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9年 > 第三期

仙女神殿卓玛拉康——吉隆考古行记之一

霍巍 发布时间:2009-06-29 14:47:00来源: 《中国西藏》

  18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吉隆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了我的西藏考古之行,吉隆的山山水水和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我许多珍贵的记忆。2008年9月,时隔多年我再次重返吉隆进行考察,江山依旧,却是旧貌新颜。

  吉隆在藏语中意为“舒适村”、“欢乐村”,她的得名,据说是源起于公元8世纪后期,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了在西藏弘扬佛法,从印度迎请了著名高僧莲花生大师进藏,莲花生大师进藏的路线,采取了从天竺北部尼婆罗至吐蕃的古道,而吉隆就正好处在这条古道的要冲之地。当莲花生大师行至吉隆村时,曾在此住宿,当他眼见吉隆山青水秀、风景明媚,便已经心生欢喜,又见到溪谷中的河水清澈如镜,溪底的石头光润如玉,更是满心赞叹,于是在临行之前,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以表达他心中无限赞美之情。此后,吉隆之名流传至今,在清代以来的汉地文献中,也记载为“济咙”、“济隆”、“吉仲”等不同的名称。

  18年前的吉隆县城还是一个几乎全部由土坯砖和铁皮屋顶盖成的房屋组成的边地小镇,越过马拉山口向下俯瞰,在阳光的照耀下城内屋顶的一片白铁皮子闪闪发光,和当时西藏各地的县城景观没什么两样。今天的吉隆县城除了城边上的古城堡贡塘王城依然矗立,还提醒着我已经身处故地吉隆之外,城内已经是高楼林立,五光十色。四川人开的“成都饭馆”、西北人开的“兰州拉面”,沿着街道的两旁一字排开,通往日喀则、拉萨等地的班车每周三四趟往返于县城,年轻人喜欢的卡拉OK厅已有了好几家。而最令我惊喜的是,县城的小店里新鲜的蔬菜瓜果也摆满了堂前,须知当年吉隆县委和政府为了欢迎我们这支来自拉萨的自治区文物普查队,主人竭诚设宴,摆得上桌面的也只能是几个从驻军买来的罐头。

  沿着吉隆县城内的小街小巷细细追寻,如果没有县民宗局长扎西陪同,我肯定已经无法找到深藏在吉隆心脏处的卓玛拉康这座让我魂牵梦绕了18年的古老殿堂了。还是那扇小小的殿门,还是那堵土坯和石块砌成的寺墙,当曲的寺一位年轻僧人为我打开殿门,我轻轻地走进殿内时,眼前的一切让我再次回到了18年前所见到的神奇景象。

  卓玛拉康,意即“仙女神殿”,她坐落在吉隆县城南面,与著名古寺曲的寺一墙相隔,也位于同样著名的下部阿里古王城——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原来很有可能是贡塘王城内的一座殿堂。现存的建筑物坐北朝南,进深25米,面阔8米,殿内的实际面积才仅仅不过两百多平方米。但是,这座小小的神殿体量虽小,却布局完整,她和其他西藏古寺一样,同样具有门庭、中庭和后殿3个主要部分,门庭的门道辟于殿堂南面,宽度2米,有两根门柱,但和其他寺院的门庭相比最为奇特的不同之处,是在门庭内放置了石条凿就的大水缸一口,当年我们曾经在考古调查中详细询问过这口水缸的来历,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者,寺内的僧众专门用来贮水之物。至于谁是入侵者,则有突厥人、准噶尔人和廓尔喀人等不同的说法。
  从这些看似云遮雾绕的传说当中,可以折射出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吉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是藏地的边关重镇,与外来文化和外来文明之间曾经有过密切的接触与交流。从吉隆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位于中尼边境线上,历史上的吐蕃王国、阿里古格王国与外界的交流都曾经利用了这条便捷的通道和关隘,所以这些传说的背后,应当隐藏着许多真实的历史记忆。

  步入殿堂,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是殿堂内的木雕。在中庭的庭院檐柱四周以及后殿的门樘和梁柱上面,都雕刻着许多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的图案。中庭中心四柱的替木上面,雕刻有一周护法狮子,狮子的造型和拉萨大昭寺中心一层中心殿堂内的木狮十分相似,都是牙咧嘴,鬃毛倒竖,四肢卷伏,动感十足。如果细细观察,还能发现这些狮子有雄、雌之分,雄性狮子身下有雕出的雄器,更显威猛雄浑。

  中庭庭院的檐柱顶端穿插以月梁,似乎是当时的艺术家们有意形成强烈的反差,他们在月梁上雕刻出的木雕满是流畅而富于变化的卷草和莲花纹样。这些舒展漫卷的植物纹饰和威猛狰狞的狮子形象从不同的视角,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佛国世界的安适恬静与尊严庄重。檐柱下面承接木柱,在柱头上的十字形替木、下层的垫木上面,也雕饰着如意云头和圆形的联珠纹样,木雕的佛教“八宝”图案上面还遍施彩绘或者勾填以金粉,现在虽然已经斑驳脱落,仍然可以透出往昔的富贵和堂皇。

