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西藏研究 > 2005年 > 第二期

从《格萨尔》看藏民族的生态观

索南卓玛 发布时间:2005-03-20 15:09:00来源: 西藏研究

  [主要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愈来愈觉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有序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殊不知,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藏族,自古以来,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近而产生了独特的生态保护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藏族史诗《格萨尔》正是反映了藏民族独特的生态观。

  [关键词]《格萨尔》;藏民族;生态观 

  [中国图书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OOO-0003(2005)-02-072-06

  对自然保护意识的研究和生态观念的传播推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传播和推广自然保护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的学术工程能够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哪怕对其产生微乎其微的作用,对从事学术工作的人们来说,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藏族乃至全球民族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藏族史诗《格萨尔》不惜重彩笔墨,以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藏族古代先民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的过程。显而易见,”万物有灵”、”灵魂存在”是藏民族保护和崇拜大自然的思想根源和基础,这一思想的实质主要反映在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之中,而支撑这一关系的就是藏族的宗教文化。藏传佛教作为藏民族传统生态道德的思想观念,从古代到今天,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过直接或间接的积极作用,认为山川、河湖、树木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把自然物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量的对象而加以崇拜。藏族人主张众生平等,即不仅人与人平等,而且包括人与动物等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平等。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张顺从自然,按自然习性行事,不可逆自然习性而动,注意保护森林绿地,反对对自然的损害,反对挖掘草山、污染水源、侵犯野生动物。在高原藏人的眼里,人与动物永远是伙伴关系,认为人与一切生物共存,才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在这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藏民族为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可。

  史诗深刻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主题的朴素意念。

  一、“万物有灵”是藏民族崇拜大自然的主要根源

  在阐述《格萨尔》中所反映的藏民族的自然保护意识之前,首先我想有必要了解一下先民们对自然界最初的认识和与自然界所处的关系,因为藏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氛围——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谈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

  宗教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在宗教尚未产生以前,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前宗教时期。藏族先民和整个人类一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当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睁开双眼,第一次伸直弯曲的身躯,从茫茫的原始森林走出来时,首先引人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广袤无垠的绿色草原、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观,还有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等。面对如此复杂的客观环境和自然现象,他们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更无法控制这种自然现象,便觉得在他们周围布满了超自然的存在物,于是,产生了各种幻觉和幻想,他们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整个世界,主宰整个宇宙,也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命运。日月星辰的出没,是因为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灵在主宰,于是便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风有风神,雷有雷神,各个村寨、各个部落也都有各自的神灵。总之,世界万物都有主宰它们的神灵,对它们的信仰、敬畏、依赖、恐惧或憎恨、厌恶逐渐演变成对自然的崇拜。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无处不在,进而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霆、山川土石、草木、飞禽走兽乃至一切万物。这或许是藏族先民所经历的前宗教时期。

  在自然崇拜中,藏族神山圣湖的崇拜格外痴迷,而且是锲而不舍。在《格萨尔》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藏族先民对神山圣湖的崇拜。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综观这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大小山峦层见叠出,到处是雪峰突立、寒光流泻的景色,再者青藏高原乃是三江(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的发源地,湖泊星罗棋布,藏族先民深深知道,这一片片绿色的植被是人类的栖息地,是人类的家园,不能随便践踏、破坏和砍伐。几千年来,是这些山川河流养育了自己的性命,这些山川河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谁动怒了这些山水,谁就会遭到神灵的惩罚。他们把自然界神灵化,把神灵人格化。也就是说,赋予自然万物以神的品格,然后又心甘情愿地匍伏在神的脚下。认为,人们只有呵护、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会风调雨顺、牛羊兴旺,人类才会吉祥太平。由此可见,“万物有灵”是藏族先民崇拜大自然的根源。

