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6年 > 第五期

林芝,走在富裕与文明的道路上

文·图/亚明 发布时间:2006-11-13 15:37:14来源: 中国西藏

广东援建的八一永久新区南粤大道

 

  在林芝县布久乡仲果村新村,一幢幢工布风格的藏式小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红色的屋顶在蓝天白云下、绿树掩映中熠熠生辉,一条环形水泥路宛若一条飞舞的哈达在村子里飘然落下,若不是眼前的青山秀水提醒着这里是西藏的林芝,我甚至以为自己是身处一个大都市的高档住宅小区内。

  林芝县布久乡仲果村紧依尼洋河畔,这里春来桃红柳绿、秋到瓜果飘香,但是尼洋河水一年中总有一两个月泛滥的季节,汛期里的村民们总是提心吊胆忙着护堤,辛苦耕作的庄稼经常会被河水冲得颗粒无收,村里经济状况在全乡比较落后。

  为改善农牧区和基层生产生活条件,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决定在对口支援的林芝、波密、察隅、墨脱四县各建设1个小康示范村,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林芝县决定对仲果村实施整体搬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援藏工作队合理规划、精心布局,投资460万元在新村修建了一条长1100米、宽7米的公路和水、电、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为每户建房的村民补助一万元现金和价值一万元的环保铁皮,仲果新村2006年4月5日开工建设以来,已经有43户村民盖起了自己的新房,村里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没有广东的援助,我们村的居住环境不可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广东人民”。在村民次仁多布杰的新居里,几个画工师傅正在他家新房上描绘着传统装饰画,妻子儿女乐呵呵的忙碌着,孙子孙女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兴奋的跑来跑去,转个不停。

林芝法国朗德鹅养殖基地

广东省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庆雄深入农牧区调研。

  “盖新房总共花费了11万左右,广东援藏队给了2万元,我自己花了9万元,没有广东的援助我盖不起这么好的房子。”多布杰家有7口人,在老村里原来有8间平房100平方米左右,现在的楼房将近300平方米。

  村支书大尼玛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二层小楼,这座藏式楼房里面完全是现代化的装饰风格,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铺着木地板,雪白的墙壁使房间显得格外亮堂,实木地板、现代化的卫生间、太阳能淋浴器,从大尼玛使用的时下流行的装饰材料里,我看到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地被村民接受。

  陪同我们采访的布久乡党委副书记旺堆告诉我们,仲果村的搬迁本着自愿的原则,村子里共有49户村民,有6户不愿意搬迁,主要原因都是前两年刚刚修了房子,新村建好后,下一步乡里准备发动村民改进耕地,种植花椒、水果、蔬菜、药材和防护林,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利用紧邻八一镇的优势发展服务业和运输业。

  采访中我们听到村民们说的最多的话是“吐切切”。(藏语意为“感谢”的意思)。

  仲果新村的建设仅仅是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为当地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确定援藏工作新思路

  广东省对援藏工作历来高度重视。2005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亲自作出批示:援藏工作是全国工作大局的一部分,中央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今后,广东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援藏各项工作。他要求援藏干部要积极探索,创造新鲜经验,促进援藏工作实现两个转变,即援藏工作实现由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向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合作转变,由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向促进当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广东省委副书记刘玉浦也提出了“以省为主,调动市里的力量,发动国有企业参与,号召民营企业参加”的援藏工作思路,为未来十年广东的援藏工作指明了方向,并确定了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分别对口扶持林芝地区波密、墨脱及地区重点项目、察隅、林芝县。

  两年多来,广东第四批援藏干部把服务西藏、建设西藏、稳定西藏、发展西藏视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求真务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确保各项援藏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确定援藏项目时,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结合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林芝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采取了以财政资金援助为主,国有企业参与合作经营,民营、外资企业协助兴建等形式,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

 

波密县野生天麻种植喜获成功。

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的科研人员向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右二)、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庆雄介绍人工培育虫草的进展情况

