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音符中跳动——记藏族音乐家觉嘎
正在演唱的觉嘎。 |
“桃花在枝头悄悄地绽放,鸟儿在天空尽情地飞翔……春天又来到了西藏……让我们焕发青春的力量,把种子撒向每一寸土壤,使西藏变成人间的天堂。”在觉嘎飘逸的长发和跳动的指间中,一曲《春天又来到了西藏》(赵恒词)缓缓进入了人们的听觉世界。
觉嘎,西藏首位文学(音乐)硕士学位获得者,目前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音乐作曲博士学位。觉嘎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理事,西藏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他从一名放歌草原的牧童到一名基层单位的临时工,到首位音乐硕士学位获得者,凭着自己的坚韧和勤奋以及音乐的天分,把藏族音乐送进了无数人的听觉世界。
牧歌和笛声中的童年
1963年的某天,一声婴儿的哭啼声,把沉睡中的西藏拉萨当雄草原惊醒,觉嘎悄然来到了这个缤纷的世界。觉嘎是父母亲生命中的第一个结晶,之后,相继有6个生命来到了这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五六岁的时候,觉嘎就迈着蹒跚的步子,领着自己的弟弟,哼着牧童含混不清的歌曲,在无垠的草原上放牧。
觉嘎至今也不知道自己出生的那天究竟是个什么日子。“母亲告诉我说,我出生的时候,正是满原秋色,牛羊肥壮的季节。”
然而,觉嘎是幸运的。1971年,觉嘎得以放下手中的“乌朵”(放羊时用的甩石器),拿起了纸笔,成了一名小学生。在当时的广大牧区,这样一个能够改变一生的机遇,不是每个牧童都能享受得到的。
1975年,由于家里的经济状况,觉嘎不得不辍学在家,沿袭自祖先就流传下来的牧民的生活。不过,这时,觉嘎与笛子开始了“亲密接触”。当地的业余宣传队招收了他并开始学习笛子吹奏,他在宽阔的牧野上吹响了没有任何“雕琢”的童趣和心声。
1976年觉嘎被选送到西藏师范学院文艺班,从的当雄草原来到了拉萨城,开始学习正规的笛子演奏技术。他的音乐生涯,由此拉开了序幕。
与音乐终身相拌的誓言
1978年,从西藏师范学院文艺班学习结束的觉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美丽的草原。就在这一年,觉嘎同6名文艺班上的同学一道,在家乡为草原的孩子们举办了一个为期一年的音乐培训班。一年前还是学生的觉嘎,这时已经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从那时开始,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中再也不能没有音乐了,我决心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谱写自己生命的乐章。”觉嘎说。
仅仅学习了两年的音乐知识,远远不能成为觉嘎决心用一生投入音乐世界的“足够资本”。于是,1982年,觉嘎通过努力,考上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
在艺术学校的头两年,觉嘎还是学习笛子演奏。然而,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不能满足觉嘎对音乐知识的渴望。1984年,觉嘎在学校的安排下以借读生身份到四川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方面的知识;几年后又考入了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1991年毕业并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成了一名音乐理论教师。
在创作中,他常常陷入冥想。 |
“从最初的笛子演奏,到后来学习作曲,虽然都是在音乐领域里,但学科跨度很大。如果说学习笛子演奏更多的是一种技巧性的训练,那么作曲则是思想性和技术性的更高要求的结合。”觉嘎说。
1993年,觉嘎再一次来到了四川音乐学院。这时他已经是一名音乐作曲专业的硕士生了。两年之后,觉嘎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音乐作曲硕士学位,成了西藏第一位取得音乐艺术硕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也是西藏第一位文学(音乐)硕士学位获得者。本来他可以在四川音乐学院留校任教的他,为了加深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培养西藏音乐创作领域的后备力量,毅然回到了西藏,开始了他培养人才的新的征程。
生命在音符中跳动
1994年,也就是觉嘎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他创作的室内乐九重奏《无题》,在台湾获得了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主办的“第三界征曲比赛”第二名。
在《无题》这部作品中,觉嘎使用了两支长号、一支双簧管、鼓和钹以及男声四重唱的新奇而富有特色的乐器组合,在诵经般的馄饨声响之背景下展开了他的乐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听似很普通的音乐声响中,表现了作者对宗教、文化和哲学的思考,同时在作曲技法上也采用了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控处理手法与典型的藏族音乐风韵相结合的探索。
通过这样一种音乐形式,他表达出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被普通人所迷信的宗教、僧人“标准形式”的宗教、知识分子从理性的角度理解的宗教以及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宗教本身等四者相结合的一种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我只是在向听众传达一种信息,说明一种现象,却没有对上述四种态式做任何的价值判断。”觉嘎说。
《无题》,使觉嘎在音乐界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同时,他的音乐也开始走向成熟和深刻。如果说《无题》中觉嘎关注的是西藏宗教的种种形态,那么他后来创作的《谛辩》则更加关注西藏传统文化的今天和明天。
2001年,觉嘎创作的交响乐《谛辩》,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西藏世纪交响音乐会”的演出。在音乐会的节目介绍中,对《谛辩》有这样的评述:这是一部内容深刻,技法新颖、藏韵鲜明并能够代表当代藏族作曲家艺术水准的交响作品,乐曲采用了作者的“模糊同构与复合体”原理精心构思而成……。
觉嘎说:“《谛辩》中我更加关注传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我对文化发展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坚定追求和开创西藏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的美好愿望。”
另外,觉嘎还创作了《西藏掠影》、《西藏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等钢琴曲和《第一弦乐四重奏》、《卓谐》等弦乐四重奏,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吉祥之夜》以及数十首声乐作品。
音乐要振奋人的精神
觉嘎说,音乐家要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音乐创作要鼓舞和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通过音乐能够感化人们的思想,同时音乐也能展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说,不仅可以把传统的优秀文明成果当作今天音乐家的创作源泉,而且更应在各种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中,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揭示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是对传统文明最好的继承,也是后人对祖先的最好馈赠。
为了能够使西藏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并发扬,1997年,他亲自到西藏的林芝、那曲、山南、日喀则等地区招收了6名作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西藏第一个作曲专业班,并全面负责他们的教学。这6名学生都已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其中4名学生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