  二、对神山神湖的崇拜和保护

  藏区地处高海拔地区,山川河流星罗棋布,“雪山犹如水晶之宝塔,低湖犹如碧玉之坛城”,青藏高原的每一座大的山脉,每一条大的河流,每一个大的湖泊,几乎都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由此产生了无数个神山圣湖。对它们的崇拜,是藏族先民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藏区众多的神山中,最著名的有四座:卫藏地区的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念青唐拉、南方的库拉日杰、东方的沃德恐杰。另有五座神山,即玛沁蚌日(阿尼玛沁)、觉沁顿日、冈巴拉杰、觉沃月杰、雪拉居保。这九大神山,几乎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神话传说。其中,阿尼玛沁雪山是青海省境内最高的一座雪山,玛沁蚌日神山与格萨尔有着密切的联系。《格萨尔》的《英雄诞生》篇中,记述了格萨尔的母亲果姆晚间熟睡时,梦见一个黄色人与自己交合,后来生下了格萨尔。传说那“黄人”就是阿尼玛沁山神,这样,阿尼玛沁雪山则成了岭国的保护神和格萨尔的寄魂山。在青藏高原有许多气势非凡的山岳被奉为神山,神山是藏区的守护神。在昔日的部落时代,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守护神,神山守护着部落。阿尼玛沁神山是岭国的保护神,因此,《格萨尔》史诗中对阿尼玛沁山格外地敬畏、虔诚地膜拜、百般地呵护,在山顶上垒有嘛呢石,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特定的山有特定的祭祀日子。在先民的心目中,岩石是山的骨骼,大地是山的肌肤,森林和青草是山的毛发,因而,在神山上禁止打柴、挖土和挖虫草,也不允许牧人的牲畜上山随意吃草,更不允许其他部落越境祭祀,违犯禁忌者要严厉处罚。在《格萨尔》的《霍岭大战》篇中,霍尔部落为了祭祀供奉阿尼玛沁神山,在山上建立“鄂博”,岭部落知道此情后,认为此山是他们部落崇奉的神山,霍尔部落擅自建立“鄂博”是对岭部落的侵犯。于是,便出兵封锁通往雪山的道路,并捣毁了霍尔建立的祭坛,由此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战争。由此可知,古代先民为了保护生态的完整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先民们认为,伤土动地,会受到山神的惩罚,善待自然就是善待神灵,破坏环境就是亵渎神灵。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唯心的迷信行为,殊不知它折射了藏族先民最纯朴的生态观和自然保护意识。似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藏族这样挚爱大山、崇拜大山,为了敬拜一座神山,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千里之外徒步走来朝拜,从潜意识里把自己对土地的挚爱深深地融进了对山的热爱之中。

  在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上,人类只能仰视大自然这份杰作,藏族对神山的朝觐、膜拜,无疑是人与自然一种最直接、最好的对话方式。

  对河流湖泊的描写在史诗中也不乏其例。举世闻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和卓陵湖,像三颗碧绿的松耳石镶嵌在滚滚黄河上游,将黄河上游装扮得妩媚动人、分外妖娆。在《格萨尔》中将这三大湖奉为僧姜珠牡的寄魂湖,是嘉洛、鄂洛和卓洛三大部落的保护神,于是禁止各部在湖内随意捕鱼,随意污染湖中之水,而且每年定期举行煨桑祭湖活动,这种民俗现象的深层文化内涵折射了藏族人民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格萨尔》中有各个部落赞美的山川河流,以赞美自己家乡的山美、水美为荣耀。黄河上游等地是当年岭国人民生活的摇篮,史诗中这样写道:“清清的雪水哺乳着岭国的臣民,淙淙的溪流浇灌着肥沃的草原”,“黄河是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源泉,岭国格萨尔大王和百姓饮水就靠这水源。”史诗中以大量的篇幅歌颂黄河、赞美黄河,藏族人民称黄河是母亲河,是黄河的乳汁养育了岭国人民。先民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水里有许多有生命的动物,不可轻易污染和破坏水资源,如果搅浑和污染了水源,就是玷污了水神,自然水里的那些动物就会遭到生命的危机,那么,人类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戒。我们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水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贫富等问题,无不与水资源有密切相关,但是,人类为求生存、求发展,也在不断损害着自身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对水资源的浪费、对水资源的污染已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

