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藏广袤的天地上
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建设工地
五月的后藏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年楚河畔杨柳青青,雅鲁藏布江碧波荡漾,天边不时飘过一片片乌云,在阳光下洒落一阵大雨,顷刻间乌云又随风而去,依旧留下白云在群山中、蓝天下舒卷着曼妙的身姿。
西藏的粮仓年楚河两岸,青稞、油菜、玉米各种农作物进入旺盛的生长期,绿色的田野给雄伟的高原带来了不少秀意,路边的马兰花犹自开得如醉如痴,走在田野里,你仿佛能听见各种生命在窃窃私语。
在江孜县帕拉庄园所在地的班久伦布村,欧珠正乐滋滋的在自家的院子里忙碌着。走进他家宽敞整洁的藏式客厅,欧珠一边为我们斟上热腾腾的酥油茶,一边感激地说:“我们的生活能有今天这个样子,多亏上海援藏干部的帮助、扶持。”,他家八口人种着三十几亩地,过去每年的收入也还不错,但再增收就很难了。2004年,班久伦布村被上海援藏干部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上海市投入援藏资金在村里硬化了路面、盖起了大棚,帮助村民拓宽各种致富渠道,欧珠家成了县里扶持的养牛专业户。现在,他家除了耕种的几十亩地以外,养了11头牛、两匹马,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跑运输,还承包了蔬菜大棚,经过家人的辛勤劳动,大棚里的蔬菜长势特别好,菜吃不完了就拿到市场上卖。家里现在成年奶牛有四头,欧珠3天到县城的市场卖一次奶渣、酥油和蔬菜,酥油价格高的时候一天能卖140多元,一般的时候有100元。这个帕拉庄园贵族的后裔说,现在的生活非常好。哥哥罗布次仁是县里的政协委员,我们采访时正赶上他在县里开会,三个孩子初中毕业后跑运输做生意也不在家。
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区地位副书记、
行署常务副专员赵福禧同志(右)在基层考察援藏工作.
村长边罗说:过去村子里全是土路,下雨天道路泥泞,援藏资金修了水泥路,还买了5台收割机全村人共用,使大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村子里75户村民家家都有蔬菜大棚,大家种地、养牛、种菜、跑运输,生活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上海援藏干部又计划投入400万元,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对班久罗布村进行全面规划,实施整体改扩建,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对全县及整个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示范作用。
在拉孜县那西村,村民次旺年年带着3个儿子,种10亩青稞地。而现在,儿子都去阿里打工了,家里多养了几十只藏鸡,他还拿出一半土地种上了油菜。一家人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拉孜县援藏干部还针对县里藏刀、藏靴、六弦琴手工艺制造的传统优势,扶持成立了拉孜县民族手工艺产品公司,召集农牧民进厂,既保护了西藏珍贵的手工艺资源,又让农牧民增加了收入。
全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日喀则地区上海试验学校
在日喀则地区,很多藏族同胞都习惯于放牧的生活,几十头牛羊就是他们生活的支柱。在农区,除了青稞之外,很少种其他经济作物。据统计,如果只守着几亩青稞地,一般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现在,在不少农民家中,还可以看到电话、VCD机和电视机,这一切,都与上海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不开。重在提高农牧民致富能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小额信贷投放、提供优良种畜、援建蔬菜大棚、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等措施,改善了当地村容村貌、农牧区的种植、养殖结构和农牧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农牧民的致富意识和致富能力。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项目向农牧民、农牧区倾斜,采取帮助改善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入手。除了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通过扶持、引导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为农牧民广辟增收路子,提高自给自足能力和创收能力,使当地经济逐步从“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在这项惠及广大农牧民的“民心工程”上,上海市第四批援藏资金计划投资4500万元左右,建设60个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点)。
年楚河畔的生态林建设
要从根本上脱贫,提高教育水平是重要手段之一,治贫先治愚,扶贫得扶智,这是上海对口帮扶的一惯思路。
次仁旺杰的家在日喀则地区最西端仲巴县帕羊乡,县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父亲边巴桑珠和母亲德吉都是牧民,全家9口人,由于孩子多,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哥哥格桑多杰和姐姐格桑旺姆都没有读书,在家里帮助父母放牧。
排行第三的次仁旺杰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童年的他住在帐篷里随着牛羊四处迁徙,十岁时乡里有了教学点,入学后读了四年小学,2006年他考入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现在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老师介绍说,实验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内地西藏班招生后,根据考试成绩从全地区18个县里录取的优秀学生。
我问15岁的旺杰,当初考进实验学校你的父母高兴吗?他腼腆的说当初妈妈不愿意,学校离家六百多公里,妈妈担心他的生活没人照顾,后来知道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很好,吃得也很好,还有生活老师照顾他们的一切,妈妈放心了。哥哥姐姐也很羡慕自己,最小的弟弟妹妹很想和哥哥一起到日喀则来看看,在乡里读书的两个弟弟也渴望将来能考到上海实验学校读书。
安康村里的村民喜建新居
