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5年 > 第四期

援藏,我们共同的事业

王安民 发布时间:2005-08-31 16:50:25来源: 中国西藏

福建省援建的林芝地区八一镇福建园。

 

  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央根据西藏发展需要采取的特殊方针政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加快西藏经济发展、促进西藏社会进步,造福西藏人民的战略决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西藏工作,十分关心西藏各族人民。1980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就西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何使西藏的发展与全国同步,成为中央重点关注的问题。1994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在总结过去援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从内地有关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对口支援西藏。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干部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同时决定进一步加大援藏力度,扩大对口支援范围,将西藏未与内地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的30个县(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并新增了部分省和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承担对口支援任务。

  根据西藏的需求,担负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和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为受援地区和单位派出定期轮换的援藏干部,这些干部在西藏工作三年,然后返回派出单位。

 

潍坊市援建的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结束不久,随即确定了首批(为期10年)分片负责、对口支援西藏各地、市的15个省、市。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增加了黑龙江、吉林、安徽省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17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至此,中央对口支援西藏的整体战略得到全部实施。目前对口支援的情况是:北京市和江苏省负责拉萨市;上海市和山东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上海宝钢、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负责日喀则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中粮公司负责山南地区;天津市和四川省(重庆直辖后加重庆市,四川省于2004年起退出)以及东风汽车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铝业集团、武汉钢铁集团负责昌都地区;广东省和福建省负责林芝地区;浙江省、辽宁省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中信公司负责那曲地区;河北省和陕西省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负责阿里地区;西藏自治区的直属机关由相应的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10年来,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59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18个对口支援省市、17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坚决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对口支援西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掀起了新形势下的援藏热潮。

  对口支援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有关省市和中央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成立援藏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专门研究援藏工作,听取援藏干部或受援地区和单位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援藏工作的重大问题。各对口支援单位严格按照中组部、人事部的要求,广泛动员,深入考察,按照选优挑强的原则,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作风扎实、事业心和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西藏工作。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单位领导不顾高寒缺氧,亲赴西藏,深入机关、农村、牧区、企业、学校实地考察,检查指导援藏工作,关心看望援藏干部,有的现场办公,就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有力推动对口援藏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青岛市援建的日喀则市年林乡养略多于基地。

  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内涵不断扩大。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承担援藏任务的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不断创新援藏思路,在选派干部进藏工作的同时,注意搞好两个结合。一是选派干部与经济、技术全方位援藏结合。有的省市和重要骨干企业把援藏工作纳入本省市、本企业的整体工作当中,把受援单位作为本省市的一个地区或企业一个部门统筹安排,确定由本省市一个或几个市地、本企业几个部门对口支援,共同发展;有的省市制定了西藏受援地县与本省市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将其列为本省市的特殊县市予以扶持,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二是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口支援单位和援藏干部认真分析受援地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把内地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受援县市和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坚持全方位、多领域、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对口援助,在搞好受援地城镇建设的同时,努力将对口支援工作向农牧区推进,将工作触角延伸和辐射到农牧区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按照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一加强、两促进”三大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着眼于增强后劲,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从一般性建设项目向生产型、系列化和重点项目集中,在援助重点上从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注重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实用技术推广、扶贫开发、招商引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坚持强基固本,切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对口支援单位和广大援藏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始终坚持把做好基层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强基固本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在县里工作的援藏干部,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农牧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基层组织“三级联创”等活动,不断加强乡村各级组织班子建设,大力培养乡村干部,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农牧区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积极筹措和用好资金,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设施建设,修建了一批基层办公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兴办了部分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壮大了乡村经济实力。同时积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在农牧民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注重智力援藏,积极推进人才兴藏战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援助方式上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智力援藏成为大家的共识。他们注重扶本扶志,开展智力援藏,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兴藏战略的实施。近年来,通过对口支援关系,西藏共组织了8200多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内地学习、考察和挂职锻炼,大大缓解了西藏人才匮乏的局面。如湖南、湖北两省启动的“双千工程”,即:两省共投资1000万元,为山南地区培养1000名各类人才。援藏也带动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通过援藏干部带到了西藏,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比如在农牧区建立的集贸市场,促进了商品流通;实施国有土地有偿转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等等。援藏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现代文明已深入到西藏的各个角落,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强了。

 

福建省援建的米林农场现代化农业园区内的瓜果生产区。

  对口支援西藏10年来,中央除选派大批年轻优秀的干部进藏工作外,在资金、项目、物资等各方面也给予西藏大力支持,援藏力度不断加大,领域逐步拓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对口援助共为西藏投入资金62亿元,实施援藏项目3177个,涉及农、牧、林、水、电、交通、能源、生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等诸多领域,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了西藏的物质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二批援藏是起步阶段,当时西藏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批对口支援的资金项目已经注重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如第三批援藏期间,18个省市、15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共向西藏投资30多个亿,其中1/3的资金投向了农牧区,极大的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第四批援藏已落实的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3亿元,实际投入资金4亿元,已经开工建设项目约220多个,大部分是涉及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等关系农牧民切身利益的项目。

  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西藏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西藏、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了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4年,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达211.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861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2.2倍、5.4倍、2.4倍和1.4倍。西藏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古城拉萨及林芝、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区所在地,都已初步建成市场繁荣、功能日益齐全的新型城镇。西藏自然条件最艰苦,平均海拔最高的阿里、那曲两个地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对口援助不仅促进了西藏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二位数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关系,使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和沟通有了畅通的、经常的渠道,加深了民族间的理解和感情,使西藏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局势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对口支援西藏不仅是资金的援助,关键是人才的支援,是干部支援与经济支援相结合。实践表明,让内地干部不断轮换进藏,不仅可以带来资金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将内地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和开放的思想、灵活的工作方法带进西藏,通过这些干部的工作实践、言传身教,对西藏干部成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援藏干部能够和当地干部群众在感情上、思想上接近,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信赖,是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西藏社会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西藏干部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锻炼内地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

 

援建的乡卫生院解决了牧民看病难的问题。

  河北省援藏干部翁树文,一年中有6个月时间住在阿里地区一个叫科加的边境小山村里,向当地农牧民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将青稞亩产增长了200多公斤,还试种了14个品种的蔬菜。农牧民增产又增收,翁树文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当地群众一提起翁树文就赞不绝口。福建省援藏干部、米林农场场长杨荣郎心系农场,服务职工,积极引进和培育水果、蔬菜,扩大种植面积,加强招商引资,开展多种经营,解决了数百人就业问题,使米林农场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连续三年保持18%的增长速度,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许许多多在西藏默默奉献的援藏干部,他们中有的在西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多年来,先后有十几万内地干部职工响应党的号召进藏工作。他们为西藏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记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心中,永远镌刻在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丰碑上。

  援藏,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