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南物交会之游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山南人,对于山南物交会从小就很向往。每年不管有多忙,我的母亲都要去一趟物交会,我也渴望能参与到这个重大节日之中。
2016年12月1日,山南市第36届雅砻物资交流会隆重开幕了,学校放假四天,于是有了我的第一次物交会之游。据说,今年参展商家有2000多户,商品品种近8000种。
物交会场地设在离山南市区不远的卡多村,一到那里我就被那个场面给惊住了,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绝不为过。我和男友一路走着,大大小小的摊位上商品琳琅满目,既有衣服鞋袜等轻工业产品,也有木碗、卡垫、藏毯、氆氇等各地的特色手工艺品,更不缺少牦牛肉、奶渣、酥油等畜牧产品……
逛遍整个物交会,对我们的体力、精力来说真是个考验。我们在那里逗留了四个多小时,因为场地太大,商家太多,商品不计其数,我为自己错过前几年的物交会而惋惜。错那卡达藏刀、加查木碗和蓝莓、洛扎粉丝、隆子黑青稞、扎囊丝帽和虱雕、桑日葡萄酒、措美哲古甜奶渣……每一种、每一样,都凝聚了浑厚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藏源文化。
我的内心控制不住地激动,想谢谢那些一直坚持着的纯朴的人们,是你们的坚持使得那些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不见。我也想谢谢那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把藏民族的特色和当下的时尚结合起来的人们,他们打造出拥有民族特色的时尚品牌,让我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留住了民族的东西,使这些产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我这场“游览”中,绝对应该把以下三个小故事说给你听。
故事一:启蒙之伴“墙星”
“墙星”是藏族人对写字板的称呼,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正式上学前或初学者学藏文字体时的学习用具就是一面“墙星”,需严格按照先“墙星”后纸张的顺序学习,等老师允许你在纸张上写字时,说明你的书法具备一定的功底了。我阿妈那一辈对“墙星”情有独钟,据她回忆,“墙星”一般用桦木抛光制成,上抹墨,再涂一层白色粉末,写完一遍可以再擦掉。大多数使用竹笔,根据字体大小选择粗细不一的竹竿,又根据不同的字体制作不同斜切开的笔尖。墨水一般用厨房的烟垢或将麦子炒糊后兑水而成。每次她向我们讲述与“墙星”的故事,我好像都会看到50多前年,她扎着两条小辫,盘膝而坐,一笔一划在“墙星”上练习三十个藏文字母,写完一遍,用清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等到干透了,用白粉涂匀上三四道横线,再埋头认真练习,如此反反复复。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墙星”为她的藏文字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身为农民,至今却写得一手漂亮的藏文字。
和很多古老的技艺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墙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纸上的藏文书写结构练习方法。我们这辈对“墙星”的印象基本很模糊,所以当我逛到一家藏文书法用具店前,便特意停留下来。精美的传统藏文书法用具,特别是在“墙星”上现场演示书写飘逸的藏文书体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年轻人居多。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挑选“墙星”,据他们讲是要买给正在拉萨上小学的儿子的,他们反反复复咨询使用方法,并在现场跟着店主也学起了使用“墙星”。这些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年轻的父母非常重视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教育,学习藏文敬语、学藏文书法、学藏族传统乐器和舞蹈的孩子们多了起来。
看着缝制的藏式“墙星”专用背包,我能深切感受到人们对作为启蒙之伴“墙星”的尊敬和爱护。我在心底暗自决定,有一天当我成为一名母亲,也要让我的孩子盘膝坐在“墙星”面前,用竹笔一笔一划地练习藏文字母,并让我的母亲在旁观看,陪母亲穿越时空,回到她的快乐童年。
故事二:脚下生花的“藏靴”
藏靴藏语发音为“松巴拉姆”,是用牛皮、棉线、丝线、金线、毛线、氆氇、呢子、棉布等材料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鞋面用红、绿、黑三种颜色的氆氇拼接而成,上面绣着花卉图案,靴筒高度大约到膝盖下,靴筒有10多厘米的开口。藏靴的工艺精巧,色彩鲜艳,防寒保暖,结实耐用,最有特色的是不分左右,所以看起来左右匀称。