  三、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格萨尔》中有各种珍奇动物与史诗的故事情节相随相伴,给史诗增添了不少色彩。如珠牡的三只寄魂鸟仙鹤;白帐王的四只寄魂鸟鸽子、孔雀、鹦鹉和老鸦;魔王鲁赞的寄魂鸟香香鸟等。史诗里给这些动物赋予人的品格,它们可以替人办事,如《格萨尔》的《霍岭大战》篇中,霍尔白帐王的妃子突然去世,于是,以辛巴为首的大臣们开始商量给白帐王寻找新妃子的事,最后他们达成共识,派遣红嘴鹦鹉、小银鸽、花孔雀和黑老鸦去各国各邦寻聘。后来,黑老鸦终于在岭国发现了如花似玉的珠牡后,向白帐王禀报了事情的经过。因此,霍尔白帐王乘格萨尔赴北方降魔之机,入侵岭国,抢走了其妃子珠牡,逼迫珠牡做他的王妃,珠牡宁死不从,招来了她心爱的三只仙鹤,血书格萨尔,遣使魔国,请雄狮大王前来相救。三只仙鹤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魔国并把格萨尔从噩梦中唤醒,向他阐述了霍尔的入侵、岭国遭难、英雄战死和珠牡被劫等详细情况,完成了使命。在这之前,珠牡还派狐狸去给格萨尔送信。以上两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人与鸟类平等的思想和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的朴素意念,今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和认识到。除此之外,史诗中对普通动物也一视同仁,同样受保护,《英雄诞生》篇里,一天觉如(格萨尔幼年时的名字)对他的母亲说道:“现在我需要一顶合我的帽子,合我身的一件衣服,合我脚的一双靴子,得不到这些东西是不行的。”于是,觉如先到色玉日拉(据说是现石渠县长沙乡布拿大草原)杀死了三只羚羊,后到吉本犊牛场杀死了七只牛犊,最后到晁同的马场杀死了白额妖驹,这样,觉如有了羚羊遮阳帽、牛犊皮衣服、生马皮靴。于是,他穿戴上这些服饰,去山上捕鹿取鹿茸,到滩上用石头打黄羊,用绳子捉野驴,有时去杀山上的野兽。当时虽然觉如年幼无知,但他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岭国人的生产习俗,遭到了岭国部落的非议,没有幸免岭国的惩罚,故把觉如母子从岭地驱逐出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珍贵动物在史诗中的频频出现,与湿地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说明那时青藏高原的湿地环境状况非常好。湿地与陆地、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之一。国际《湿地公约》界定:“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禁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我国一般认为2)的水域。”湿地的主要种类是沼、湖、江、河、滩、塘池、水库,等等。湿地不仅直接向人类提供水资源和大量事物与原料,而且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奇物种资源、调节分配河流径流、阻止延缓洪水、蓄水抗旱、控制水土流失和降解环境污染、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调节大气湿度温度及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或”地球之肾”。据计算,一公顷湿地一天可产生氧气600公斤,吸收二氧化碳900公顷。它不仅可以涵储水源、进化水质、调节气候,而且是河流补给的重要源泉。《湿地公约》特别把”青藏高原湿地”单独列为内陆湿地种类,标志着地球第三极的湿地在全球湿地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生态价值。湿地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息息相关。湿地既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水草丰茂的草场,也是大批珍禽的栖息地。按照现在世界上约50%的湿地已消失的情况来看,《格萨尔》时代良好的湿地环境就可想而知,当时的青藏高原是仙鹤、鹦鹉等鸟类珍禽的栖息地和天然乐园,我们从青藏高原代表性湿地青海湖鸟岛中可见一斑,青海湖鸟岛不仅是昔日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也是当今鸟类动物的天堂和乐园。

