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蓝天、白云,环抱草甸、羊群,美丽的羊卓雍错(错,藏语为湖的意思)静静地卧在雪山脚下,一年四季多彩迷人。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藏时指示要恢复邦达机场,开辟成都到昌都的空中航道,带动和促进以昌都为龙头的藏东经济的腾飞。
当西藏昌都50多万各族人民准备喜迎昌都解放50周年的欢庆日子里,由李光文、杨松、格勒主编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昌都地区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著作《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出版问世了。
我原系西藏地方政府的增准,1947年任昌都总管拉鲁·次旺多吉的随从官。1950年阿沛·阿旺晋美接任昌都总管,我又任职阿沛总管的随从官。
1950年以前,昌都地区没有一寸公路,各种物资全靠人背畜驮和栈道溜索运输,昌都解放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经营,目前已建成公路、航空和民用交通运输体系,其中90%左右的进出藏旅客和99%以上的进出物资都由公路运输承担。
改革开放后,昌都地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且有个质的变化。作为解放西藏的第一个地方,十八军进驻昌都后,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工队,这也是西藏最早的文工队。
今年是昌都解放50周年,昌都人民为纪念和欢庆这个日子而激动和忙碌着。50年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使昌都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现在,西藏的旅游热得火了,但是地处藏东的昌都地区温度似乎稍稍低了点,为什么?我想是人们对这一地区旅游资源、交通状况、旅游设施不尽了解的缘故吧!
如今我的上师贡唐仓·丹贝旺旭已经离开我们几个月了。大师的圆寂是藏传佛教界的损失,藏族人民的损失,也是我们国家的损失。
阿里平均海拔近5000米,发源于冈底斯山脉的象泉河在山谷间流淌,流经宽阔的扎达盆地,奔腾西去。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刹托林寺就坐落在象泉河南岸,默默记录着一段逝去的历史。
早就听说康巴人是全藏区最执着的藏传佛教徒,康区有最高最大的玛尼堆、最鲜艳最亮丽的风马旗、最悠久最兴盛的藏传佛教寺院,这回身临其境,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了一回康巴人,领略了一把藏东的宗教文化。
20世纪初的昌都是什么样的,如今的昌都人都不知道了,这是因为,昌都的变化太大了。宽阔的道路,沿街是商店、饭铺、歌厅,各种建筑物鳞次栉比,汽车、摩托车在柏油路上疾驰着,一派现代城市的风貌。
1994年以前,昌都粮食生产一直徘徊在2亿斤以下,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以来,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每年以2000多万斤的速度递增。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客木”,与“卫”、“藏”、“阿里”分指前后藏和西部阿里一样,是特指藏东一带。那里的人被称为“康巴”,男人则被叫为康巴汉子,伟岸、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