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和他谱写的歌
20世纪前半叶,无锡城里出了一位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名叫瞎子阿炳。一曲深情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把无数人的心灵引进悠远和恬静的梦境。
无独有偶,在阿炳生活的同时代,地处边远、封闭的拉萨古城,也出了一位盲人音乐家,名叫阿觉朗杰,他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引领音乐潮流,创办音乐学校,培养音乐人才,谱写了许许多多雪域高原家喻户晓的堆谐歌曲。时至今日,在西藏的文艺舞台,在拉萨的夏日林卡,在节日的大街小巷,阿觉朗杰的歌仍然是人们传唱不衰的热门音乐。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熟悉他的身世,更别说研究他的作品了。
![]() |
名噪一时的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西藏艺术研究》供稿 |
被乌鸦叼去了眼球
1979年春天,我和青年音乐家马阿鲁结伴,沿着雅鲁藏布江两岸考察民歌民俗。路过加查县的冷达渡口,我们惊讶地发现,大音乐家瞎子朗杰的家乡,居然就在这个偏远的山乡,据当地老百姓说,大约是1894年,朗杰出生在这里一个穷苦农奴家庭,阿爸和阿妈每天都要出门去给老爷们支差,只好把小朗杰反锁在家里,让他在院子里打滚,在地上乱爬。两岁那年,一只饿疯了的大乌鸦,突然飞落下来,叼走了他的两只小眼球,小朗杰疼得死去活来,在地上乱滚,阿爸阿妈支差回来,看见孩子的惨状,好比割了自己心头的肉,只好把他紧紧抱在坏里,除了放声痛哭和向神佛祷告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从此,朗杰的世界里,永远失去了光明。人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朗杰古冬”,意思是瞎子朗杰。
阿爸留下一把六弦琴
在苦难的日子里,朗杰慢慢地长大了。阿爸除了种地支差以外,还弹得一手好六弦琴。老人决心把弹奏六弦琴的本领,全部传授给朗杰,使瞎眼的儿子今生今世有一门谋生的手艺。有一天,阿爸对他说:“朗杰啊!你阿爸辛苦半世,没能留给你一块巴掌大的土地,也没能给你留下几只虱子大的牛羊,只有把这把弹奏多年的六弦琴传给你了,你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一起闯荡今后的日子吧!”
后来郎杰的阿爸死了,阿妈也死了,他从此孤身一人,在雅鲁藏布江边的冷达渡口弹琴卖艺。朗杰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眼睛虽然看不到大地上的色彩,心灵上却有各种美妙的音律在流动。他不但能弹本乡本土的音乐,还向南来北往的过渡人,学会了西藏其他地方的音乐和歌舞。不管什么样的歌,只要从别人的嘴里唱出来,他的六弦琴就能弹奏出来。
从加查流浪到拉萨
西藏大学音乐系教授雪康·达杰先生,13岁时就拜瞎子朗杰为师,对瞎子朗杰的身世比较熟悉。他对我说,大约是1914年,十三世达赖喇嘛推行新政,想在雪域藏土开发矿业。噶厦政府派噶伦察绒·达桑占堆和噶厦秘书雪康·顿珠多吉(也就是雪康·达杰的父亲)到加查一带考察矿业资源,路过冷达渡口的时候,发现这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六弦琴弹得非常好听,加上资质聪颖,反映敏捷,是一位很有前程的民间艺术家。察绒和雪康都是西藏音乐舞蹈的内行,他们对这个小伙子说:“你在音乐方面很有灵气,可惜这里是深山野渡,没有人能赏识你的才华,听我们的话,到拉萨去发展吧,那里才是成就你事业的大地方!”
