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在农村的成功探索
1990年冬,乃东县颇章乡雪村与布日村因超越山界打柴放牧,引起了一场轰动县府的打架斗殴事件,两村近80名汉子聚集村头大打出手,数人受伤。从此两村村民相见如路遇仇人。1993年,由两村刚刚组建的村民调解委员会牵头,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划定山界,妥善解决了多年遗留的问题,村民们重归于好。这是乃东县在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中,农村社会由乱到治,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个缩影。
“村民像股拧不紧的绳子,拉拉杂杂”
和西藏其他县一样,乃东县在80年代初期也按照政府颁布的“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富民政策,将成片农田分块归户,由各户自己耕种。这样,每年秋收时,由于早晚熟作物的交错种植,那些未成熟的庄稼被牲畜踏乱,使得乡亲邻里矛盾四起。另外土地归户后,乡村公共设施被分光,村务活动没有了固定场所,“村民像一股拧不紧的绳子,拉拉杂杂”,而且全县大部份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个别村子的成片良田荒废。
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有些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求神拜佛;农民建房、出远门要“算卦”;种地忌用化肥、农药,怕杀生……科学技术得不到普及应用。基层政府组织、村委会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多数陷于“集体的事没有人管、村干部说话没人听、上级有令行不通”的瘫痪局面。
把“尚方宝剑”交给群众
1993年,乃东县改变过去村委会干部由乡镇党委推荐、上级任命的程序,采取让群众选举村干部办法,让群众酝酿、协商候选人,公开选民名单、选举名额和基本情况,公开候选人得票数和结果,全面铺开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每逢选举村干部的日子,群众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早早地聚在村委会。据统计,全县有选举权的农牧民参选率达90%以上。一批缺乏威信、不能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原村干部纷纷落马,59名有文化、懂科学、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人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格桑是一位年愈60、任职20多年的老村长,由于思想保守、没有文化而落选,新任村委主任杨培不负众望,一上任就组织带领党团员和干部新开30亩荒地,当年增收粮食10万多公斤,解决了村干部工资和部份村务活动开支,改变了多年来村干部工资由群众分摊的状况。很多历经旧西藏的老人说:“民主改革使我们翻身获得了解放,村民自治真正确认了我们当家做主的权利。”
村干部提出三条要求
多年来,由于是上级部门任命干部,致使干部只对上负责,无论政绩有无,一干就是许多年,很多成长在新社会、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民主选举增强了村委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了农村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曲德贡乡热木纳村的群众推选了次仁顿旦为村干部,次仁顿旦就职时说:“如果大家推选我,那你们得答应我三条要求:一不许破坏草场,以草当柴,牲畜实行圈养;二不许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三各家的牲畜头数要恢复到牲畜归户时的数量。”他上任时,村里帐面上只有318元钱,他自己垫支4000元购买了电线杆,又组织村民采挖水晶矿增收4万元,维修了年久失修的老电站。他还带领村民兴建库容两万立方的蓄水库和一座37.5千瓦的电站,不仅全村用上了电,而且解决了6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次仁顿旦说:“我坐上这把椅子,不干事不行,村里比我能干的人有的是,再说我干不好也对不起乡亲邻里。”
在村民自治中,乃东县紧紧围绕群众当家做主、放手让农牧民直接参与制定村里重大的管理决策、监督和服务,让群众议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村(居)委会财务公开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财务、干部村务工作等方面的民主监督。在调查中,记者在卡多、颇章、格桑等地看到,张榜于村民会议室的干部出勤情况、各种会议的原始记录、财务收支等表格、材料。乡干部感慨地说:“过去人管人累死人,现在制度管人真灵。”而农民高兴地对记者说:“过去干部整天忙于琐事,有的人上班经常喝酒,没做出什么成绩,每年工钱却由群众分摊,大家意见很大。现在就不同了,干部怎么样,我们心里有数。”
财务帐目也公开
村务活动透明度差、干部群众沟通不够,是长期以来该县农村干部和群众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如今,各村(居)委会在决定财务支出、集体建设项目等大事时就召集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作出科学、民主、符合民意的决策,从而使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力得到真正的落实,使村干部和广大群众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泽当居委会请居民代表讨论如何发展经济时,针对居委会地处地区所在地、国家建设征地多、群众家庭土地越来越少、待业和潜在待业人员增多的情况,提出“从内地农村引进能人,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的设想,交给全体居民会议表决并通过。近几年来,先后引进电机修理、建筑管理等企业带头人5名;新建泽当建筑工程公司和雅砻宾馆。使泽当居委会在短短的4年间,集体的固定资产由500万元增加到1178万元,解决就业300多人。