在我的记忆里,藏靴是和老人连在一起的。我的姥姥是个温和而优雅的老太太,娇小的脸庞,高高的鼻梁,配着她小巧的身板,脚下是一双厚重的藏靴。她是在青稞吐青的季节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的故乡,在她最后的岁月里,那双鲜艳的藏靴始终陪伴着她。我的阿妈完全遗传了姥姥温和的性格,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她总是不温不燥,犹如山顶的经幡,任风吹日晒,毅然昂首舞动风姿。她也和姥姥一样视藏靴为宝,只是平日里农活多,还要料理牲畜,于是她的漂亮藏靴大多数时间躺在木箱里,藏历新年、望果节等喜庆日子里才被她穿起,节后总要精心擦拭一番,绣在鞋面上的花始终鲜活灿烂着,轻轻地把靴筒反拉下来将藏靴裹起放回箱中。
现在,藏靴不仅穿在了老人的脚上,也被年轻人真心喜欢着。无论是在山南物交会,还是在拉萨举办的中国西藏国际博览会上,藏靴总是最引人注目的物品之一。藏靴的经营者,不仅传承着优秀的藏靴文化,还结合着时代的节奏,为它插上了时尚便捷的元素。藏靴不再非长筒不可,也不再非平底不可,长靴、短靴,平跟、高跟,一样的纯手工制作,一样的做工考究,舒适养脚。女靴色彩斑斓,男靴清淡素雅。现今,年轻人结婚,传统和现代兼容的藏靴是绝对不能少的。出生于80、90年代的我们也有将藏靴作为时尚的标志,色彩鲜艳的藏靴,无论搭配牛仔裤,还是短裙子,都是别样的民族风,脚下一双藏靴,似乎踏着一片花海,自信又时尚。
故事三:氆氇插上翅膀
氆氇在西藏相传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以羊毛为原料,经漂洗、晒毛、梳毛、捻线、编织,染色、揉搓、褪洗、晾晒等手工工序,是藏族先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用料。
被称为“氆氇之乡”的山南扎朗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这里成为了县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我的姨姨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氆氇手,她的技术娴熟,所织氆氇非常精密,一天可织近3米氆氇。小时候去姨姨家,老远就能听见纺织机富有节奏的“嗒嗒”声,姨姨坐在梯形木结构纺织机前,梭子灵巧地左右划动,双脚、双手、头非常麻利运动着,如同在弹奏一首畅快的曲子。十多年前,姨姨被表姐接到拉萨生活,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此日日转经,安度晚年,“嗒嗒”的织机声连同多年的酸甜苦辣回忆留在了老家。
我的姨姨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不过几年,氆氇除了手工纺织,还可以用机器纺织。氆氇的用途已不再局限于做藏装、藏靴和金花帽,人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良氆氇制作技术,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氆氇时尚元素,藏式门帘、服饰镶边、特色氆氇包、藏式围巾及各种藏式装饰都在灵巧地使用氆氇。独特的藏民族风格与时尚潮流相融合,既时尚潮流,又从容大气,手挎藏式氆氇包被很多人认为是都市上班族的标志。阿佳尼玛特意来物交会买了一套红绿氆氇相间、印有十字图案的门帘和两条藏式围巾,门帘是准备在藏历新年时用,藏式围巾是女儿特意交代让她买的,要送给内地的朋友。
山南、日喀则等农区都有着悠久的氆氇文化历史,近些年来,各地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手工氆氇制作工艺,在产量和销路上各显身手,成立氆氇编织合作社和各类开发销售民族特色产品公司。我的家乡扎囊县的氆氇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品质, 2013年5月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事氆氇编织和销售的群众达千人,从民间的小作坊到加工专业合作社,从单一的藏装到近百种氆氇产品,农民年收入的八成以上来源于氆氇和邦典。氆氇的华丽转身,不仅解决了家乡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使祖先留下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作为一名“氆氇之乡”的女儿,逢年过节,我都会穿上一身藏装,质量上乘的黑色氆氇配上红色印花的丝绸衬衣,搭上五彩邦典,高贵且自信。
我是个喜欢逛街的女孩,在物交会上数以万计的民族手工用品和特色产品使我忘却了一路的劳顿,很多和我阿妈一般年纪的老人们,驻留在不同的摊位前,尽情地挑选着商品。在这里没有刷卡机、验钞机,人们安心地把钱揣在兜里,几番讨价还价后又欣然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充足。
关于山南物交会的故事讲完了,明年的12月,我还会来。和买东西相比,我更喜欢欣赏阳光下人们开心的笑容和荟萃在这里的民族特色产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