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高级技工向巴扎西:我为祖国探矿藏
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一名藏族钻探工人带领同事常年扎根野外:钻山沟、爬雪山、趟冰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舍小家、顾大家、探矿藏……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为我们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
向巴扎西,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钻探高级技工。一米八的身高,乌黑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瘦高的他看上去略显腼腆。或许在冰天雪地的工区生活久了,45岁的他言辞不多,一言一行中透露着坦荡率真。
从一名普通的钻工到机台上的“老专家”,在扎根野外地质勘探战线的26年时间里,他创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余米的高地累计钻探进尺5万余米的高记录,带领工勘部一班人助力大队地勘经济和社会效益连续多年实现双丰收。
勘探机台上的“老专家”
二十余年来,向巴扎西先后参与昌都玉龙铜矿大会战、墨竹工卡县甲玛铜矿、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等钻探项目20余项。他于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坚守5000余米的高海拔矿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期地质“铁人”精神。
记者日前来到西藏地质六队,见到刚从昌都工区回到拉萨的向巴扎西。胡子还没来得及刮,粗犷的他散发着铁骨汉子的气息:“西藏勘探工作最好的季节是7、8月份,2017年在昌都管理3个工区,今年是我回拉萨最早的一年。”
“遇到技术难题,晚上就睡不着。”他对记者说,技术最难突破的一次是在2016年。2016年8月,第六地质大队在藏北地区地质勘查,钻探到200多米时,钻头的冷却水难以回流至地面,地下气体也因此难以取样。为解决问题,他与技术人员每天开四五个会,想法子;两个钻探班12小时轮替一次,在钻探现场尝试不同的方案。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向巴扎西说,钻塔看上去操作简单易学,但要摸到其中的门道,没有七八年实践经验累积,是很难的。
地质人的苦只有自己最清楚,却很少向外人诉说。向巴扎西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日子在拉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在野外。”当记者问到最艰苦的经历时,他眼神移向窗外,历经沧桑的面庞略显微笑:“矿区现场的苦,用语言和文字说不出来。”
长期在冰天雪地勘探,向巴扎西经历着出生入死和荒野孤寂。“2000年前后,我们4个人一起在18米高的钻塔上施工,我突然从8米左右的位置掉下来了,幸亏运气好,掉在最底层的塔基里,刮伤了但无大碍。”他说,“可能有心理阴影,现在年龄大了,23米以上的钻塔不敢爬了。”
西藏地质六队队长普布次仁说:“我们一直都在六队工作,这么多年,向巴扎西脚踏实地,爱学习、爱研究、乐于助人,从没找过任何领导索求加薪升职。”
2016年,根据大队安排,他再一次接到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项目的重任。为保障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他跑协调、解难题,下班组、上机台,不分昼夜连续奋战。他多年来长期在高海拔矿区工作积劳成疾,所形成的高血压疾病突然导致眼底充血伴中耳炎复发,造成视物模糊,持续性头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组织再三劝说下,他决然地拒绝医院让他住院治疗休养的要求,下山只输了液拿了药,又返回到工作岗位。他对这份平凡岗位的热爱,忘我的工作精神,彰显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本来就高寒缺氧,加上工期紧,向巴扎西每次都坚持在机台上带班12小时,换班后还要开会研究工作。”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章奇志告诉记者,向巴扎西为了让同事们多一些休息时间,总是抢着干生炉子、打扫卫生、洗菜做饭这样的杂活,“他几乎不追求什么物质享受,以苦为乐。”
26年的坚守,为祖国勘探矿藏,向巴扎西用铁骨柔情书写了人生的大爱春秋。 “共产党员,就应当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我为国家作贡献感到自豪。”向巴扎西说。
同事眼中的“好导师”
作为大队钻探领军人,向巴扎西关心年轻同志的培养和成长,多年来为大队培养了一个又一个钻探技术能手。在带徒过程中,他将长期积累的机械操作要诀、窍门手记整理成册,无私地传授给他人,先后带出近20多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经他培养的这些钻探操作能手,现在依然奋战在各个矿区,已成为六队钻探施工中的一支生力军。
35岁的其美仁增曾跟随向巴扎西一直在机台作业:“我当了8年多的农民工跟着地质队打杂,认识向巴师傅后,他手把手教我,2008年我就可以带班干活了,我是初中毕业,现在在同学中收入是最高的。”
“这么多年手底下有很多农民工,有的人细心认真愿意学,我肯定教,现在有4个藏族小伙已学成专业钻探技术人员。”向巴扎西说,“我岁数大了,需要培养新人,平常在矿区我就专门留意能吃苦、爱钻研的人。”
西藏地勘局副局长张焕彬说,“近年来,他们‘师徒’一班人,出色完成了项目部下达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在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中,6个月一举拿下6000米的进尺施工纪录,单口井深创造了西藏地区高海拔钻探施工破2000米的历史新记录,为西藏地勘单位在藏北能源资源钻探施工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在向巴扎西的示范引领下,工勘部先后获得自治区总工会和共青团区委“安康杯优胜奖”“全区劳动技能竞赛活动优胜奖”“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共产党员,向巴扎西对自我严要求,高标准,崇德尚廉、清正廉洁、公私分明,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明白做人、干净做事的优良品格。多年来,在诸多荣誉面前,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多地正视自己的差距,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广大职工树立起新时期地质人爱岗敬业、争创先锋、永攀高峰的“铁人”精神。
家人心里的“担当者”
在向巴扎西的心中,机台就是他的家。由于长年坚守野外,与亲人聚少离多,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妻子,特别是对孩子,向巴扎西有着难以弥补的愧疚之情。
1996年父亲去世,因在工区每人都有职责走不了,向巴扎西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2011年,女儿发高烧,正准备带着孩子前往医院看病,这时单位有事,需要他回队上,他接完电话二话没说,火速赶往单位,妻子龙宗强忍“怨恨”,一人带着孩子去医院。这种情况,龙宗不记得有多少次了。
岁月如梭,龙宗对他的埋怨越来越少,愈发理解丈夫,这种对工作的执着精神和担当感染了她。
“孩子小的时候,我跟丈夫经常吵架,老是埋怨他不顾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懂事,我也逐渐理解他工作的辛苦和无奈。他的敬业精神慢慢打动了我,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龙宗是一名中学教师:“夫妻同心,一切都不是事儿。”
白白的皮肤,活泼开朗,向巴扎西的女儿强珍在天津大学读大二。“刚开始对爸爸是不理解甚至怨恨,后来我越来越敬佩爸爸,现在有啥事都愿意跟爸爸沟通。”她说。
谈起对家人的愧疚,向巴扎西表情沉重。“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我从阿里地区回家,头发长,脸又黑,女儿看到我进门就躲起来。妻子给她解释好久,晚上女儿才肯让我抱。”他回忆道,眼睛湿润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