朗杰到了拉萨,白天在街头弹唱卖艺,晚上露宿街头或者睡在寺庙和贵族的屋檐下。当时,拉萨人最喜欢、最热衷的音乐是堆谐和朗玛。堆谐是后藏和阿里流传过来的民间歌舞,曲调悠扬,情绪热烈,舞步粗犷;朗玛是一种古典的宫廷歌舞,优美深情,轻柔舒展。有一个名叫“朗玛吉度”的组织,意思是“歌舞艺人苦乐与共”的团体。乐师都是著名的藏族、回族和汉族器乐演奏家,歌舞由拉萨妙龄女子担纲表演,乐器除了六弦琴以外,还有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碰铃、串铃等七种,只有上述七种乐器,才能组成名符其实的堆谐、朗玛小乐队。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表演堆谐、朗玛,成了朗玛吉度的专利。朗杰只会弹奏自己家乡的乐曲,还有少量的工布和康地的民歌,当然不会受到拉萨人的重视。他的日子照样孤单,生活还是很清苦,每天和他相伴的只有阿爸留下的那把很旧的六弦琴。
加入“朗玛吉度”艺人团体
在阿觉朗杰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在冷达渡口发现并赏识他的贵族官员雪康·顿珠多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在拉萨东城的塔巴林街区,租了一间小房子,并引荐他拜当时“朗玛吉度”的掌门师傅阿多热玛和旺杰为师,学习堆谐和朗玛的乐曲。
阿多热玛是杰出的回族音乐家,后来受到贵族官员的迫害,流放他乡,拉萨民间艺人们为此还编唱了这样一首朗玛歌曲,大意是:“饶色阿多热玛,佛瓶里的珍宝,西藏没有王法,珍宝遗弃他乡。”
朗杰对音乐有一种超凡的领悟能力,加上双眼失明,学习更加认真专注。不到几年工夫,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不但掌握了多支堆谐和朗玛的乐曲,还学会演奏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只要他双手接触到各种琴弦,美妙的音律就像山泉水一般流溢出来。难怪当时不少人这样惊呼:“瞎子朗杰十个指头上有神灵。”这样,“朗玛吉度”也破例地对他打开大门,吸收他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朗杰并不满足自己在音乐上的成就,又拜回族老艺人阿依乌力和汉族艺人谭大爷为师,学习各种音乐知识,特别是用来谱曲的“工尺”谱。
推动拉萨的堆谐热和朗玛热
随着阿多热玛和旺杰等人的谢世,朗杰被推选为“朗玛吉度”的掌门人。那时正是20世纪30年代,西藏处于相对平稳的时期。拉萨是个节日的城、音乐的城、歌舞的城。从僧俗贵族到大小商人,普通市民,各类手工业工匠,每年夏天都爱进入浓荫匝地的林卡,歌舞娱乐、饮酒休闲,而到了冬天,贵族世家都有相互宴请的习惯。所以,一年到头,“朗玛吉度”的艺人们,总是最受欢迎的,无论是林卡节,还是酒宴上,他们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和享受。
朗杰掌管“朗玛吉度”的时候,也是这个组织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圣城拉萨堆谐和朗玛的黄金岁月。不管贵族官员派骡马迎接,还是普通老百姓登门邀请,他总是来者不拒,尽量满足各阶层人士的要求。正因为这样,朗杰名声大噪,像拉萨音乐界一位活神仙,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拉萨人都叫他“阿觉朗杰”,意思是朗杰大哥。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脸庞,穿一件深色的藏袍,戴一付宽边墨镜,有风度,有派头,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朗杰大哥”,“朗杰老师”地叫个不停。有一个名叫次仁的拉萨姑娘,自愿和他结为夫妇,充当他在家的眼睛,出门的拐杖。这样阿觉朗杰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音乐活动了。
每逢藏历七月,是拉萨的雪顿节,有12个民间藏戏和歌舞团体,汇集在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为僧俗各界演出。来自后藏昂仁和拉孜的津巴藏戏队,每年都要带来一些新鲜动听的原始堆谐歌曲,穿插在藏戏中表演,喜爱堆谐和朗玛的拉萨人,总是听得如醉如痴,手舞足蹈。作为“朗玛吉度”掌门人的阿觉朗杰,从不放过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每次都带领“吉度”的乐师和歌女,到津巴藏戏队的演出现场,仔细听、仔细记,用“工尺”谱把曲调记下来,在拉萨市民中加以推广与传播,像“长松拉”(长松山),“强乔拉”(北方啊),“岗巴拉姆”(岗巴拉山)等堆谐歌曲,一时风靡圣城,人人争相传唱。
![]() |
拉萨市老大自居关区的业余演出队在演奏堆谐乐曲。陈宗烈摄于1959年 |
创办拉萨第一间音乐学校
随着阿觉朗杰声望的日渐提高,到他这里来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他在八廓街的饶色巷,租了两间比较宽敞的房子,创办了拉萨有史以来第一间音乐学校。
