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9年 > 第三期

克松村的变迁

曲杰 发布时间:2009-06-29 16:47:00来源: 《中国西藏》

  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清格列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1959年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克松村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50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克松村民忆当年

  “克松”这个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站在自己的房顶上,可以看到三座神山,因此叫“克松”是“三吉利”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时期,索康家出了个“森本堪布”(达赖喇嘛的三大堪布之一,负责达赖喇嘛的起居衣着),于是他借势霸占了这块肥美的土地,建造了克松庄园。建造过程中用的土地、人工、材料,都是不花一文白白得来的,是“三赢利”,所以叫“克松”。

  85岁老阿妈玉珍讲:“修建克松庄园的时候,索康家下令雅隆河谷上、中、下三部百里内的百姓,都来参加。从山脚到这里,成千上万男女,排成长蛇阵,从山根向这里运石头。又鞭驱农奴们,从远处运来大木料。克松庄园是由一个老“辛叟切莫”(藏语意为木工头)设计的,在当时,老“辛叟切莫”设计式样的新颖,气派的豪华、阔绰,曾引起其他大贵族的羡慕和嫉妒,克松庄园落成了,索康家为了不让这个“辛叟切莫”能再给其他农奴主设计房子,就残忍地把这个老人的右臂砍掉了。”不管怎么说,从这里可以看出,西藏封建制度是怎样的黑暗和残酷,多少个农奴呻吟在索康那样的大农奴主皮鞭之下。

  今年68岁的克松村农民洛桑曲达说,曾先后亲眼看到多人被农奴主活活打死,他的父亲也是被农奴主打死的。旧西藏,在路上遇到农奴主时不行礼(摘帽、鞠躬、吐舌)而绑在柱子上的、挖眼的、打死的也见过。农奴一天只能吃5两糌粑,与牛羊和狗同住。克松村原党支部书记索朗顿珠回忆说:“从8岁开始就在克松庄园里为农奴主干活。当农奴的时候,一般是凌晨起床,一直干到深夜,一天的报酬只有1升糌粑。农奴的孩子生下来就属于克松庄园,到8岁就开始干活。正如西藏民谣里的歌词:“养我者父母,占我身体和生命者官家”。

  索朗顿珠还清楚地记得,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后,庄园的农奴主随达赖出逃印度去了。大部分村民也因害怕跑到附近的一个村庄躲了起来,全村只有3户人家没有跑。解放军来了,既没有打人、杀人,也没有放火。于是,这3户人家就把跑到附近的村里人都叫了回来,说解放军不但不杀人,不放火,村民自己的房子自己还可以住,于是村民们就回来了。在跑出去的村民回到村里后,解放军和工作组在庄园里给村民开了会,并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种庄园主的土地了,可以自己拥有土地,也拥有自己的人生权。”随后,农奴主索康家的土地全部被没收,解放军和工作组——这些被当地人称作“新汉人”的人,根据农奴家里有多少劳动力,给每户人家分了大小不等的土地。当时,索朗顿珠家里有11口人,分得了1公顷多的耕地、1匹马、2头毛驴和1头牛。

  第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

  共产党来了!千年的乌云散开了。1959年7月,当时克松村443个农奴自发组织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农奴们在选举农民协会主任时,由于识字的人很少,就在每个候选人的身后放一只碗,投票人向碗里扔豆子,谁得的豆子多谁就当选。

  1959年12月2日,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克松村党支部成立了。民政工作组成员丹巴坚参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一年后,由尼玛次仁任正式党支部书记,成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发展第一批党员有阿旺、次旺扎西、白玛顿珠、吉加、多吉等5名党员,他们都是旧社会处于最底层、生活最贫困的农奴。从此,山南地区有了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西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揭开了历史新篇章。从此,彻底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使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解放,长期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获得了人身自由权利,成为自己命运和社会的主人。

  克松村的今天
  西藏民主改革后,克松村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据统计,民主改革前的克松庄园共有居民70户,一般年成收获粮食84000公斤左右,除了被封建领主的代理人直接掠夺之外,每年还要向封建领主缴纳青稞63000多公斤、面粉750多公斤,猪、牛、羊几百头(只),还有名目繁多的近100种乌拉和差役。整个庄园除了二三户农民能吃上粮食外,其余的农奴长年累月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农奴每年人均口粮不足100斤。

  民主改革后,克松村的443个农民,共分得土地1696亩。

  66岁的洛桑曲珍老人介绍说,过去的庄园里,一边是农奴主高大华丽的楼房,堆满酥油和糌粑的巨大仓库;一边是农奴们居住的破烂不堪的低棚小洞,有的农奴甚至不得不世世代代居住在牛圈、马圈或领主的屋檐下、野狗群集的臭水坑旁,除了几个残缺的陶罐和两床破旧的藏被,没有任何的家当。全庄园400多名农奴,几乎没有一户人家能吃到盐巴、喝上茶。当地人仍然千百年如一日地使用木犁和木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十分落后。

