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原人民的健康——西藏自治区打响包虫病“阻击战”
核心提示: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西藏自治区是受包虫病流行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自治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积极实施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治、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包虫病防治项目,西藏自治区累计有700余名贫困包虫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恢复了健康。
10月的日喀则,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在桑孜珠区边雄乡扎西岗村村委会办公场所内的临时体检点里,山东省援藏医疗队的医生们正在使用便携式B超设备给村民进行身体检查。从8月底到9月中旬,山东省援藏医疗队已经走过了40个村子,对超过8000人进行了包虫病筛查。
此次包虫病筛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山东省援藏医疗队是18支队伍中的一支。
包虫危害不容忽视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可导致肝、肺、脑及骨骼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损害,其中泡型包虫病是高度致死性的疾病,患者不经治疗,10年病死率可达94%,故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
包虫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西藏自治区也是受包虫病流行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007年,在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包虫病防治工作已从最初的2个县扩展到目前11个县区,覆盖了全区7个地市。
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这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包虫病专项流调。但是,由于当时西藏自治区包虫病防治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短缺,仅根据地理位置随机抽取4个县开展流调。结果显示,这4个县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4.23%,为重度包虫病流行区(患病率大于1%)。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目县按照有关要求,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积极实施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治、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包虫病防治项目,西藏自治区累计有700余名贫困包虫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恢复了健康。
各出奇招防治“虫癌”
受限于技术水平和专业人员的匮乏,西藏自治区至今尚有70个县包虫病流行状况和患病人数底数不清,包虫病的防治工作难以全面推进。
为进一步摸清自治区包虫病患病人数底数,2016年,18个援藏省市选派专家协助自治区开展流调工作。此次流调工作在全区70个县区364个村内进行,调查人数约为7万人。调查内容包括人群患病率、犬感染情况、中间宿主患病情况和防治知识4个方面。这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为保障流调工作顺利开展,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2016年全区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并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工作与应急保障方案》。2016年8月底,一场轰轰烈烈的“人虫之战”在高原打响。
调查组进藏两个月来,逢山过山,逢河过河,不畏艰难,如期完成一个点又一个点的筛查。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全区计划完成364个村的调查,目前已完成265 个村的调查任务,占工作计划的73%。
为进一步提高流调覆盖率,确保流调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各个调查组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如陕西省援藏包虫病流调队根据噶尔县上左左村海拔高、牧民居住分散、路况差的实际情况,及时改变原有的调查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分散检查”相结合的模式,并将移动彩超机安装在救护车上,每到一个牧民聚居点,就在救护车上开展包虫病筛查;河北省援藏包虫病流调队根据革吉县巴措村检查数据实际,决定不再固守检查点,而是深入到牧场小的牧民聚居点,同时选择年长有号召力的牧民通知周围住户,集中接受B超检查;辽宁、上海等援藏包虫病流调队在完成既定工作之余仍然满怀热情,深入山区,走入牧民家中开展义诊,为患者提供就诊建议,为一些急症患者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转变观念保障健康
“从初步调查情况来看,农牧民对包虫病的认识程度普遍偏低,不清楚该病的传染源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样防治。”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王用斌说。此外,人作为包虫病的中间宿主,潜伏期较长,有的甚至长达20年甚至更久,早期是不容易发现症状的。负责聂拉木县筛查任务的烟台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王曰雷,更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聂拉木是牧区,相比农区患病率要高一些,很多人对包虫病一无所知。”
为什么西藏包虫病的患病率高?据山东省援藏工作队队长、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张本光介绍,不健康的生活习俗、卫生习惯是患病的主要原因。这与包虫病的生活史有关,牛羊等是其中间宿主,狗是其终末宿主。农牧民群众普遍有养狗的习惯,虫卵会通过狗的粪便污染蔬菜、水源、皮毛等,如果不及时洗手,就会将虫卵带入人体内,引起感染。此外,农牧民群众的饮用水大多是从山上直接引来的水,未经过消毒处理。“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宣传非常重要,这也是在此次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困难的一点。流调是为了积累数据,以便后续治疗。至于会不会有更多的包虫病病人,要看能否有效阻断传染途径。而最要紧的就是加强宣传教育。”王曰雷强调。
虽然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每年都要进行健康体检,可由于专业人员匮乏、技术能力偏低,以致对包虫病无法检查和确诊,这也严重影响了病人进行及时诊治。对此,各援藏省市流调队在做好流调工作的同时,在筛查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当地流调人员和B超医生进行带教,遇到疑难病症时会为他们进行讲解,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认识,争取把技术留下,把当地的卫生队伍建设起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