在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少爷,有商人的公子,还有年轻的市民和工匠,甚至街头的乞丐和流浪汉。朗杰按照先来后到排列学员的座次,先来的坐在前坐,后到的坐在后坐。西藏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出身微贱的人,不但不能和出身高贵的人平起平坐,见到他们还要低头哈腰吐舌头,表示惊惧。阿觉朗杰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说明他有一定的平等观念,平民思想,并且不怕社会的偏见和非议。他常常说:“我这里没有平民贵族,只有先来后到。”
朗杰在他的音乐学校里,还实行一种能者为师的教学方法,学音乐的也好、学器乐的也好、谁领会得快,谁学习得好,谁就可以充当老师,他自己不在的时候,就由这些学习好的人指导和辅导其他的同学。
阿觉朗杰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每周礼拜六,学员们都要一个一个走向讲台,把自己一周学习的成果,向老师和全体学员汇报。下午是集体演奏的时间,有时还请一些能歌善舞的女子伴唱伴跳。吃过晚饭,每个人带上自己的乐器,走上八廓街头,那时正是八廓街最热闹的时候,满街都是转经朝佛的人,学员们边行进边表演,等于是开了一个街头音乐会,也是向拉萨观众进行汇报演出。所有的乐器都是边走路,边演奏,二胡和铁胡栓在腰间,六弦挂在脖子上,扬琴摆在筐子上,筐子雇一个乞丐背着。围绕大昭寺热热闹闹演奏三圈。乐队走到哪里,看热闹的人跟到哪里,在各处广场,还有街道拐角处,总是要停下来演奏一段时间。看热闹的人也围在一起跳堆谐,跳朗玛。两边楼房里的居民,都打开窗户,跟着唱,跟着跳,不停地欢呼叫好。
正是这样,在朗杰的音乐学校里,人们很快能够成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30年代到40年代,甚至50年代,拉萨的音乐人,大都受过阿觉朗杰的熏陶和教诲。
谱写新的堆谐歌曲
阿觉朗杰有了丰富的堆谐素材和音乐知识,接着开始谱写新的堆谐歌曲,他认为后藏的原始堆谐比较简单,比较粗糙,处理还不够细腻,演唱起来不够优美和感人。他在原始堆谐的基础上,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新的堆谐,这些新堆谐音域更加宽广,旋律更加流畅,更加悦耳动听,更加富于节奏感和装饰性,更受拉萨市井居民和上层人士的欢迎和喜爱。它们的前奏、间奏、慢板、快板都更为完整,更为完美,更适合舞蹈和歌唱。阿觉朗杰谱写的歌曲很多,像“阿久地”(听阿哥说),“阿觉索朗多布吉”(索朗多吉哥哥),“达瓦雄罗”(年轻的月亮),“甲令色”(甲珠林的小少爷),“仲堆宁久”(退敌护友)等10多首歌,至今还被拉萨和整个藏区的人视为珍宝,争相传唱。
《阿觉·索朗多布杰》1933年冬天,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圆寂,摄政王五世热振活佛在布达拉宫主持修造了一座价值连城的金灵塔,保存和供奉他的法体。贵族雪康·顿珠多吉家里,有一个裁缝,名叫索朗多布吉,他是阿觉朗杰的学生,被征调到布达拉宫,参加修造金灵塔的工程,主要是缝制灵塔殿里的绸缎制品。每次从工地回来,都要向师傅朗杰描述修造金灵塔的情形,以及工人们的勤劳和辛苦。金灵塔落成了,开光了,阿觉朗杰便动了心思,谱写一支歌,歌颂金灵塔的落成,歌颂工人们付出的心血和劳动,歌词的大意是这样的:
东大堡的右边,
地母堡的左边,
黄金建造的新灵塔,
比孔雀开屏还美丽。
据说,这首歌的歌词,是年轻的贵族马兰巴编写的。朗杰的其他一些歌词,也出自马兰巴等几位文艺爱好者之手。
《阿久底》拉萨北郊的曲桑寺,是一处有山有水、柳林茂密、画眉鸣叫的宗教圣地。20世纪30年代,才华横溢的帕崩岗活佛经常在这里讲经说法,吸引了无数男男女女来听经。富商公子桑多仓·司曲拉在一次听经会上,和贵族出身的美丽尼姑色金·强巴旺姆邂后相遇,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在圣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一段冲破封建藩篱的爱情佳话。阿觉朗杰很钦佩他们藐视世俗偏见的勇敢精神,当时就谱写了《阿久底》这样一首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阿久底啦!(听大哥我来说)
曲桑活佛的住地,
翠绿的杨柳依恋;
依依杨柳枝头,
画眉鸟啼声婉转。
![]() |
本文作者和拉萨朗玛吉度的两位女艺人阿玛阿勒拉(左)和曲水·益西卓玛(中)的合影。 |
甲令色啦,(甲珠林的小少爷)
甲珠林是个小圣地,
过去只听人说起,
想不到甲珠林的小少爷,
今天却和我难舍难离。
想带我走我跟你走,
跟你一起到甲珠林去,
不想带我走我就留,
你留下藏银二百五。
这首歌曲调流畅,感情丰富,很快传遍了整个拉萨,男男女女都会唱、都爱唱。“文革”期间,那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歌就是用阿觉朗杰谱写的歌曲《甲令色》的旋律写的,一时风靡全国。后来,有关人士调查,说这首歌把“甲令色啦”变成了“毛主席啦”,一分析,怎么能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和甲珠林少爷相提并论呢!?简直是大不敬,不久,这首歌被禁唱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觉朗杰的音乐作品,具有多么强大的艺术魅力!
1942年,阿觉朗杰因病去世,只活了短短的48年。但是,他对西藏民族音乐所做的杰出贡献,他谱写的脍炙人口的歌,将永远存留在雪山环绕的西藏高原,成为西藏人民最爱,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