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非遗传承人巴鲁:切削雕磨 箭啸如风
巴鲁在检查制作毕秀的木料。
【绝活看点】巴鲁:西藏毕秀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多年从事制作、研究和推广濒临失传的毕秀制作技艺,推动响箭竞技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在巴鲁的店铺里,摆满各式各样的毕秀,有许多是他的收藏。选料、切削、挖槽、打孔、黏合……这些都是毕秀制作的关键工序,即使做了20多年,巴鲁对每道工序依旧认真如初。
将一方木块雕琢成箭头,箭在飞行途中会发出悦耳的响声,这就是西藏当地的竞技娱乐项目——射响箭。毕秀,就是响箭的箭头。当地能制作高品质毕秀的匠人已不多,巴鲁的作品在响箭圈里颇受追捧,还远销到美国、瑞士等地。2010年,巴鲁成为工布毕秀制作技艺传承人。
西藏林芝盛产的硬木,桑木、核桃木,都是制作毕秀的木料。“上好的毕秀要选用木纹整齐精美、木质紧实的料,这样射击的过程中才不会裂开。”巴鲁对选料尤为苛刻、讲究,木料必须是树干上经过庇荫风干的部分,不能使用树枝产出的木料。
选料之后,就是切削。切削毕秀的大小、形状都关切品质好坏。小的毕秀质量轻,飞行轨迹平直,射程较远,更适合竞技。因毕秀的外形不同,切削法也被分为两种:鸡蛋形和铃铛形,鸡蛋形通体圆润,而铃铛形看着更加方正。
切削之后,毕秀的雏形就显现了出来。接下来的挖槽,就是将毕秀一分为二,放置在凹槽模具中,将内部挖空的步骤。手工削刀,必须全神贯注,巴鲁边挖边说,“毕秀的内部空间决定着响箭的音色,外壁薄发声会尖利一些;挖槽要严格把握精度,掏空的重量、空间必须一致、平衡;刀具锋利,还要注意避免划伤手。”
被问及毕秀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是什么时,巴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打孔!”
毕秀的打孔就是为了发音,需要综合考量孔洞的位置、大小和朝向等因素。“孔打得大了,只有力量大的人射,箭才会发出声音。”别的匠人师傅很少会注意射箭人力量大小这一因素,巴鲁则对这一细节更加关注。孔的朝向还关系着观赛者能不能听见响箭的响声:孔洞朝向箭头,观众能听见“啾”的轻响,孔洞朝两侧,则只有射箭者才能听见响声。
因为在挖槽过程中必须将毕秀对半切开,黏合也至关重要。“以前使用的是牛皮胶,胶质粗糙,黏合的毕秀缝隙大,还容易裂开。”现在使用工艺胶水,黏合的毕秀不仅看不到切口缝隙,还更加结实耐用。
最后的步骤是打磨上色。刚刚制作出来的毕秀,外表多毛刺,需要打磨光滑更好地减少风阻。再给孔洞涂上象征吉祥的红漆,外表刷上原木色的清漆。只见巴鲁拿出个小钩子,稳稳地钩住毕秀的孔洞,再将毕秀淹没在清漆桶中,随后吊出沥干……“这样手就不会触碰毕秀,釉面更光滑美观。”巴鲁介绍道。
一段时间以来,响箭竞技在国外日渐盛行,而西藏当地的推广却出现传承人少、传播范围小的情形。近几年,在有关政府部门支持下,巴鲁在林芝搭建起第一个专业化响箭场地,并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进入学校课堂讲授毕秀制作,“我当过老师,讲毕秀的内容学生们还算爱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毕秀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
-
西藏非遗抢救保护工作:撑起传统文化“保护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