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8年 > 第六期

童心有梦 向着太阳

易文文 发布时间:2018-12-03 20:34:00来源: 《中国西藏》

  从玉树市出发前往称多县扎朵镇,一路上翻过绵延起伏的山坡,牦牛惬意地散落在草原上,帐篷零星地坐落在天地间,氤氲的晨雾中扬起牧家儿女的炊烟……在记者眼里,这有别于城市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景象,是安谧祥和的世外桃源。远方,移动信号塔高高矗立着,伸出四通八达的手臂将高原上的风物变幻传递到世界各地。在这个传播便捷的时代,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偏远牧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高原上的小学,背后是蓝天、白云、群山。

  扎朵镇中心寄宿学校,原名扎朵乡小学,始建于1963年,是一所牧区寄宿制学校。2010年,在校生仅有870名,通过县教育部门及学校深入牧场宣传、走村入户动员等措施,现在拥有1800余名学生,43个教学班,是称多县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寄宿制小学。“原本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意识单薄的乡镇小学,现已成为称多县教育发展最快、教育成绩突出的一所寄宿制小学。”称多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说道。

  学校距县城124公里,下辖镇寄宿学校幼儿园及直美、治多、革新、红旗四所村级小学,以扎朵镇寄宿学校为中心至直美村50公里,红旗村101公里,治多村98公里,革新村78公里。每周末学生们离校前,老师都要叮嘱一句:“回家搞好个人卫生,记得洗衣服,洗红领巾。”全校67名专任教师、5位特岗教师、34名代课教师既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爹妈,既管学习,又管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等教育,“以慈母之心、严师之心、益友之心”去教育和关爱学生。走在2015年新建入住的校园广场、校广播站、学生会等各处,环境干净,秩序井然。学生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既有少先队员的朝气蓬勃,又有高原牧区儿童的质朴和活泼。


为新入队的少先队员系上红领巾。

  身形精干、皮肤黝黑,喜欢戴顶帽子的校长索昂普措是学校里的大忙人,从早到晚像螺丝钉一样牢牢地钉在学校,又像陀螺一样在各个教室、科室、食堂、宿舍等地转悠。走在学校里,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跳跃着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向他“播报”着班里的新鲜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是索昂普措最放松的时刻,其余时间,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带好学校师资队伍,如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在目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老百姓对一所学校的认可,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索昂普措坚定地认为,走“以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支撑学校的发展”的道路,这是扎多镇寄宿学校必须坚持的生存发展之路。在2018年玉树州小升初摸底测试中,称多县千余名考生里的前十名,扎朵镇寄宿学校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要感恩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感恩同学们的刻苦努力,感恩生养我们的草原。”索昂普措对记者说。

  学校主教学楼前矗立着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塑像,这位藏民族的先哲贤士就像雪域启蒙的太阳,于1300多年前创制了藏文,从此开启了藏民族文字记录的历史。“希望孩子们每天看到塑像,都能记得要努力学习,打牢藏语文基础,传承藏族优秀文化,将来成为造福本民族、有益于国家的栋梁之才。”索昂普措说。学校连续两年举办“吞弥启智”藏汉写作比赛,旨在提高在校学生的双语写作能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据悉,扎朵镇寄宿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在学习传承本民族语言藏语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汉语文。随意走进一间教室,低年级的学生们跟着藏语老师大声地朗读着课文,用的是本民族语言藏语,课文内容却是汉族传统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很喜欢读这样的故事,像学习藏文一样充满兴趣。”老师告诉记者。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民族教育的各个阶段。青海省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多年来坚持推行双语教育,特别是在藏族聚居地区大力推行双语教育,使藏语文得到有效继承和广泛运用。如今在全国藏学界、教育界活跃着一批知名的青海籍藏族学者、高校教师,其成果丰硕、成就瞩目,这与青海省一直高度重视双语教育,特别是基层学校双语教育密不可分。索昂普措认为,牧区儿童从小就学习藏语和汉语,是为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将来掌握更多精尖知识、攀登人生理想高峰插上了腾飞的“双翅”。