  在木梁架的阑额和普柏枋之上,艺术家们用卷草纹样分出两层空间,在其中安置了数尊小佛像,这些小佛像的衣饰、姿态都各不相同,纹饰繁缛而细腻,体现出刻工们精湛的技艺。和这些生动的造型可以相互媲美的人物形象还雕刻在殿内木柱的斗部,木斗下方的斜杀处都雕出两重仰莲,莲瓣丰硕而肥大,每个栌斗的中央雕出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的是腰挂大刀的武士,他们身穿对襟长袍,系以腰带,头上戴有兜鍪,细心的刻工甚至还刻划出向上翻起的护耳,这种武士形象明显不同于卫藏其他地区,带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明的意韵,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地传说中的霍尔人和蒙古人。也有的人物形象是端坐的佛像或菩萨像,其中尤其以女尊形态的菩萨像变化最为丰富:她们有的头戴莲花高冠,耳佩大环,饰以项饰,双手持捧如意法宝;有的交足坐于莲台,身躯自然呈S 形转折,细腰丰臀,手结说法印。在这些人物形象的两侧,均雕刻出肥硕的宝相花、卷叶纹等,在花瓣的簇拥之下,显得格外婀娜娇艳。

  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木雕,我不禁想起当年的一桩趣事:当我们这支文物普查小分队在吉隆取得了包括卓玛拉康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之后,当即电告在日喀则大本营指挥工作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时任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索朗旺堆先生很快赶来现场,亲自考察卓玛拉康。当他面对如此精彩的古代木雕时,激动不已,连连赞叹:“我在西藏干了这么多年文物考古,还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寺院木雕!”,他一面说着,一面不停地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抢拍了不少他认为精彩的图案。等他返回拉萨,要去冲印这些照片时,才发现由于心情太激动,忘了在相机里装上胶卷!他的这个故事,一时传为西藏文物考古界的一段趣话。

  在殿内中庭两侧的墙壁上,还残存着一些壁画痕迹,但已经破损得十分严重,从红黑相间的颜色当中可以大致分辨出莲花生、佛祖释迦牟尼像等题材,当年我们第一次发现这座殿堂时,据当地藏族群众介绍,由于这里一度被用来作为堆放草料的仓库,所以才保存下来一些壁画的残迹,大部分的壁画都已经不复存在。

  关于卓玛拉康的创建历史,在西藏传统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索朗旺堆先生后来寄给我一部由西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藏文五种史料》,其中收载了由藏族史学家噶托·仁增次旺诺罗所著的《吐蕃王室在阿里麦贡塘之世系源流明镜》一文,当中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线索:

  原来,在吐蕃王朝分裂之后,吉隆曾经是吐蕃王室后裔所建立的地方性政权古格王国统治的一部分,史书中称其为“下部阿里”,而将今天位于西藏西部札达县境内的古格王国主体称为“上部阿里”。在下部阿里的统治者为“阿里贡塘王朝”,也建立过一座王城,称之为“阿里贡塘王城”,王城的遗址今天仍然保存在吉隆县城的边上。这部史书当中还记载,约在贡塘王朝的第11 代王朋德衮时期,曾经在王城内修建过一座神殿,这座神殿史称共有60 根柱子的面积,设有经堂和环廊,前庭是诵经场,共有36柱,柱子的座子下面都有石龟承接,在木柱的上面置有大小斗拱。从史料所记载的寺院位置、时代和文物特征等方面推测,我们认为很有可能便是这座卓玛拉康。如果这一推测无误的话,这座古寺距今可能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当年我们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这座古寺时,已经几乎沦为废墟。

  但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卓玛拉康却是另一番景象:原来已经坍塌的殿堂顶部被加盖了新修的屋顶,地面也经过了培修,所有的木柱和木梁架都经过加固和修葺。陪同我们一同前往卓玛拉康考察的吉隆县民宗局长扎西是一位年轻英俊的藏族青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他告诉我,卓玛拉康和曲的寺合起来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几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下拨给县里一些经费,对这座古寺进行了维修,寺院的地面和木结构建筑都做了加固和整修。让人称奇的是,维修工作所需的木材、工匠全部都来自当地,智慧而勤劳的吉隆人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对这座鬼斧神工的仙女神殿进行了妥善的维修,地面采用了藏族传统的“阿嘎土”,所有的木雕除破朽的地方更换木材外,其它的文物修旧如旧,仍然保持着寺院原有的历史风貌。当我真诚地称赞他成功的组织了这项文物维修工程,所采取的措施完全符合国家对西藏古代文物建筑的维修要求时,这位英俊而朴实的年轻人一时竟显得有些腼腆起来。随后,他的神情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坚毅。“我们是站在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面前,要对得起民族和历史”,他充满信心地对我说:“将来我们吉隆县发展文化旅游,这里一定会吸引世人的目光!”

  听着他的话语,我再次将目光一次次投向这些古老的雕刻,在高原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所有的图案和纹饰似乎都充满着灵性,生动地在空中飘荡游动起来,宛若有一位从天而降的仙女在舞动着这些神奇的精灵。卓玛拉康——仙女神殿,这座建筑在西藏边地和祖国边境线上的古老殿堂,焕发着勃勃生机,如同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下的一颗红宝石,闪耀着无尽的光艳。

(责编: 实习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