  边巴次仁说,1959年克松村只有70户,44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只有8万多公斤。民主改革后的今天,2008年,克松居委会居民210户,838人。总耕地面积为160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88亩,粮食总产量达85万多公斤。克松村还在农业调整结构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光是2008年蔬菜类播种面积达412亩,有7种不同的蔬菜,总产达31万多公斤,其中大蒜产量达31万多公斤,其他蔬菜达2800公斤。2008年克松村经济总收入达1020万元,人均收入达6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608元。现在克松村的村民们拥有6辆桑塔纳轿车、3辆丰田4500旅游服务车、6辆中巴、12辆东风牌卡车、60台拖拉机、95台手扶拖拉机,播种机28台、收割机9台、扬场机60台、脱粒机160台;一应俱全。大多数家庭都有一套农业机械,田间劳动除了除草以外,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和晾晒、脱粒只用一两天就可完成。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农闲时节5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赚取现金收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科学种田,克松村连续多年获得粮食丰收。农民的粮食多得吃不完,就用剩余的粮食养猪和养鸡,发展养殖业。村里有25座塑料大棚,种植多种蔬菜,改变了过去只有萝卜、土豆、白菜的历史。村民们的饮食结构也有了改变,过去主要吃糌粑,现在爱吃米饭、炒菜和面粉做的饼子和馒头。村里早已实现了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可以说,克松人今天的生活同旧西藏相比,真是地覆天翻。

  克松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100%,村里除了中专毕业和在读生62人,还有大学本科毕业和在读生23人。村里一些农户家门口挂上了县、镇两级“五好文明户”的牌匾。2007年克松村被评为自治区级“创建文明城镇(社区)示范点”、2008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巾帼示范村”。2009年3月被评为“军民共建小康示范村”。

  小康示范村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克松村的村民都夸中央的政策好。66岁的原克松村村书记索朗顿珠老人说,我们全家6口人,耕地面积为21亩。2008年全家总收入达到25万元。家里新盖了2层别墅式楼房。饲养了3头奶牛、2头牦牛、25只绵羊和6头猪,还买了29寸大彩电,华丽的藏式柜等,我现在的生活水平在全村也就属中等。他老人家这辈子最高兴和自豪的是,他的女婿在泽当城里跑运输,小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3个孙女在上学,生活一年比一年好。68岁拉珠老人,从前是克松庄园的农奴,如今却成为村里的富裕户。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党的政策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过去在农奴主的压迫下,他们终年住在臭气熏天的牛圈里,成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从早到晚地干活,许多人因为饥寒和劳累而死去,却得不到农奴主的丝毫怜悯。当时还是孩子的拉珠清楚地记得,小小年纪的他,也要和成年人干一样的活,稍不如农奴主的意,就是一顿毒打。民主改革后,农奴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拉珠老人曾经当过民办教师,他深有体会地说,西藏农民奔小康,光靠种地还不行,必须开动脑筋多种经营。他当初也在政府鼓励下,大胆贷款,1986年买了辆翻斗车跑起了运输,每年收入好几万,日子一下子就红火了起来。拉珠老人是靠运输发家致富的,他是克松村第一个买汽车的人。随着眼界的开阔,拉珠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近年来,在克松村党支部的指导帮助下,拉珠果断转变经营方式,卖了翻斗车后,购买中巴车跑起了客运。如今,拉珠一家拥有1辆油罐车、1辆东风牌卡车、3辆出租车、2辆中巴车,更不用提孙子们换了数次的摩托车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他家有一座带天井的2层小楼,1层是粮食和杂物储藏室,储藏有近万斤粮食。2层有客厅、卧室和厨房,总面积360平方米,大小房屋18间。拉珠老人现有5子3女12个孙辈。

  在拉珠老人家二楼宽敞的客厅里,放置着四组雕有立体雕花的组合柜,其它靠墙地方都放置着宽敞的连体沙发。客厅中央也摆放着两组低柜。组合音响和能收看好几个频道的32寸大彩电和DVD,放在雕花组合柜上。客厅正面墙左上方,张贴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3人的大幅油画像。画像上面还献上了哈达。笔者问为什么客厅没有佛像,老人说,挂3位领袖像表达我们过上富裕生活的感恩之情,专门的佛堂在那里。拉珠老人指着背后一间屋子说。

  达瓦次仁在克松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曾经被中央电视台采访过,2008年被评为乃东县青年致富带头人,在党的优惠政策下,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先后成功地办起了豌豆粉丝加工厂、养猪场、藏獒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2008年全家纯收入达11万元。达瓦次仁致富后,把贫困户嘎多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不但主动为嘎多的女儿支付学杂费,还把嘎多安排到自家开办的豌豆粉条加工厂工作,切实解决了嘎多就业无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现在他还领养了一名贫困儿童,主动向克松村的15名待业青年传授粉条加工、食用菌栽培技术,义务到村委会群众建立的60 个蔬菜大棚进行指导服务。富裕户巴珠主动把4名贫困群众安排在自己的餐厅工作,同时还向他们传授经营管理和厨艺、驾驶技术,他还将3户贫困户作为自己的帮带对象,经常在生产生活上关心他们,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29岁的尼玛卓嘎,在农闲时间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栽培食用菌、养殖藏猪,种植大棚蔬菜,成了致富能手,很快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党员标兵。 87岁的老阿玛拉姆说,生活好了以后,村里老的、少的有空都去寺庙里朝佛,特别是现在交通比过去便利了许多,还能到远处去拜佛。她还说,共产党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好,有了它就像到了天堂一样,这个政策永远不能变。
  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定为3月28日后,克松村自发组织节目,热烈庆祝,全村喜庆异常,到处是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村民。藏历年、望果节期间,村民们还要按自己的方式热闹一番,村民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如今,克松村的人们衣食无忧,住房宽敞、舒适。都住上了木石结构的别墅式2 层楼房;克松村的村民户户有存款,人人都有现金;全村有93%的人都带有手机;克松村见不到1 名辍学学生!那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是山南地区名副其实的小康示范村。

(责编: 实习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