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9年 > 第一期

从“学无所教”到“学有优教”

——民主改革60年西藏教育实现伟大跨越

程东亚 郭雪如 发布时间:2019-01-25 16:34:00来源: 中国西藏

  60年前,雪域高原的百万农奴迎来了民主改革的曙光。民主改革举世瞩目,百万农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雪域儿女开启了新的历史进程。

  2017年10月7日,三名西藏大学文学院在读藏族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标志着西藏即将迎来首批本土培养的藏族博士生。觉果摄

  在旧西藏,寺院教育和贵族教育使得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而广大农奴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经受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没有机会获得现代教育的洗礼,文盲率高达95%。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于西藏教育给予了亲切而特殊的关怀,跨越式发展成为西藏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 从1959年日喀则地区保育院的成立,到1963年西藏第一批高中生毕业;从1975年西藏师范学院成立,到2008年西藏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从1985年,第一批藏族学生赴内地班就读,到建立区内办学为主、区内外教育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民族教育体系,西藏教育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沧海桑田的变化。

  2017年11月10日,西藏大学举行首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向4名毕业生授予博士学位。这4名博士分别来自藏族历史专业、藏语言文学专业及高原医学专业,是西藏培养的首批博士生。觉果 摄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伟大历史跨越。

  60年来,政策助力西藏教育。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西藏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出台各种法律和政策,保障西藏教育水平稳步提升。首先,双语政策保障藏族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以及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1983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地区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需要,建立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各项文件的指示,对区内的双语教育政策做了明确规定: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藏族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藏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前,西藏的双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各种授课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需要。其次,“三包”政策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自1985年起,西藏在实行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了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对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同等标准的助学金制度和财政补助政策。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西藏进一步提高“三包”标准。截至2015年,“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且不断提高标准,年生均标准已提高到3000元。“三包”政策的实行,使得绝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地区入学率较低这一问题,同时降低了藏区文盲的比例。第三、“组团式”教育援藏政策输入优质教育资源。为使西藏的教育水平尽快与区外齐平,2016年,来自北京、上海、湖南等17个对口援藏省市和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的首批88名管理者,以及712名教师开启了“组团式”援藏新模式。援藏的管理者及教师深入西藏各个地区的中小学,了解西藏当前的教育现状,并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方案。与以往零星分散式选派相比,“组团式”援藏可谓“升级版”,以“集团作战”优势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效。

  2018年5月25日,西藏拉萨启动2018年科技活动周,几名拉萨市的学生在流动科技馆巡展现场体验科学小实验。刘东君 摄

  60年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60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再调整和扩大对西藏的资金援助,教育经费逐年提高,西藏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学校数量、占地面积、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截至2017年底,西藏基础教育学校占地面积总计约2900万平方米,图书约1070万册,固定资产总值约18亿元。从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对比来看,2016年西藏小学校舍有407万平方米、2017年小学校舍有441万平方米。在藏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同时,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截止到2017年底,西藏地区中小学建立校园网的共有496所,相比于2016年增加了73所;同时,在中小学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课”的时长平均每周达5.8小时。此外,对于高校的数字化资源的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获取更为前沿、丰富的学术资源。

  60年来,人才培养成效斐然。民主改革之前的旧西藏,教育是一种特权,普通藏家儿女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由寺院垄断的教育局面被打破,全民义务教育逐步变成现实。西藏逐步形成了区内外相结合的办学体制,为西藏本土培养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截至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小学入学率达到 99.64%、初中入学率达到98.91%、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3.37%、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7.76%,各级各类在校生达608506人,西藏自治区累计脱盲人数达181.5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57%,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

  2018年6月9日,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西藏班的初三毕业生(左一)在与校友告别。张端 摄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踏上学术的前沿阵地,用知识和智慧引领西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大批博士、硕士、科技工作者、工程师等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当中涌现出西藏本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位长江学者,和一批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享受西藏自治区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藏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2017年,西藏大学首届博士生顺利毕业,标志着西藏自主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开始,也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已形成本、硕、博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2017年,西藏自治区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学生总数达29409人。

