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雪山——《藏族大辞典》前言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万众注目,万世敬仰!
那里多山,多水,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高的水,滔滔雅鲁藏布,巍巍喜马拉雅,亘古不变的豪迈,亘古不变的雄姿;那里多雪,白雪皑皑,伴随春夏,冈底斯、唐古拉、卡瓦嘎保,阿尼玛卿,亘古不变的神奇和伟大。灿烂的雪山,灿烂的雪域!
雪山是灿烂的,雪域藏人创造的文化更为灿烂多彩。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至少在旧石器晚期,青藏高原就有古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高原居民几乎遍布各个区域。他们便是如今藏人的祖先。在雪域高原休养生息的藏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漫长而艰苦的斗争中,留下了卡若、曲贡、墨脱、多格则等文化遗址和他们在藏北加林山、阿里日土等地留下的岩画以及流传至今的猕猴变人的故事。
藏民族的发源地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阿里,一个是雅砻河谷,阿里文明诞生了本教,本教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统一了藏人的文化意识;雅砻河谷文明诞生了鹘提悉勃野王族,鹘提悉勃野王族以最初的六个氏族为基础,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势力统一了青藏高原;这两大文明孕育了藏民族,推出了藏民族,培养了藏民族,壮大了藏民族,使藏民族有了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地域和统一的文化心理,步入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时期。
吐蕃王朝时期是一个藏族社会在军事上大扩张,文化上大吸收,经济上大繁荣,社会大进步的时期,也是藏族文化进入一个转向因素的时期。在政治、军事上,吐蕃以其胜兵五六十万,在四境作战,既与其他民族有不少的战争接触,也建立了不少的经济、宗教、文化联系,诞生了松赞干布、噶尔东赞宇松、伦钦陵、赤松德赞等具有真知灼见的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在文化上,吐蕃较为全面地引进了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派人到印度学习,大量的佛经典籍被翻译成了藏文,经过佛本斗争、顿渐之争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佛教的思想和典籍如潮水般涌向藏区的各个领域,建立了宗教坛场、译经院,有了专门的僧侣集团和严格的组织系统,颂佛的香烟开始在大多数的雪山、草原翻卷,产生了吐弥桑布札、巴赛囊、“七试人”、“九大译师”、管法成等著名文化人物;在经济上,吐蕃积极对外贸易,麝香、牦牛尾、鹦鹉、硼砂、玉石、工艺品等特色商品售往中亚西亚和内地;在科技上,由于吸收印度、汉等地的科学技术成就,使藏民族初步地具备了藏医学系统、天文历算系统,产生了像玉妥云丹贡布等著名的医学家,农牧业生产技术、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其直接的结果是,在思想上,由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系统,佛教信仰逐步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意识形态战线的斗争有时表现得十分激烈,但对于整个思想文化的统一和建设来说其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在后来藏族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政治制度的建立上,这一时期创立了“伦钦”制度、诰身制度等所谓“六六大法”,奠定了藏族社会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文成公主进藏是藏民族与祖国关系史上的第一件盛事。
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社会遂进入小邦分裂割据时期,藏族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许多新型的政治法律制度也随着这一王朝的覆亡而埋葬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前弘期”在文化上的夺目光彩和“后弘期”在以佛教振兴为代表的文化振兴的艰难过程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前弘期”的佛教和文化是靠政府的推动而得到发展的,而“后弘期”的佛教和文化则是从个人、局部地区发始,然后靠“滚雪球”的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得到发展的。由于吐蕃时期所留下的丰厚的思想文化积淀,较为完备的佛本典籍,经过一段沉寂之后,在11世纪时,以佛教为统一原素的藏传佛教诸教派顿然兴起,使佛教进一步地方化、民间化、生活化。
13世纪中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千里迢迢赶赴凉州,与元阔端王会晤,写下了著名的《告蕃人书》,从此藏区进入祖国版图、这是藏民族与祖国关系史上的第二件盛事。八思巴、桑哥等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的执政官员而进入内阁。元时,分散割据的藏区又重新有了统一的政令。明王朝对西藏实施“多封政建”的政策,封了以“八大法王”为代表的许多王,并依靠这些王来实现对藏区的统治。
