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7年 > 第一期

黄寺论坛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优良传统

益西华吉 发布时间:2017-05-05 15:49:00来源: 中国西藏

  2016年12月8日,第三届黄寺论坛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举行。黄寺论坛自2013年创办至今,始终坚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为原则,以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交往为目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在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深入研究、探讨藏传佛教,对佛教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探索藏传佛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作为藏传佛教经典传承的最高学府,也就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进行了探索实践,黄寺论坛就是该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坛每届确立一个主题,梳理汇总相关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提交深入研究后的成果,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包括港澳台专家学者,分享学术研究成果,互相借鉴学习,发掘藏传佛教在历史发展中爱国爱教的历史事实,探索藏汉文化在北京相融相依、印证藏汉友好团结的历史依据,讨论当前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关心藏传佛教健康有序发展和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

  设在北京西黄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在十世班禅大师和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倡导下创建的。这是一所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僧侣、佛学研究人才和藏传佛教对外交流人才的最高学府。西黄寺是清朝顺治皇帝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敕令建造的北京驻锡地。乾隆年间,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率领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百余人,前来北京觐见乾隆皇帝,也曾驻锡在西黄寺。从五世达赖、六世班禅开始,历世达赖与班禅,每隔一年都派官员和喇嘛来北京朝贡,他们照例都在西黄寺居住。从蒙古各部来京朝贺的佛教徒也都在西黄寺居住礼佛。可以说,西黄寺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权紧密联系的纽带,是汉、藏、满、蒙等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地。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举办黄寺论坛,可谓继承历史,寓意深刻。

  回首2013年的首届黄寺论坛,就曾以“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为主题,深入挖掘历史,广泛讨论。时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曾指出,六世班禅的朝觐,巩固和提升了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地位和威望,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联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在专著《见证亲密》一文中说,西黄寺内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所造的衣冠冢——清净化城塔前的两通石碑和香山昭庙的六韵石碑,它们为同一件事而立,就是六世班禅来京为乾隆皇帝祝寿这一历史盛事。石碑记载的赞颂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以全中华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着整个国家的兴亡和社会的兴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国忠说,乾隆皇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做出的一系列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决策,使得民族融合超越了历史任何时期,最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称得上是引领潮流的佼佼者,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时代精神。深入研究讨论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自不待言。时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那仓活佛指出,爱国与爱教历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主动寻求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今天每一位宗教界人士的责任。

  2015年第二届黄寺论坛以“西黄寺与藏传佛教文化”为主题,就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和演进、文化传承与传播、教义教理、学派思想等内容开展交流讨论,同时对社会上出现的假活佛、假僧人现象以及藏区出现的有损藏传佛教形象的乱象,作了针对性发言,提出了加强依法管理宗教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降边嘉措指出,创办中国藏传佛教高级佛学院是十世班禅大师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个成功实践。广大僧俗群众应继承十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继续深入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正确道路,为弘扬藏族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新藏区,做出新的贡献。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拓然巴、西藏敏珠林寺僧人扎西旺堆认为,假僧人、假活佛戴着佛法的面具,严重玷污了佛陀的教法。他劝诫人们在学习佛法时,不要盲目迷信和崇拜“活佛”,并告诉大家如何辨明真假,谨防被骗。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高僧格桑英年在发言中也谈到,他目睹近年来藏区一些地方,由于宗教自我管理松懈,出现了不如法的现象,特别是假借活佛、法王名义,进行非法收徒、传法的现象严重玷污了藏传佛教的声誉和形象。这种行为违背了佛教教义教规,破坏社会和谐安定。他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些不法行为和现象依法加强管理,还藏传佛教的声誉和形象。

  第三届黄寺论坛的主题为:藏传佛教文化——黄寺和紫禁城,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故宫博物院是目前北京地区收藏藏传佛教文物最多的机构,紫禁城内65处清宫藏传佛教殿堂和所收藏的藏传佛教文物珍品达3万件。其中六世班禅朝觐进贡往来的文物,见证着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迹,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王长鱼指出,举办黄寺论坛,不断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条件的加以继承和弘扬,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藏传佛教优秀文化以爱国爱教的价值观为灵魂,以藏传佛教为特色。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这种优良传统正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另外,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交往是以藏传佛教文化自信为基础的,举办黄寺论坛旨在打造一个发布和传播优秀藏传佛教文化研究成果的平台,并以此促进港澳台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流交往,促进国内外藏传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增强藏传佛教文化自信。这也是中国藏语系佛学院落实俞正声主席视察学院时提出的大力开展对外宣传,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重要指示的有益探索。

  雍和宫主持胡雪峰在论坛上提交论文,指出历史上六世班禅进京,当时的中央政府和西藏两地都高度重视。乾隆皇帝下令在承德仿造扎什伦布寺建造了须弥福寿庙,在北京改建或新建了德寿寺、香山昭庙和西黄寺,在雍和宫内改建了两座灰瓦顶楼——班禅楼和戒台楼。同时又谕令皇宫内务府等精心筹办各种赏资礼品和佛像、宗教器物等。这既体现出乾隆皇帝对于政治的高瞻远瞩,清楚地认识到加强清中央与西藏佛教领袖关系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他本人对藏传佛教的笃信和虔诚。

  香港孟子学院创办人黄祉颖女士指出,香港现有佛教机构20余所,寺院道场240余所,通过举办黄寺论坛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得香港佛教徒对内地佛教界有更全面的认识,随着认识的加深,也会拉近两地感情,也使得藏传佛教优秀文化和爱国爱教的核心思想在香港得以弘扬传播。

  西藏大学的边巴旺堆在论坛上以哲蚌寺措钦大殿二楼协热拉康的十六罗汉壁画为例,指出了历史上自明代以来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各领域的频繁交融,使得藏传佛教艺术也有了自己的潮流和倾向。边巴旺堆将十六罗汉壁画与故宫博物院藏青宫佛日楼同一题材的唐卡组画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存在互相吸收和交融,这一特点正是西藏藏传佛教艺术和以宫廷为首的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间长期互动、水乳交融的结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尕藏加谈到清代的译经,指出鉴于佛教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对清朝的影响,当时满文和蒙文大藏经的相继翻译、刻造和最终问世,是在清代诸位皇帝的直接倡导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完成的,这在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对西黄寺内清净化城塔的图像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为表明拥护清政府治藏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入侵西藏的坚定立场,六世班禅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后因病在西黄寺内圆寂。乾隆皇帝为表彰六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下令于西黄寺西偏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塔内葬六世班禅大师衣冠经咒等物。整个清净化城塔建筑是汉、藏、印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的建筑式样,而整塔的布局及总体结构则是采取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式,塔上花纹装饰、图案造型等却都是我国汉族艺术的传统手法。这种三位一体,融汇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方式,成为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藏传佛教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象征和历史见证。

  本届黄寺论坛还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故宫内雨花阁和中正殿,这里收藏着故宫不对外开放的文化艺术精品,包括大量藏传佛教造像、器物等,令参观者叹为观止,交口称赞。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