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艺人桑珠说唱本工程
请桑珠老人核校说唱本磁带并记录整理文本。 次旺仁青摄 |
《格桑尔王传》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形式和文本形式流传至今。二者相比较,说唱形式产生的时间早,流传广泛,而文本是在藏文创制以后和造纸术产生之后,在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格萨尔王传》史诗的主要创作者、传播者和保存者是历代众多的《格萨尔王传》的藏族民间说唱艺人。他们的记忆力十分惊人,以口耳方式相传,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从目前我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文本只占艺人说唱的10%左右,90%依然保存在民间艺人的记忆里。
80年代初进行的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普查工作中,共发现40名能够说唱10部以上《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自治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优秀艺人的说唱本进行了有效的抢救,取得了丰硕成果。到目前,共录制122部4500多盘磁带,其中,录音部数和盘数最多的数桑珠艺人。
桑珠,1922年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琼部地方一个贫苦牧民家庭,11岁开始说唱《格萨尔王传》故事。小时候,由于生活所迫,四处飘泊,卖艺为生,是一个典型的流浪艺人。在长期离乡背井的日子里,说唱的总数不断增多,说唱技艺日趋成熟。西藏民主改革期间,流浪到拉萨,35岁时成了家,从此在墨竹工卡县定居。政府为他创造了宽松的说唱环境和较好的生活条件。1979年被西藏社会科学院请来作为重点艺人进行他的说唱本录音。1990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联合授予“格萨尔说唱家”荣誉称号。昔日被视为乞丐的流浪艺人,如今成为人民的艺术家,使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极大地调动了他录制史诗的积极性。桑珠艺人能说唱65部《格萨尔王传》,目前已录制46部共有2500小时的磁带,录音部数居全国之首,为史诗的抢救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多次受到四部委的表彰。
西藏自治区领导参加桑珠说唱本首发仪式。次旺仁青摄 |
桑珠说唱的《格萨尔王传》,故事完整,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若在桑珠有生之年,出版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艺人说唱本,不仅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一件瑰宝,也对史诗研究界是一个重大的贡献。鉴于上述原因,加之桑珠年迈体弱的实际,2000年4月,西藏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达成共识,决定合作抢救、整理、出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约45部 计划在5—8年内出齐。前两年,已出版10部11册,为圆满完成史无前例的这项工程开了好头。
《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依序编排,忠实记录,保持民间艺人说唱的原始形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这套说唱本的问世,将会填补一个空白,创造一个记录。
这套说唱本从结构来看,由开篇、大小宗和结尾三部分构成,既基本囊括《格萨尔王传》的全貌,又有多部独家说唱本,自成系统。它将填补迄今为止尚无一套完整的《格萨尔》艺人说唱本的空白。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庆贺桑珠老人过80寿辰。次旺仁青摄 |
这套说唱本篇幅长,冲刺史诗之最。“第五届国际《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西藏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先生提出了《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冲刺史诗之最确定无疑的观点。他在此次学术会上宣读论文时讲到:“桑珠说唱本每部平均约14800诗行,其总数大大超过印度的《摩河婆罗多》的207000个诗行,创造史诗文本新的吉尼斯记录是确定无疑的。”
桑珠说唱的《格萨尔王传》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语言上有他自己的风格:他的生活语言十分接近拉萨话,但是说唱语言中,大量采用牧民的口头语,也有不少的古词古语。还有很多比喻和谚语,在故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从内容上看,故事反映了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的、而且史书中也很难查到的旱期文化细节,而且有随着时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特点。它对了解人类早期文化,研究说唱艺人、研究活形态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的抢救、整理、出版,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抢救工作的重视和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通过两家合作单位的默契配合和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前无古人的这项工程定能圆满完成。
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