产生于明末的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后一个教派,经过艰苦的派别斗争,迅速上升为具有领导地位的教派,形成了完整的政教合一制度。格鲁派的宗喀巴是一位享有世界影响的宗教泰斗,以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为代表,藏区形成了数以千计的活佛转世系统,拥有广泛的信教群众。清王朝建立后,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觐,牢固了西藏地方与清中央王朝的关系,这是藏民族与祖国关系上的第三件盛事。清在西藏建立了驻藏大臣制度,曾有数十位满、蒙、汉官吏担任驻藏大臣,有效地进行了对西藏的管理。这一时期虽然发生了大小金川、廓尔喀入侵、阿尔布巴之乱等事件,但藏区的整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产生了五世达赖、四世班禅、颇罗鼐、第巴桑结嘉措等杰出的政治家和佛学大师,是藏传佛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到本世纪初,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和祖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一样,青藏高原也发生了藏族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的斗争。民国建立后,国内处于军阀混战状态,西藏曾一度企图脱离祖国,如此便有了所谓的“西藏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1年5月23日,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西藏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藏民族与祖国关系史上的第四件盛事。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看,藏族文化大约经历了原始信仰、本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现在的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四个阶段,每一个文化阶段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可谓博大精深,气势雄浑;从文化的来源看,藏族文化同样具有多元文化性质,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在它长期的发展中,曾经受到波斯文明的影响,受到过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受到过以儒、道为代表的汉文明的影响;从文化的形态看,1949年以前的文化,基本上属于中世纪形态,以政教合一制度为主要标志。宗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曾几何时,国内外掀起“藏学热”,一种受藏文化诱惑、吸引,甚至景仰崇拜的潜潮,涌流世界。其潮头仍在腾升、涌动。有人预言,下一个世纪是藏学的世纪。我相信这一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
第一,藏学已经由单一、片面的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从总体看,国外的藏学研究肇始于帝国主义瓜分西藏的侵略目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操纵和影响下,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至1911年为第一阶段,此一阶段以获取领土和经济利益为核心;1912年至1949年为第二阶段,此一阶段以政治战略与分离西藏主权为核心;195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此一阶段以鼓噪西藏主权、人权为核心,企图分裂西藏,搞西藏独立。至今藏学研究仍然常常成为某些反共反华势力利用的工具。
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在藏学研究成为被利用、操纵的工具的同时,也逐渐通过学术分类,步入健全完整的学术研究轨道。作为一个学科,它在境外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发始于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企图,从情报搜集、一些具体问题的研讨,逐步走向学科研究。17世纪和18世纪时,由于西藏特殊的战略地位,受到帝国主义的特别关注。18世纪中叶英国征服印度后,为了其经济掠夺、占领土地和通商贸易,开始了对藏族社会、语言、文字、宗教、风俗等的了解,曾下过一番功夫。东印度公司雇用乔玛(1784-1842)于1823年入藏,乔玛进入拉达克一寺院一住便是9年,掠走大量图书。1888年藏与英爆发隆吐山战役,1904年爆发江孜战役,英军进入拉萨。而英军中那些双手沾满藏人鲜血的侵略者,却留下了他们的藏学著述,英远征军指挥官荣赫鹏著《印度和西藏》、威德尔著《西藏和它的秘密伙伴》,长期任英驻锡金长官的伯尔著《西藏的过去与现在》、《西藏志》等书,任英驻中国商务代理及拉萨代表的黎吉生,在藏14年,著《西藏简史》等。
沙俄对西藏的染指,同样是为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政治经济企图。18世纪时沙皇彼得一世曾令收集西藏材料。俄国的考察队千里迢迢,进入西藏;同时他们物色与藏人有着共同的藏传佛教信仰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进入西藏,最典型的是潜伏二三十年,升任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参宁堪布的间谍德尔智喇嘛。像俾丘林(1777-1853)、普尔热瓦斯基、米纳耶夫、波兹德涅夫等都有不少藏学著作。
侵略者的著述,成为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间谍摇身一变成为“藏学家”,以政治发始的藏学研究始终伴随着政治问题。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科学的进步,西方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学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学术领域不断扩大,学科划分更为具体,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对西藏问题的调查研究也便由浅入深,更加系统,从一般的信息研究,步入学科的全面研究,诸如藏传佛教、藏族语言、文学、艺术、藏医、天文历算,尤其像敦煌古藏文文献、“格萨尔王传”等先期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日、美、英、法、德、意大利、荷兰、瑞典、瑞士、匈牙利、俄、捷克、波兰、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港台地区都相继建立了藏学的研究机构。
