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9年 > 第二期

藏族画坛上的一位大师——郎卡杰

扎西次仁 发布时间:1999-04-25 11:38:40来源: 中国西藏

  坐落在四川省甘孜县乃龙神山脚下的东谷寺,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由五世达赖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所建,是格鲁派的一座名寺古刹。寺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一套佛本生传唐卡,为稀世精品。

  佛本生传,是唐卡中司空见惯的题材,藏区各寺院都有珍藏,但东谷寺的却不同一般。画师在处理这一题材时并非简单地描摹前辈画师的粉本,而赋以个人的感悟,将题材藏地化(如大量藏式寺院殿堂、牛毛帐篷以及消闲式白布帐篷、富有藏区生活情趣场景等的出现),缩小了佛祖与凡夫俗子的距离,使“人皆具佛性”的主旨,更贴近民众,更贴进生活,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同时这套唐卡构图严谨,超越时空,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线条勾勒细如发丝、工整精细、飘逸流畅。用色考究,艳丽又不浮燥,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清心典雅。总之,从艺术审美效果着眼,这套唐卡很美,耐看,有特色,有气势,有意境。青绿色为主调,造成了一种宁静、平和、安祥、高洁的情致,烘托出了佛祖释迦牟尼崇高而伟大的人格魅力,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对背景的山川岩石、花草树木、奇珍异兽、亭台楼阁等细节处理、描绘上,处处可见画师学习借鉴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娴熟而深厚的线描造型功底。绘制这组唐卡的画师就是十七世纪名躁一时的噶玛噶举画派著名画师朗卡杰。

  有关朗卡杰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材料,藏汉文典籍都缺乏记载;民间有关他精通绘画技艺、取得殊胜成就的传说很多,据说还有秘传之类的,可惜秘传的踪迹我们没能寻到。

  朗卡杰是17世纪初叶的人,出生在四川炉霍县察耶普村。他从小聪颖过人,喜爱绘画。青年时期,显露出超人的艺术才华。他那敏锐的洞察力、超常娴熟的技艺,使一般的画师望尘莫及,惊叹不已。因为他极具线描造型功力,擅长画微型佛像,线条勾勒细如发丝,十分精致,常人需借助放大镜观赏。他画的佛像虽细微,但均符合造像量度经,比例得当,且体态优美生动,须眉清晰可见。当地百姓称赞他为神变画师、“布娘”(毫毛、一根毛)画师。

  据说在炉霍、甘孜一带朗卡杰留存有不少画作。目前我们见到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全套31幅佛本生唐卡(东谷寺存有29幅)外,还有十六罗汉像、二胜六庄严等多幅。这些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注意了描绘对象的明暗关系,令所画之物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增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这与西洋画的手法何等相似!

  众所周知,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并不讲究立体感,视之多为平面图。而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康地、在雪域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既不懂汉语又不知外国、更没有接触过西方美术的藏族画家朗卡杰,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透视比例、明暗关系,不能不说是17世纪藏族画坛上令人惊奇的一道艺术风景线。我想这不仅要归结为画家本人超常的智慧和艺术灵性,也不能忽视他所生活的那个藏族绘画黄金般繁荣的时代。

  1642年是西藏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年在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帮助下,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统一了西藏,建立和完善了西藏的政教合一集权制,同时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统一无疑使藏区社会稳定发展,也为藏传佛教美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17世纪以后为黄金时期,真正形成了成熟完美的藏族美术风格。著名画家朗卡杰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

  这时,五世达赖的弟子昂翁彭措在康北地区兴建了甘孜寺、东谷寺、炉霍寿灵寺等13座格鲁派寺院,从而推进了康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也为朗卡杰施展个人艺术才华提供了契机和广阔的艺术舞台。

  艺术的成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风格的形成,一是代表作的出现。17世纪以后,藏族美术出现了以格鲁派艺术为主的、相对统一的格局;而此时康区画坛噶玛噶举画派绘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朗卡杰创作绘制的佛祖释迦牟尼本生传系列唐卡。

  时代造就名人,人民推动时代前进,朗卡杰就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名家,他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及艺术家博大的胸襟,对各民族艺术兼容并蓄,促进和发展了藏族绘画艺术,在中华民族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