  四、对草场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史诗中保护生态的例子不仅仅限于神山、圣湖和各种珍奇动物,在《英雄诞生》篇中,当格萨尔7岁时,被叔父晁同驱逐到黄河上游玛麦地方,当格萨尔母子来到玛麦,此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鼠害现象:山头的黑土被翻遍,山腰的茅草被咬断,大滩的草根被吃掉,牲畜要被饥饿死。草原荒芜,牧草枯黄,牲畜大量死亡,渺无人烟,草场植被退化,大片草场遭到了破坏。这时,觉如以坚强的毅力,消灭了危害百姓、破坏草场的鼠王,艰苦卓绝地战胜各种困难,开拓了这块处女地,使荒芜的玛麦草原变成了水草肥美、牛羊肥壮的草原。草场植被是地皮的生态屏障、保护膜,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高海拔地区,地皮非常脆弱,因此,必须保护好。史诗中深刻地反映了藏族先民为保护草山、保持生态平衡付出艰辛劳动的场景。《霍岭大战》篇中,霍尔入侵岭国时,曾三令五申地严禁各部不准砍伐原始森林。先民们深深地懂得,森林资源是地球这颗星球上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能够发挥重大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有关科学数据统计,每公顷森林可蓄水3000立方米,森林与地表、草被可以形成拦阻网,减低河水的流速,保持河水的清澈。当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时,森林能较好地发挥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而在无森林覆盖的土地上1200毫米的年降雨量可使每亩土壤流失10立方米以上,一亩森林则能削减68立方米的表土流失。综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是森林孕育了人类,没有森林这一绿色生态环境系统,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和工业生产等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将是不可想象的,人类将难以生存,更不用说发展。由此可知,森林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人类保护森林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从《格萨尔》中得知,我国的黄河流域在远古时代曾有过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可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滥伐、毁林垦荒,导致森林枯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大面积的荒原野岭,并因此造成了生态环境极端恶化。

  五、《格萨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面

  史诗《格萨尔》不惜重彩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面,不妨从中择出两例来看看:

  《英雄诞生》篇中对格萨尔诞生地的自然美景是这样描述的:茫茫的草地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高高的山峰似银子堆砌的宝顶,天空犹如蔚蓝的水晶,白云好似放牧的羊群。、一块块明镜般的高山湖泊,在阳光照耀下晶莹澄碧,成群的鱼儿在水里自由穿梭,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山川景色令人叹为观止,的确是一块世外桃源。

  《霍岭大战》篇中对黄河的自然美景是这样描写 的: 浩浩荡荡的黄河, 一泻千里穿过万山, 怒涛奔流汹涌澎湃, 好比石山妖魔狞笑, 犹如狼群豪声震天。 潮水飞腾, 好比龙魔怒吼, 势如山崩地陷。 怒涛翻滚, 好比无数鳄鱼翻跳, 好比一条铁打的连环, 簇拥群象奔腾一般。 千里黄河弯对弯, 千里黄河滩对滩。 河曲弯弯九十九, 弯弯都有跑马川, 川川都有习射滩, 滩滩都有帐篷连。 如曲[2]河水滚滚左边绕, 热曲[3]河水源源右边盘。 三河如弓气贯苍穹, 飞流似箭穿重山………[4] 当英雄丹玛登上霍岭交界的雅拉赛吾山,放眼眺望,山河美景尽受眼底,便情不自禁地歌唱道:

  登上雅拉赛吾山颠,

  万里山河映入眼帘,

  峰峦如云,

  犹如跳跃的白狮。

  湖水盈应盈,

  像飘落草原的一角蓝天。

  远山近水争奇竞艳,

  湖光山色是一幅梦幻般的画卷……[5]