民主监督还减少了集体财产的浪费和流失。去年,索珠乡丁拉村村支书与村委主任私分公款,财务帐目公开时被群众发现,及时挽回了损失,依法处理了当事人,重新推选出了更合适的村委主任。
调解委员会做了件大好事
为使基层政权管理长期化、制度化,乃东县结合近几年出现的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选拔培养了50名村级后备干部,以传帮带的形式,在实践中深造。
建立、完善村民委员会,使全县的调解委员会由1992年的11个增加到42个,调解人员增加到175人。这些新手由县法院、政法、公安部门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村里发生民事纠纷时,调解委员就召集村民坐在一起,对照《村民自治章程》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解。巴结乡格桑村的上下两个自然村过去是一个生产队,土地归户时采取“就近划分土地、牲畜适当照顾上面自然村”的办法划分,但是由于土质悬殊,单产相差近200公斤。1990年以后,上面的自然村提出重新划分土地的要求,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产生了隔阂,经常争论不休。县里考虑到重新划分土地於国家政策不符,关系到农民信任政府的大事,故悬而未决。今年,村民调解委员会和村干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专门研究,又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表决,终于把两个自然村多年来的难题妥善解决了。那天,两村群众纷纷赶到现场,向干部敬献青稞酒、哈达,拉起手翩翩起舞。现在,乃东县村民委员会民事调解成功率由过去的52%提高到97%。
村民自治硕果多
乃东县在村民自治中充分发挥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职能。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增加乡村财政收入,转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先后兴办实体512个,新建20个乡镇企业,去年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各村在经济建设领域各显神通,为使乡村农业社会资源逐步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动,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副业上,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卡多乡卡多村近两年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统一良种、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的“四统一”;把外出打工人员组织起来,统一管理。全村127家中常年外出打工的近50多人,去年劳务收入3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速精神文明的建设。该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户都签订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书,其中不仅包括农牧业总产、粮食单产、农牧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外,还纳入了卫生、计划生育、治安、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评选先进乡村、家庭、个人活动中,采取“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方面不适合先进的标准,就不能当选先进。这种做法加快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过去这里随地大小便、乱倒拉圾等不讲卫生现象较普遍,现在各村每月不定期地检查卫生,将评比结果贴在各家大门上,从此农民们纷纷修了厕所,现在有家庭厕所的农户由5年前的20%提高到80%。
“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治穷先治愚、致富先兴教”的思想深入人心。1992年以来,县里兴办了44所农村扫盲夜校,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全县有8500人摘掉文盲帽子,文盲率由5年前的50%下降到10%以内。全县最偏僻的亚桑村在全村摘掉文盲帽子后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义务投工9000个工日,建起了全县最好的民办小学。村长次珠多吉说:“穷乡要致富,教育上不去就难以改变贫困面貌。”目前,乃东县各村群众义务投工、捐资兴建的学校多达20所。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开展,给古老的雅隆大地带来了深刻的变迁:农村各项工作继续走在西藏各县市前列,涌现了全国乡镇百颗星、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单位——曲德贡乡;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热木纳;中华扫盲金奖获得者——多颇章完小;乃东县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扫盲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等。近几年来,乃东县近90%的农牧民盖了新房,平均每4户就拥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近5年全县国民经济每年以10.8%的速度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由5年前的480元增加到1314.70元,远远高于西藏自治区的平均水平,1997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