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评价
80 年代,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西藏的神密面纱逐渐被揭去,世人对西藏的了解逐步加深。进入90年代,在国内外都出现了“西藏文化热”。《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王尧、陈庆英主编)正是在“西藏文化热”和世人渴望了解与认识西藏和藏族文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版,将有益于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认识西藏和藏族历史文化,吸引人们更加关注西藏和藏族的历史与现实。展读该书,人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西藏文化热”的答案。全书共70万字,16开本,1998年6月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辞典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从总体上看,《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体现了以下特色:
反映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融政治性于学术性之中,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藏族传统文化、促进藏学的繁荣为宗旨,注意平实、稳妥地贯彻有关民族政策。该辞典所收词条具有广博与深入的特点,广度上,其时空范围从远古至当代;地域范围涉及到各个藏区;学科范围几乎涵盖藏学的所有方面。贯通历史与现实,勾勒出藏学发展历程的轮廓。从深度上,全面反映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所达到的研究水平,反映了中国藏学和国际藏学的动态和前沿。《西藏历史文化辞典》实际上就是对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的藏学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个具体成果,它的问世,为藏学研究者认清藏学的薄弱环节和空白提供了指南,将会对藏学学科的规范起到一定作用,并将为21世纪藏学研究的飞跃奠定一个基础。
展示中国藏学家阵容
中国是藏学的故乡,这是由藏汉高僧和学者共同奠定的。在藏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近百年来,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藏、汉族藏学家,他们对中国藏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藏族学术史研究的薄弱,藏学研究的主体及其研究成果至今没有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这不仅不能适应藏学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削弱了中国藏学研究的国际地位。注重展示中国藏学家阵容,这是《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的鲜明特色之一。该辞典从三方面展示了20世纪中国藏学家的阵容:
对已故藏学家的展示。该辞典所收录的藏学家,大多数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版物中第一次列传,如更敦群培、任乃强、张怡荪、于道泉、法尊、谢国安、钦绕诺布、才旦夏茸、毛尔盖·桑木旦、李安宅、李铁铮、王森、张克强、牙含章、韩儒林、多吉杰博等。
对健在的老一辈藏学家的展示。有几位藏学耆宿在该辞典编撰完成时尚还健在,如东噶·洛桑赤列、霍康·索朗边巴、王沂暖、吴丰培、杨化群等。但是,由于特殊原因,该辞典的出版拖了两年,等该辞典于1998年问世时,上述几位藏学家已经相续作古,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健在的藏学耆宿如刘立千、柳升祺、恰白·次旦平措、杨公素、措如次朗、强巴赤列、黄明信等,见到该辞典的有关词条向世人展示其藏学研究成果,并对他们在藏学领域辛勤耕耘的一生、对推进祖国藏学事业的功绩的肯定,一定会感到欣慰。通过对老一辈藏学家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展示,总结前人的治学方法和经验,对于研究中国藏学发展史,推动祖国藏学事业走向繁荣,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对青年藏学家群体的展示。这是通过辞典的编撰者体现的。《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编辑委员会主要是30多岁的青年学者,7位编委分别由3名正教授和4名藏学专业博士构成。作者构成有着鲜明的特点:青年学者为主;博士硕士居多;汉藏学者协作;波及各方面的专家;基本上都通藏文、汉文和外文。全书作者共33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博士10人,硕士6人,藏族学者10人。大多数作者都是在各个领域有所造诣的青年藏学专家,基本构成了中国青年藏学研究队伍的主体,向世人表明中国藏学后继有人。
对20世纪外国藏学家的展示。20世纪末,藏学已超越国界,成为国际“显学”,国外藏学家对推动藏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对此中国藏学界一直十分关注。因此《西藏历史文化辞典》注意反映国际藏学面貌,不仅在有关词条中吸收了国外藏学研究成果,而且在展示中国藏学家阵容的同时,也收录了一批国际知名的藏学家,如法国的伯希和、拉露、石泰安,印度的达斯,德国的弗兰克、霍夫曼,意大利的伯戴克,美国的劳弗尔,英国的黎吉生,日本的佐藤长等,揭示了他们的藏学研究成就, 展示了国际藏学界的基本阵容。这有利于推动藏学界的国际交流。
科学实用,图文并茂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实际上是学者为学者撰写的。因此它以科学实用为宗旨,这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独特的编撰视角。该辞典从西藏历史文化切入,而不是平铺罗列,包罗万象。鉴于国内已出版有《藏汉大词典》和《藏汉佛学词典》等有关藏传佛教的工具书,因而本辞典所收佛教词条较少。
第二、特色鲜明的词条。该辞典特意以长词条的形式阐述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有的词条长达几千字,以区别已出版的藏学类工具书,着意在词条中反映作者的真知灼见。辞典还收录了许多新词条,西藏历史上的事件、地名、人物等许多都是第一次被确定为词条,如“藏学”等。“藏学”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词条,可是藏学界至今还没有形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反映藏学实质的“藏学”定义,这对藏学发展和确立其在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地位十分不利,最现实的难题之一是,学术文化界在编撰人文方面的辞典或百科全书时,“藏学”这一词条就很难界定,往往也就不列入辞书,这给宣传藏学和让学术文化界了解藏学,确立藏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带来了困难。该辞典将“藏学”作为独立的词条列入,也许有可商之处,但是毕竟填补了一个空白。
第三、“条列有因,语出有句”。该辞典的词目几乎都是藏汉文对照,书后附有《参考文献书刊要目》,并列有藏文、汉文和外文书目和篇目数百种,这既体现了作者严谨治学,不敢掠美的学风,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人物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该辞典后面附有《西藏历史文化大事年表》等15个附录,书前附的音序词目表,书后附有词目笔划索引及作者撰写词目细目,查阅非常方便。
该辞典前附有与正文内容配合的40幅精美的彩色插图,正文中还附有与词目相呼应的插图104幅,与精美的装帧融为一体。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为读者增强对西藏历史和文化的感性认识提供了方便,也增强了该辞典的趣味性,还使该辞典大为增色。总之,该辞典堪称近年出版的藏学图书中的精品。一册在握,使人爱不释手。开卷披阅,令人流连忘返。既可置之案头,作为藏学研究者和关心西藏、了解和认识西藏历史文化的同人的常务工具书,也可被束之高阁,成为藏书家的清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中国藏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编撰者学识水平的局限,《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还存在一些缺憾。正如该辞典前言中所指出:“本辞典是在藏学研究发展还不够平衡,还存在不少缺陷的历史条件下编篡而成的,因此,不论是词目的收列,还是词目的撰写,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学科发展的一些制约,存在着一些缺憾。同时,本辞典的内容虽然以历史文化为中心,但宗教、艺术、风俗、天文、医药都是作为广义的文化学内容纳入辞典的,因而也只涉及到普遍意义和文化表层的内涵,不可能像专业的宗教辞典和医学辞典那样精深,……”出于上述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该辞典收词条还不太平衡,对国外藏学的历史和反映也不够充分。作为一部图文并茂的作品,如能将所列现代藏学家、高僧大德和社会名流附上照片,无疑会增加读者的实感和兴趣。随着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藏学事业走向繁荣,将对这部辞典进行补充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新的西藏辞典或西藏百科全书尽早问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