  史诗中类似对生态美景的描写不胜枚举,以上只不过是从中信手拈来的两个例子。史诗通过对藏区雪山、草原、河流等湖光山色自然环境的描写,看到了人的自由在自然生命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肯定,人们从大自然的生命力中看到了自然生命的发展,从中可以想象当年格萨尔和他的人民所处的环境氛围,这是藏族人民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六、结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至少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一直以自然之主自居,并凌驾于万物之上,把大自然和其中的生命万物均排斥在外,使得大自然在人类日益膨胀的贪欲面前备遭掠夺和破坏。而且,人类文明每向前进一步,大自然就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尤其是现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摄取和掠夺,以青海为例,一年一度的“淘金热”、“挖虫草热”等,使得原本美如宝塔似的座座山峦便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面目全非,再加上对原始森林无限制的砍伐,使本来不堪一击的脆弱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财富,但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些恶果将永远贻祸人类自身,纵有多少财富也无法挽回。时至今日,我们很难找到一处干净的空气和一片净土,人类文明与自然间的矛盾对立日益尖锐,生态危机已经由局部到区域,由区域到全球。因此,人类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要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发展而言是极其有限的,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无异于饮鸠止渴,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基础上,建立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和谐的基础上。多少年来,人们总爱奢谈”征服自然”,把人类看成世界万物的主宰,认为大自然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需求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殊不知自然才是真正无限、真正”法力无边”的。大自然对人类是慈母,也是严父。人类对大自然付出了关爱,它会用双倍的爱汇报人类,倘若人类掠夺和破坏大自然,它也会给人类相应的惩罚。恩格斯曾严肃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的。”[6]恩格斯精辟的论断在中华大地上终于应验了:多年的黄河断流、闻所未闻的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1999年春季遍及整个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持续的干旱断水、大面积的庄稼病虫害、大面积的耕地和草地沙漠化等,不就是大自然惩罚人类的最有力的印证吗?1 2003年波及全球30多个国家、我国25个省区的”非典型肺炎”对全球人类再次敲响了警钟,据专家分析,这个特殊的病情与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生态学家认为,人作为生命的有机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构成一个生态,这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如果失去这个平衡,人类的生存条件就要恶化。历史上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毁灭,是因为玛雅人破坏了周围的生态平衡;中国的黄河以前也是一条充满生机的河流,只因为黄土高原上的大片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砍伐和毁坏,才出现了今日的断流现象。历史上沉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当我们每一次沉浸在对大自然的”辉煌战绩”后,自然界都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其造成的生态损失让我们的成就黯然失色,甚至得不偿失。而每一次在人类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时,主观愿望是美好的。之所以后果与愿望相去甚远,主观上当时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而客观上是人类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及生态灾难的暴露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分。所谓的”粮()以水为本,水以林为源,林以山()为体,山()以林为衣”的一环扣一环的连环式的关系告诉我们,倘若人类破坏了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环节,其他环节屡遭破坏。因此,实现藏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注意合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资源,防止不顾生态环境和经济技术条件限制的滥开滥采和滥用,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要杜绝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发,大力呼唤保护生物多样性,呼吁保护濒临灭绝生物,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解决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要注意从宏观生态系统中看到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时刻牢记:生态环境乃是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万物的生命源。从本质上讲,大自然就是一张用生命编织的网。早在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就指出过”生命之网”的概念,但正如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所言,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网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从人类中心论的神话中走出,把自己置于这张生命之网中一个并不起眼的一根线或一个结上时,你就会同意人类其实就跟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其他自然万物一样,都是从属于这张网,并必须严守其自然法则的。大自然用几十亿年的时间编织的这张生命之网,在人类的贪欲面前已经破损不堪。就是现在,每天仍有上百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还有145种捕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它们都是这张生命之网上至关重要的线和结。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张生命网有一根线的断裂和一个结的脱落,而每一根线的断裂和每一个结的脱落则意味着许多根线和许多个结的松动乃至危及整张网的安全。时至今日,从生态环境文化学上来看,人类走了一段倒退的路。每念及此,我们不得不想起数千年前的格萨尔和他的人民所处的生态环境氛围和所持有的朴素的生态观和自然保护意识。这并不是说让历史的车轮倒转,让人类又回归到被动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原始生活中去,而是让我们细细体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相互呵护、相互关爱和和谐相处、均衡互利的原则与关系,如果谁能体味到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并以此为基点向前发展,毫无疑问,谁就能走到文明的前沿。

  [责任编辑保罗]

  注释:

  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 卷,人民出版社19725月版,第13524页。

  ②③如曲、热曲均为河名。

  ④《霍岭大战》(上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7月版, 6365页。

  ⑤《霍岭大战》(下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7月版,8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5月版, 164页。

  [作者简介]索南卓玛,女,藏族,副研究员,现任 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格萨尔》 学研究。

(责编: 丛振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