  一是以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产业工程。即“一街、一园、一村、三个基地”。“一街”就是工布民俗商业街,投资2000万元。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设施1400万元,演艺宫600万元。“一园”就是林芝生物科技产业园,投资4400万元,建设4条共4.5公里的市政主干道路以及管委会办公大楼和绿化广场。“一村”就是尼洋文化艺术村,主要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规划投资3000万元,首期投资1500万元,包括省补助1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三个基地”就是波密天麻种植基地,投资570万元;法国朗德鹅肝养殖基地,规划投资2000万元,省补助基础设施投资100万元;西藏学者藏药基地,由中山大学西藏学者药物工程有限公司计划投资9000万元建设。

  二是以改善农牧区和基层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即“一桥、二房、三路、三村、三支队伍”。“一桥”就是察隅县嘎巴大桥,投资1050万元。“二房”就是波密县和墨脱县干部职工周转房各300万元,地直单位困难干部职工周转房400万元。“三路”就是八一永久新区南粤大道2000万元,林芝县和墨脱县城区道路600万元,林芝县乡村道路500多万元。“三村”就是在林芝、波密、察隅各建设1个小康示范村,投资1130万元。“三支队伍”就是每年一次的“健康直通车”医疗专家队伍,把广东最好的医学专家请进西藏开展为期半个月的义诊活动;每年一批医疗队;每年一批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三是以社会事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政工程。即“一馆、一中心、三楼”。“一馆”就是林芝地区一中图书馆500万元。“一中心”就是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110万元。“三楼”包括地委党校教学楼、林芝一小教学楼和地区公安培训基地教学楼各200万元。同时,完成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立项兴建的地区新体育场续建设工程,总投资3200万元。

 

林芝宾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

广东援建德工布民俗商业街。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时期“两个转变”援藏工作思路,加强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林芝地委、行署和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于2004年9月10日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林芝地区赴广东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共签定投资项目16个,意向协议金额2.89亿元。2005年7月,又举办了林芝地区第二届经贸洽谈会,与广东省有关企业共签定投资项目4个,签约资金达到1.28亿元。 

  截止目前,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共确定项目资金总盘子达3亿元,已到位资金2.6亿元。计划建设项目130多个,所有项目都已开工建设,大部分项目将在2006年底前竣工验收,其中投放于农牧区的项目占总项目的60%以上。此外,广东与林芝经济合作项目以及民营、外资企业投资意向近6亿元,已落实开展的项目1.5亿元。

  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还想方设法争取广东各地市和有关部门对口援助。深圳市已累计为林芝地区投入援助资金6000多万元;广州市教育局援助林芝地区一中57.8万元,用于解决教职工和住校学生长期吃水难问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墨脱县捐赠了17000册价值人民币60多万元的图书;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组织了广东南方电视台摄制组,对林芝的经济社会变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采集,编制了《今日林芝》和《林芝香巴拉》两个专题片,并制成光碟,广泛宣传。

  在援藏工作中发挥广东的优势,把智力援藏作为广东省援藏工作的重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为提高林芝地区党政干部、技术干部、企业干部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广东省一方面把林芝地区中小学和地委党校的软件建设列入援藏项目,增强本地的教育和培训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针对林芝地区的需求,大力开展培训和挂职锻炼工作。两年来,共选派200多人到广东参加培训,招收内地西藏班(初中和高中)学员42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人员1100多人。


  探索援藏工作新机制

  “随着广东援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广东援藏的造血项目会越来越多。林芝地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工布民俗商业街、波密县天麻培植基地、林芝尼洋文化艺术村、法国朗德鹅肝养殖基地……这一大批项目,将极大地推动林芝地区经济发展。”林芝地委副秘书长郭才武告诉记者。