校长索昂普措为在全县六年级统考中取得名次的学生的家长献哈达。

  今年4月份,学校结合“四爱三有”系列活动,举办了首届“童心向党 放飞梦想”红歌比赛暨纪念玉树4·14大地震感恩活动。红歌比赛分为教师组和学生年级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红星闪闪》《童心向党》……这些深受内地孩子喜爱的歌曲也深受青藏高原牧区少年儿童的喜爱,他们用嘹亮的歌声歌唱祖国,歌唱着童心“中国梦”,表达了沐浴党的阳光、幸福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和对伟大祖国、和谐社会的美好祝愿。“在我眼里,孩子们的歌声是最美的,因为他们是最单纯的、最灵动的、最真挚的!”学校党委书记更求元丁说。在对“教育”一词的理解上,更求元丁喜欢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的一句话:“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秉持这样的理念,学校党委和少先队大队部为丰富校园生活,激励孩子们奋发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内容涉及爱国教育、启发阅读、校园安全、运动健康、地震救生等内容,大手拉小手一起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也走入了扎多镇寄宿学校。索昂普措介绍,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日’这个字是我在老师放映的太阳的动画片里学的,老师还告诉我们,在汉字中有不少字就是这样从图形变化来的,还有丁、天、山……”三年级学生扎西卓玛说着,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书写工整的汉字练习本。看得出,寓教于乐的多媒体课堂给小卓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启迪了她往更深更广的知识海洋去探索。“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比较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学校负责给广大教师进行“ppt课件制作演练课”讲演的副校长洋措代乐久美说。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要求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运用技术,提高自己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水平。


获得优异成绩的六年级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

  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这个“长”在高原上的小学一直在努力追赶着内地教学水平,建设文化走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大队会、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布置的有模有样。学校还计划建设少年宫,内设体育课堂、舞蹈练功室等各项活动室,希望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采访期间,记者听到了由索昂普措作词、扎朵镇寄宿学校的校歌《歌舞升平》,童声响起,令人动容。音乐是无界的,民族是无界的,饱含深情的歌词、欢乐隽永的旋律、孩子们纯净的声音,多像那只能盛开在最纯洁无染之地的雪莲花,多像我们最难忘、最怀念的儿时的笑脸。

  扎朵镇寄宿学校有发展有进步,也有忧愁和困难。据更求元丁介绍,学校的师资力量仍然缺乏,每年也都有个别从内地过来愿意帮助支教的汉族老师和大学生,不过高海拔的生存环境和与内地有着巨大差距的生活条件,总是留不住人才,这也是高原地区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而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音乐、美术、体育等非主科教育以及英语、科学等素质教育师资缺乏,教学观念和知识陈旧,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之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对于住宿、生活照顾和关爱、心理健康辅导等的需求比其他地区学生更大,而勤杂人员、心理辅导老师等职位常由普通教师兼任,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待遇与工作任务和要求形成巨大反差。


学校老师合影。

  对于扎朵镇寄宿学校来说,学校争取来的每一笔资金、最好的资源全部都给了学生。今年学校想把一些空置房屋改造成教职工休息和活动的场所。因学校处于偏远牧区,很多老师的家远在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外,平时难得回趟家,有的老师一学期才回家一次。“我们希望能在学校里给教师们建起一个温馨的小家,让他们休息时可以读读书、充充电、下下棋、锻炼身体,缓解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从而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可以说,教师们都在翘首企盼着,希望早一天建成。”索昂普措说。然而,资金的缺口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但丝毫没有动摇学校领导班子为教师们建起“教职工之家”的决心,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有关部门及各界的关心关注。

  当每日清晨太阳的第一道光线从尕多觉沃(藏区四大神山之一,位于扎朵镇)升起的时候,那温暖明亮的光线总是轻柔地唤醒扎朵镇寄宿学校的孩子们,忙碌而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拉开帷幕……当五星红旗在校园广场高高飘扬的时候,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映照着闪闪的星。那不是星,是关爱、是希望、是奋进,是青藏高原偏远牧区发展的明天,也是藏汉团结一心,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明天。

  (图/更求元丁 松求生格)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