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藏北科考纪实
题 目:神秘藏北科考纪实 |
内容提要:
《神秘藏北科考纪实》主要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专门组建一支由32名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藏北分队作为攻坚队伍,考察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探明真相,积累科学资料。虽然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极端严酷,工作、生活条件极差,当时车辆、装备又十分简陋,但藏北队员凭着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探索青藏高原奥秘的执着,经历了108个日日夜夜的团结奋斗,终于克服了风雪骤变、饥寒交迫、缺氧疲劳、道路泥泞、陷车不断等无数艰难和险阻,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在夏季(雨季)深入到羌塘高原中北部,从黑河阿里公路向北穿越无人区,直抵中昆仑山喀拉米兰山口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
目录
藏北考察散记
打前站的路上
关怀
榜样
斯文·赫定
出发前夕
藏北奇观——泉华石林
水质初探
间歇泉旁的三天三夜
探索错尼湖的秘密
藏北高原上的庞然大物——野牦牛
野牛粪与野炊
找水
七月的风雪
马吃肉
向喀拉米兰山口进军
藏北考察日记
后记
鸣谢
序言
当我看到张知非先生的这部书稿,35年前我和知非一起参加藏北无人区考察的历历往事,又依稀浮现在眼前。这是一段平生无法忘却的科学考察活动。
1976年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野外工作的最后一年,由4个分队同时在阿里、那曲和昌都地区展开工作。阿里与那曲地区相连的地区正是名闻遐迩的羌塘高原(也称藏北高原,北纬32°~36°30′、东经84°~90°),这片东西长达近千公里、南北(昆仑山至冈底斯山)宽度约600~700公里的辽阔地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十分困难,大部分地区是无人类居住区,是个既神秘又值得探险的地理空白区。它也是研究青藏高原隆起、自然环境、生物形成演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专门组建一支由32名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藏北分队作为攻坚队伍,考察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探明真相,积累科学资料。
虽然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极端严酷,工作、生活条件极差,当时车辆、装备又十分简陋,但藏北队员凭着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探索青藏高原奥秘的执着,经历了108个日日夜夜的团结奋斗,终于克服了风雪骤变、饥寒交迫、缺氧疲劳、道路泥泞、陷车不断等无数艰难和险阻,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在夏季(雨季)深入到羌塘高原中北部,从黑河阿里公路向北穿越无人区,直抵中昆仑山喀拉米兰山口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初步揭开羌塘高原无人区的神秘面纱,较为全面地探查了那里的自然奥秘,结束了它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上空白的历史,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一次成功的重要科学探险考察活动。当今,虽然计算机和先进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不能替代到实地去,从考察活动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在资源环境科研领域,这种为科学事业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攀登科学高峰的崇高精神,值得年青科学工作者学习和仿效。
知非在藏北队的专业任务是承担地热考察,他又是分队的副队长,与李炳元副队长一起协助王振寰队长,领导藏北分队的科学考察工作。他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奔放,工作积极努力,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乐于关心帮助他人。当其他专业考察人手不够时,只要他能脱身,就会主动去帮忙。当考察中出现困难时,他总是乐观对待,想办法、出主意,吃苦在前,与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为藏北科考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本书所载的藏北无人区考察日记和考察散记,是知非当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野外详细记录,内容十分丰富翔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书作者的手稿,估计完成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1986年起知非奉命调到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担任地球科学部的副主任,直到1994年退休。繁忙的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使他无暇顾及这部书稿的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出版。到了20世纪末,知非由于健康的原因,日常生活有时都难以自理,更不可能对书稿继续倾注心血。2009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与李炳元等合著的《藏北无人区的尘封往事》,是本书的姐妹篇,两者记述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印证和校正。两书不失为进一步了解藏北地区自然条件真实面貌的科学著作。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对于青藏高原和藏北地区更多的了解,有助于这个地区科学考察工作的继续展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任
中 国 科 学 院 院士
陈金珍
2012年2月6日
后记
带着不无遗憾的心情,将最后一页文稿录入计算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个多月来,和表哥张知非的心灵对话,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文中一个个鲜活的镜头,陆续从眼前闪过。祖国西藏北部那壮美的河山、恶劣的气候、纯朴的民风、丰富的资源,还有那为了揭开藏北无人区神秘面纱,顶风冒雪,身披“冰甲”,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行进的科学工作者和藏族同胞们……
可爱、可亲、可敬。虽然时光已过去了35年,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考察队藏北分队全体队员们,那置生死于度外、视艰险为挑战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张知非,一位新中国培养的地质工作者,我国第一代地热研究学者。他多次入藏,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不利条件,为我国地热资源利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表兄弟关系,我和他常有来往。他在各方面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乐观向上、风趣幽默、勤奋智慧、英姿勃发。
他给我讲过李四光先生接见他时语重心长的嘱托,给我讲过云南少数民族中许多不为人知的风俗,给我讲过赴南极考察时的种种趣闻,唯独没听他说过的是在藏北所经受的生死考验。
他现在因为健康的原因,不能与我顺利地交流了。但他所写下的这本小书,却仍在字里行间为我娓娓道来,讲述他那不平凡的经历,鼓舞我,鼓舞有幸看到此书的读者们。
祝表哥早日恢复健康。
王 勐
2011年12月30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