  60年来,教师队伍更加稳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于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带,地理环境恶劣,自然条件艰苦,种种困难造成西藏教师相对短缺,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央和西藏地方党委政府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出新招、解难题、开新局,取得显著成效,“让最优秀的人走上教师岗位,让最好的老师走上讲台”,为西藏自治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三大工程建设来推进。一是补数量,针对西藏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地区、高寒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从2015年起,西藏先后实施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高海拔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等专项计划,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补充力度。二是提高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西藏构建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市(地)级、县(区)级、校本”五级培训体系网络,全面实施教师全员提升工程,基本做到了培训全员覆盖。三是保待遇,针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增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特殊津贴;针对在乡村工作的教师,设置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津贴,以激励更多的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西藏阿里革吉县完全小学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刘东君 摄

  60年来,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藏语作为藏族人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多元的中华民族语言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展藏语教学。西藏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提倡在学校内用藏语授课,并提倡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印刷自制的藏语教材,藏语文在西藏所有学校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培养藏学人才。目前,从事藏学研究的专业人员约有五千人以上,其中,藏族学者约占半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约占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了藏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藏学研究人才,其中硕士上万名,博士有千余名。

  深化藏学研究。藏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政治、历史、考古、宗教、哲学、经济、社会、藏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文学、科技、文献研究、工具书等诸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藏文古籍已经整理出版4200本(辑),代表性的有《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本。汉文涉藏古籍出版了至少千余本(种),如《通鉴吐蕃史料》。藏文古籍汉译、汉文古籍藏译同样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西藏王统记》等藏文古籍汉译的出版,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从1980年至今,用汉文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的藏学研究论文或文章56700篇。1979~2018年用藏文发表的学术论文近2万篇。

  60年来,从无到有融入主流。在旧西藏,90%的藏家儿女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大权掌握在僧俗农奴主阶级手中。西藏民主改革前,全区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只有贵族子弟有资格接受教育,整个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民主改革以来,随着国家对西藏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全区所有县(区)逐步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近年来,西藏教育已经逐步由以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西藏教育内涵式发展,硕果累累。

  首先,基础教育成果喜人。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上,来自西藏基础教育的两项教学成果亮相,这是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成果第一次在北京展示。展示的同时,还召开了西藏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西藏教育厅副厅长等有关领导对西藏基础教育现阶段所取得成绩表示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刻认识,对今后还需做的努力进行探讨。这次教学成果奖的展示,标志着西藏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内基础教育界的认可,区内基础教育的发展由单向的“请进来”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高等教育勇攀高峰。以西藏大学为例,2008年、西藏大学顺利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实现了西藏高校高水平建设大学零的突破;2017年,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获得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支持,标志着西藏高校的学科建设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2018年,西藏大学成为“部省合建”高校,标志着西藏大学办学体制更加灵活自主。西藏大学的发展实现了“三连跳”。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学生在藏文书法课上使用传统工具练习藏文书写。刘东君 摄

  第三,国际交流不断深化。近年来,西藏高校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藏学学科、高原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优势,二是西藏作为面向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桥头堡的优势。以藏学、高原学科建设为载体,以和南亚国家、地区的高校校级合作为主要目标,近年来,西藏高校在国际化交流方面,在观念、机制、队伍建设、合作形式和数量、项目开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教育发展过程是教育积极地融入主流,实现区域教育与全国教育、民族教育与现代教育充分融合的过程,是双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过程,是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是教师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是教育公平不断推进的过程,是现代化办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管理方式融入西藏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过程。

  60年,一个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藏的民族教育事业必将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将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西藏教育事业将以其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助力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山有佳峰莫问程

    《伯东班钦全集》精装本。喜马拉雅文库提供.jpg
    在我国,藏文典籍的数量仅次于汉文典籍,现存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的各类藏文典籍就达一百多万册。[详细]
  • 阿佳羌玛和耳环三轮

    和耳环三轮的结合被很多人称为阿佳羌玛命运的转机点,因为他的城市身份,因为他的房子,阿佳羌玛一时成为茶余饭后的话料,人们用羡慕或轻蔑的口吻嚼着舌根,并且不厌其烦。[详细]
  • 世界海拔最高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频肇事

    1.jpg
    50岁的牧民才达卓玛年轻时就喜欢在藏北高原放牧,但是近年来,她感觉有点发怵了,因为棕熊、野狼、野牦牛这些国家级保护动物会不时来侵扰,不仅伤害家畜,有时也会给牧民的生命造成威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