  伴着林芝日新月异的巨变,广东援藏工作的思路也在发生积极转变和调整。

  过去,广东援藏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基础性项目、民心工程,现在则以经营性项目、产业化项目为主。从修路筑桥、建学校、医院,到大力招商引资办商业街、产业园,援藏项目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广东由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向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合作及促进当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转变。这正是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的援藏总体思路上的转变要求。

  在占地1平方公里的林芝地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按规划方案,在园区内将以政府搭台、市场机制运作的模式,聚集现代产业群:以藏药研发制造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以虫草、松茸等生产加工为重点的高原绿色食品产业,以藏猪、藏鸡养殖加工为主打的特色农产品产业……

  毗邻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工布民俗商业街已经建成,商户们正在筹划着自己的生意经。

  广东省第一批援藏项目林芝宾馆是一家国营三星级宾馆,多年来,由于管理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为改变宾馆的经营状况,适应林芝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广东省援藏办和广东省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引进了广东广晟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粤旅、广东中旅三家国营企业共同出资4000万元,对林芝宾馆进行扩建改造,与林芝宾馆合作经营,建成四星级旅游涉外宾馆,并利用三家企业经营酒店的管理经验和广东、港澳丰富的旅游客户资源,将宾馆培育成为林芝旅游业的龙头企业。这一举措既改制了林芝宾馆这个连年亏损的国有企业,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开创了广东省国有企业与林芝国有企业对接合作的先河。

  波密野生天麻个头大,果实饱满,药味醇厚、药用价值极高,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药用价值在区内外享有盛名。为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广东省援藏工作队于2005年启动了野生天麻培育、推广种植,2005年培育总面积1000平方米,共收获天麻4000斤,当年实现纯利润15.3万元。

  2006年,在波密县扎木镇通木村、巴穷村和古乡古村,当地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平整土地、拉运森林腐质土、修建水管、定做天麻无性繁殖网格等工作,建设野生天麻推广种植基地,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三个基地连片种植面积约150余亩,涉及农户100多家。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蹲点,现场指导群众掌握种植技术要点,野生天麻的推广种植将为当地村民打开一扇致富之门。

 

仲果村的村民喜建新房。

 

  “珠江养殖科技园”是广东援藏队援建的项目之一,地处林芝八一镇郊外,占地面积约300亩。园内花果树木葱茏,鸡鸭成群,数十方大大小小的水塘饲养着各种淡水鱼。每逢周末,专程赶来吃饭钓鱼、休闲度假的藏汉同胞络绎不绝。

  紧邻珠江养殖科技园的法国朗德鹅肝养殖基地内,2000只朗德鹅晃动着硕大的身躯在青青的河水中悠闲的嬉戏,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些远涉重洋的鹅苗已经长得膘肥体壮,在青藏高原安家落户。老板叶辉正在指挥着工人们修建鹅舍和加工车间,这是一个由广东援藏队扶持、个人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混合型项目,2005年项目启动,目前已投入资金400万元。

  “鹅肝、鱼子酱、松茸被誉为世界三大绿色美食,林芝气候独特、水质优良,出产的松茸已经远销海内外,朗德鹅的养殖试验成功,使林芝能够出产世界三大美食中的两种,鹅肝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鹅肉、鹅肠、鹅掌、鹅绒也不愁销路,法国朗德鹅肝养殖基地的养殖规模是每月可出产4000个鹅肝,按照目前国内市场的价格每吨80万元,基地的年产值可达到2000万元。”叶辉说起他的鹅场如数家珍,不是生意人出身的他已经把在林芝投资兴业作为人生新的起点。

  2006年8月20日,在色季拉山海拔4200—4600米处的青山环抱中,“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基地”落成,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和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共同为基地隆重揭牌。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从1987年开始,深入藏区,潜心致力于昆虫学和药物工程研究,在冬虫夏草菌类培养、高海拔草本和灌丛植物人工快速培植工程等冬虫夏草孕育技术中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为青藏高原特色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保证。