其二,从国外推动国内。西方世界依赖其雄厚的经济势力和科研手段,做了大量的藏学资料的调研、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从本世纪初逐步形成气候,至八九十年代形成高潮。国内的藏学研究事业也在二三十年代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的研究进入系统的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规模研究,先后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专门的研究机构,一改以往所谓“藏学的故乡在中国,藏学研究在国外”的局面,在短短的2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三,以宗教、文化研究为先导,逐步进入藏学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现今的藏学已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一门世界性学科,一门显学,像藏传佛教、藏密气功、藏医、达赖和班禅等几乎已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第二,藏民族丰富的文化资产已经受到世界的广泛重视。
为什么藏学(或称藏族文化)会受到世界如此的重视?有人说这是因为藏文化中诸如天葬、一妻多夫异俗,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猎奇心理;也有人认为,藏学之所以受到世界关注完全是由于政治原因。我以为不然。从本质上看,藏学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和学术界的特别重视,与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资产有关,与这种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趋向有关。世界文化宝库需要这一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需要这一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的许多领域还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藏民族是保存以《大藏经》为代表的佛教典籍最多的民族。自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以后,藏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经过1000多年的积累,使藏民族成为一个对佛经的翻译最多而且译文准确的民族,佛典资料,汗牛充栋。
藏民族是保存了完整的封建农奴制的民族。在1959年以前,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一套完备的系统是完整地保留着的,所留资料十分丰富,它将为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等,提供直接而充足的材料。
藏民族是保存了完整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民族。中世纪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西藏为此可提供活的标本。
藏民族是保存了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民族。《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从纵的方面看,它涉及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到今天藏族社会的内容(主要反映青藏高原的部落战争);从横的方面看,它涉及了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风俗、职官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气势磅礴,卷帙浩繁。
藏民族是保存了独特的本教文化的民族,记录了本教的神群、观念、教义、修持、发展的历史,祭祀禳祓等带有诸多史前文化材料的内容。
藏民族是保留了独特的藏传佛教的文化的民族,其中如独特的僧侣集团、活佛转世制度、僧人学经制度,佛化的文化、艺术等都为世人所注目。原始信仰、本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建构了藏文化精神。藏文化精神中所体现的宽容主义、人性主义、利他主义、出世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对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鉴照作用。
藏民族是保留了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独特的医学———藏医的民族。
藏民族是保存有对生命科学———(气(藏密气功)等实践的民族。有一些实践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藏民族是保存着丰富的在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经验和规律的民族。
藏民族所居住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是生态、气象、地质、生物等科学研究的宝地。这一环境,也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
就人类社会而言,尽管许多人还没有注意到这些文化资产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但是社会的发展必将告诉人们这些遗产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重视保存、保护、研究这部分文化资产,不使之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损失。就因为有这些文化资产的存在,以青藏高原为基本环境的藏族社会才显得神奇迷离、多姿多彩,才显得厚重、博大、巍峨、雄峻。
藏学图书浩如烟海,而在无数的典籍中尚无一本《藏族大辞典》,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组织发动了近百位藏学专家、教授、文化和行政工作者,经过将近5年的艰苦努力,才得以完成。顾名思义,《藏族大辞典》的收辞范围涉及到藏民族产生以来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范围广,层次多,种类繁杂,我们尽力在全、新、科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时,这一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西藏、甘、青、川、滇广大藏区的领导、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值此辞典付梓之际,一并表示谢意。
祝愿明天的雪山更加灿烂,明天的藏文化更加辉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