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日喀则市群众在民族团结广场跳锅庄。记者 扎西顿珠 摄
图为身穿各民族服饰的拉萨市第一小学学生参加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记者 潘多 摄
图为西藏尚厨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流水线上作业。记者 旦增兰泽 摄
几只西藏马鹿出现在位于山南市桑日县的贡德林草原上。新华社记者 邵泽东 摄
玉麦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巡逻。记者 张宇 通讯员 蒋美玲 摄
2021年7月21至23日,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下基层、看项目、问民生、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新时代发展擘画蓝图: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壮美蓝图催人奋进。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持之以恒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落实,不断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三年来,我们不忘初心,演绎出西藏各族人民的激情与豪迈;三年来,我们牢记嘱托,传承着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责任与担当;三年来,我们砥砺奋进,推动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一份崭新答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足了,“朋友圈”更大了,民生红利更多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一次次历史的跨越、一次次华丽的蜕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西藏全面贯彻落实的结果。
从盛夏再次出发,用奋斗定义未来。西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正满怀豪情地奋进在新征程中,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唱出一曲曲慷慨激昂、波澜壮阔的时代赞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气象万千的崭新画卷!
拉萨市八廓街道鲁固社区居民许普金: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盛夏的八廓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2021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八廓街,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八廓街如一个缩影,传颂着西藏民族团结的故事,传颂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
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八廓街周边,民族团结大院就有百余个。大街小巷中,处处都传颂着团结互助的佳话。
位于大昭寺西南侧的鲁固社区,生活着藏、汉、回、门巴、维吾尔、蒙古等多个民族的群众。从江苏来拉萨打工的许普金老人几年前不幸遭遇车祸,落下残疾,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关心和帮助下,老两口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许普金常说:“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许普金告诉记者,针对社区居民民族成分多样的实际,鲁固社区居委会开办了“双语小课堂”,采取“双语学伴+高校毕业生志愿辅导服务”的形式,既教藏族居民学习普通话,也教其他民族居民学习藏语,“语言通了,心灵的距离就更近了。”
“我和家人来拉萨打工多年。这么多年来,邻居们相处融洽。逢年过节,藏族朋友会做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送给我们这些邻居,大家聚在一起欢庆节日。”许普金说,“尽管大家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不太一样,但大家都互帮互助,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
在西藏,像许普金一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高原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凝聚起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林芝市嘎拉村村民乔次仁:
“桃花经济”让我们腰包鼓起来了
林芝市嘎拉村,被称为西藏“桃花第一村”。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说:“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嘎拉村依托“桃花源”景区,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年收入超过1300万元,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据了解,今年嘎拉“桃花源”从3月17日开园,半个月的时间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万元。3月31日桃花节开幕当天,“桃花源”接待游客约6000人次,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到了19万元。
嘎拉村村民乔次仁在桃花节期间负责为游客提供观光服务。他说,现在愿意体验骑马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匹马每天的收入约五六百元。村民们在桃花节期间的工资加上年底分红,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元。
乔次仁说,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感,今年“桃花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步道1800平方米,新增3个洗手间,增加拍照打卡点;合理规划园区的摊位数量,对村民进行统一培训,力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乔次仁的讲述,只是千千万万农牧民幸福生活的缩影。
春风化雨润高原。自治区党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镌刻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张张基层农牧民的幸福笑脸,绘就色彩斑斓的小康生活。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普布多吉:
守好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家园
3月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生机盎然。明媚阳光下,不时有飞鸟掠过,引得众多游人驻足观赏。
“原来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色可没有这么美。刚开始,这里垃圾较多,植被覆盖率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帮纳村村民普布多吉说。在他看来,是所有人的悉心照料、共同努力,才使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变成了靓丽多姿的“打卡圣地”。
普布多吉是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管护员。每天早上8点,普布多吉准时带好工具出发。他来到林间,认真察看每一棵树,仔细观察树冠、围着粗壮的树干检查。“这里生长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珍稀树木,我们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是看树木有没有病虫害。”普布多吉说。
修补围栏、阻止不文明行为、捡拾垃圾……普布多吉通常要围着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走上半天。作为土生土长的帮纳村人,普布多吉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这是我们的美好家园,我们有责任把这里守护好。”普布多吉说。
近年来,通过保护、修复和监测等措施,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成为林芝旅游观光和生态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从风光秀丽的拉鲁湿地到雅江两岸16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从藏北羌塘草原到“雪域江南”林芝……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雪域高原绘出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美好生态画卷。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
扎根边陲传承爱国守边精神
“从翻身农奴做主人,到脱贫致富奔小康,西藏的变化翻天覆地。我们玉麦乡从曾经的‘三人乡’到现在有200多人,道路全铺成了柏油路,家家户户通了电,有了网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3万元,感谢党的好政策!”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感慨地说。
“玉麦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9人,都编入了8个护边小组,每位党员每月参与3个趟次以上的护边巡边。”巴桑次仁告诉记者,玉麦地处边境一线,巡边一次最长四五天,最短也要一天,大家都以桑杰曲巴老乡长和卓嘎、央宗姐妹3人为榜样,扎根边陲,传承爱国守边精神。
玉麦乡是我国西南边陲一个偏远的乡镇,上世纪60年代起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有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在此放牧守边,父女3人也是玉麦最早的共产党员。
如今,护边守边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驻地部队、边境派出所民警以及玉麦村村民们手中。据悉,玉麦护边巡边路线中,最远的一趟往返约80公里,最近的20多公里。“现在我们护边巡边已经常态化了。”巴桑次仁说,参与巡边的党员、村民共57人。
巴桑次仁介绍说,玉麦的巡边路途遥远,每次小组要带干粮,夜宿一般搭薄膜帐篷,或住在大树下、山洞里。如今,护边巡边工作和以前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边的工作内容差不多,也是在沿途的石头上、树干上、石壁上留下“中国”“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等标记。
巴桑次仁说,从桑杰曲巴老乡长到卓嘎、央宗姐妹,再到玉麦村现在的党员、村民,还有驻地部队、边境派出所民警,玉麦爱国守边队伍不断扩大。
如今,在西藏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戍边光荣传统,像坚韧、顽强的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用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爱国守边的青春之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