我问次仁旺杰将来想去哪里上大学,他毫不犹豫地说想去上海,因为听到上海的名字自己感到十分亲切。援藏使这个雅鲁藏布江源头马泉河畔的小小少年和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大都市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是上海市第四批援藏项目之一,该工程总面积495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500平方米。校园里教学综合楼、办公楼、电化教育、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及浴房、传达室、室外厕所、配电、水泵等后勤用房,围墙、硬化、绿化、供排水、电气、运动场等附属配套设施、设备已基本完善。这座总投资2000万元的全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部由上海市政府无偿建设,它的建成又一次成为上海市教育援藏史上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
上海市第四批援藏联络组高度重视科教文卫社会事业的发展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现在,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日喀则上海制氧厂和高压氧舱、日喀则科技交流中心、地区广电局演播大厅改造、江孜县“三个中心”(教师培训、职业技术培训、党校)项目、拉孜县幼儿园、定日县完小以及为多所医疗卫生院、学校购置相关设备等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亲自发起并带头、上海市级机关全体干部共同捐款100多万元援建的江孜县“浦江希望小学”(暂名)不久即将开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资1000万元无偿援建的日喀则地区妇幼保健医院已经开工,这些项目年底将交付当地使用。
上海市援建的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高压氧舱
高原缺氧是西藏地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日喀则上海制氧厂投产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地区的氧气价格也从原先的150元降到了现在的80元。
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日喀则宗山城堡是一个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是日喀则地区乃至整个后藏地区的标志性人文景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宗山城堡的原有建筑物已被损毁。2004年,上海市将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列入第4批援藏项目,投资4000万元修复重建。建筑立面以其全盛时期的风格为主调,保持原石材肌理以及堡体与山体浑然一体的历史沧桑感。
在宗山建设工地上,工程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作为山巅城堡式建筑气势恢宏,重建后的桑珠孜宗堡巍峨壮观可以想见。作为珠峰黄金旅游线路上的日喀则又将增添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上海市第四批援建项目中,有8500万元投资旅游设施配套项目。目前,以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上海宾馆二期工程、拉孜宾馆、定日珠穆朗玛大酒店、亚东宾馆等建设为主的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项目建设已顺利建成或即将完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日喀则浦东路、拉孜县市政下水道和人行道改建、萨迦县上海礼堂、萨迦县给排水配套工程、定日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亚东县城道路改建及县城亮化工程等。
援藏项目还投资1500万元,用于改善公安、边防、检察、法院等政法系统办公、办案条件等。
江孜县养牛专业户在县城出售酥油、奶渣. 彭剑明/摄
为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投资1200万元,三年植树造林一万亩以上。已建和在建项目有江孜上海公园、江孜上海生态林、拉孜上海生态林、定日白坝苗圃基地、定日协白公路绿化带、定日植树造林1000亩林带等。
此外,上海市还计划投资600万元,积极开展广泛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各类培训,包括建设工程管理和监理培训、师资培训、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录编导播人才、农业科技骨干、农牧民劳务技能、信息技术人员、审计业务骨干等培训。目前已完成各类人员培训350多人。
上海市第四批援藏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8亿元,目前,70%已经竣工,50%已投入使用,其他30%也已全面开工建设。
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赵福禧说,上海在援藏项目建设方面本着“实事求是、普惠性、可持续性”三个原则,把援藏项目、资金的投入同实现日喀则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同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重心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使援藏工作在农牧区见人、见物、见精神。
上海文广集团援建的日喀则地区电视台400平米演播室,2005年9月已正式投入使用.
从东海之滨到祖国的西南边陲,上海市第四批50名援藏干部在总领队赵福禧同志的带领下,在上海大后方的关心、支持下,在雪域高原强化“服务全国、服务西藏、服务日喀则”的意识,在“世界屋脊”书写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服务全国、谋求发展”的上海城市精神新篇章。
在工作中,援藏干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藏族同胞充满深情厚谊。有的同志生病,白天坚持工作,晚上才去治病;有的同志的亲人病重或病逝,却没能去探望、去尽孝;有的同志子女升学、妻子怀孕,却难尽为父、为夫之责……他们把难以割舍的亲情转化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心全意为日喀则人民谋福利。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使群众尽快能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每次下基层,他们总要深入贫困农牧民家庭,问寒问暖,把自己有限的高原补贴乃至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捐赠给贫困群众;他们和当地贫困学生结对子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滔滔的雅鲁藏布江吟诵着上海援藏干部为西藏发展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巍巍的珠穆朗玛峰见证了援藏给日喀则带来的惊人变化。
日喀则这个后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在古老与现代之间,走上一条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