  为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保护和改善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使青藏高原独有的野生冬虫夏草的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长,2006年初,中山大学一批科学家在短短半年时间四次赴藏,他们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和色季拉山设点考察,开创性地提出在青藏高原高寒环境开展虫、菌、草人工培育及冬虫夏草孕育工程。

  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示范基地面积三万亩,首期工程由广州绿色盈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并计划二期工程在那曲地区等冬虫夏草适生地大面积推广。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引导农牧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促进西藏及其周边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援藏工作,已经在广东省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006年7月9日至12日,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带领地委副秘书长郭才武、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泉等援藏干部,会同羊城晚报总编辑张宇航、广药集团董事长杨荣明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书记黄立农组成的广东省联合进藏送医送药工作组,冒着生命危险,跨越雪山,越过多处危险的泥石流,走进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为墨脱人民送医送药,捐赠一批常用医疗设备、器械,以帮助当地群众提高疾病防治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广药集团同时启动了“广药墨脱情工程”,从2007年起,每年向墨脱县捐赠价值35万元的药品,同时南方医院每年还将派出医疗专家前往墨脱开展义诊和医疗人员培训指导工作。

  一批批“健康直通车”的专家来了,为高原带来光明,为雪域带来健康;一个个青年志愿者来了,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无悔的信念,在青山绿水间放飞蔚蓝的希望;“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连续多年派出优秀学子,为林芝教育事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树立援藏干部新形象

广东援藏干部郭才武在墨脱县和资助上学的孩子合影。

广东省南方医院的医学专家在墨脱县为当地群众义诊。

  两年多来,广东援藏干部的足迹遍及林芝地区11.7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一桩桩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

  在援藏工作中,他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积极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藏两年来,工作队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每位援藏干部都对口帮扶了1至10名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另一方面,援藏队的同志们还充分利用下基层调研的时机,看望、慰问生活困难的农牧民群众,为他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两年来,援藏队里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坚决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身作则,严格干部队伍管理,注重发挥援藏干部的聪明才智,为实现援藏工作的“两个转变”呕心沥血,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许晓珠同志,步行十一次进出墨脱县,历尽艰难险阻,为了县里的交通事业五十多次上拉萨争取项目,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波密县委书记许典辉同志来到波密不久,便带领县直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克服环境恶劣等困难,骑马、徒步穿行57公里陡峭山路,进入波密县目前仍未通公路的八盖乡开展调研工作,解决了许多农牧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林芝县委书记黄文彬利用林芝县地处地区所在地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旅游业和农牧业发展上成功引进了尼洋河文化村和法国鹅肝养殖基地等项目;察隅县委书记熊国雄2005年春节在察隅县屡受雪崩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留在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魏志辉、熊勇、蔡骘三位同志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都毅然离开了产后不久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女,回到工作岗位。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峰同志,2005年年初母亲病危,却毅然进藏坚持工作,没有尽孝,忠诚援藏事业;林芝地区一中130名贫困学生全部被广东援藏队员认领挂扶资助。不少援藏干部下乡时都悄悄认养贫困儿童,地委副秘书长郭才武一人就同时资助十二个贫困孩子上学。

  两年来,援藏干部们经受了情感的洗礼、心灵的净化、意志的磨砺和生与死的考验。多少个夜晚皓月当空,孤独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他们离亲人远了,但心却和林芝人民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古朴、悠远、神秘、圣洁的雪域高原浸透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出现援藏干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一次援藏,一生情结。对广东省第四批40位援藏干部来说,援藏是人生中最难忘、最值得珍藏的一段经历。

  “在西藏工作生活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发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是援藏干部的共同心声。

  今天的林芝,犹如镶嵌在地球之巅的一颗绿宝石,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在走向文明与富裕的道路上,正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

  今天的林芝欣欣向荣,日新月异;今天的林芝繁荣昌盛,百舸争流。林芝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目睹了林芝的沧桑巨变,都从心底里感言:“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央的关心,广东、福建两省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全地区人民的共同奋斗!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