并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作为今后西藏规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议成立西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计划、财政、经贸、建设、交通、文化、公安、外事和西藏军区等部门领导列为领导小组成员。全区各地市以及旅游业重点县均应设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2、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扶持力度。根据西藏财力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自治区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保证专项资金按一定的比例或额度逐年递增,主要用于区域性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培训和旅游公益性设施建设。自治区以下各级政府也应设立相应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3、高度重视旅游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切实防止一哄而起的盲目开发。局部规划一定要服从全区整体规划,各地市和重点县的旅游发展规划要报经上级主管机构审批后才能生效实施。
4、进一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通信、电力和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5、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思路,努力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景区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大胆探索旅游景区开发的新模式,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以及“管委会”管理景区等体制创新的试点工作,探索符合西藏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新路子。
6、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在做好全区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以创建世界级旅游精品和国家级旅游精品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策划、建设、提升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景点。
(五)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协调推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的,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西藏而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必要的。但是从2003年“非典”产生的原因以及“非典”给人们带来的联想来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必须融入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
1、应切实增加投入,加强西藏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加紧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改善医疗救治条件。同时,也要加强科技文化、民政、体育、新闻出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些领域的工作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使社会事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环境。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全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超脱各种具体的利益,进一步彰显自身的公共性,协调不同利益,为各部门之间通过市场交换满足各自要求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3、让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多途径、多形式拓展就业领域,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继续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把扩大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把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充分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扩大就业拓展更大的空间。
(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
当前的经济形势既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政府所发挥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
1、把宏观调控与微观干预正确地区分开来。项目审批、限制产量、关闭企业等措施,严格地说,并不属于“宏观调控”,而是微观干预。如果这类微观干预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那就可能在限制了不负责任的、违规的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同时,也限制了负责任的投资者和生产者。意在约束重复建设的项目审批,从实际效果看,未必能够减少行政性重复建设,因为审批不能解决导致此类投资行为的体制问题,反而使通过审批的项目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刺激地方争项目。在微观层面上,包括所谓“行为管理”层面上,政府管理的首要原则应当是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如果由于体制问题,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也应当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不宜“一刀切”。
2、增强政府搜集、分析信息,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在减少政府微观干预、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同时,要增强政府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的信息服务。这是新形势下亟待加强并可能取得显著成效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政府宏观调控和必要微观干预的前提,是获取充分信息。在逻辑上,政府在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等层面,与企业相比具有信息优势。但经验表明,政府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与企业相比,有时也未必具备信息优势。提高搜集、分析信息能力,是改进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一项基础性的、非常重要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工作。搜集、分析信息,主要是那些对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和结构变动有重要意义、对解决信息不充分而引致的突出问题有帮助、企业和个人经济决策需要但往往难以获取的信息,目标是建立政府比较优势领域内的信息优势。利用这种信息优势,首先改进政府的决策质量,其次向社会上的企业、其他机构以至个人提供信息服务,重点是与生产和投资预期相关的信息服务。
3、政府对微观经济层面的管理,要由‘指令性管理”转变为“禁令性管理”。所谓“指令性管理”是指政府让做什么,才能做什么,此外的都不能做;所谓“禁令性管理”,则指政府规定什么不能做,此外的空间留给当事人自主选择。在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政府管理方式的这一转变是基础性的、必须完成的,否则,经济转轨不可能真正实现,而且很可能演变为一个严重扭曲的、低效率的、“坏的”市场经济。“指令性管理”转为“禁令性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显著减少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数量,因为“不管什么”较“管什么”所涉及的事务量要少得多。这将为政府精简机构、精选人员、提高效率创造条件。[责任编辑 蓝国华]
[作者简介]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组长:沈开运(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次旺俊美(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执笔:王代远,现任职于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