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勉萨派唐卡艺术: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16 10:03:00来源: 西藏日报


贡觉杰的学生们在西藏唐卡画院学习唐卡绘画技艺。


贡觉杰唐卡作品中的丹顶鹤。


贡觉杰的唐卡作品《四季花》。


贡觉杰的唐卡作品《花瓶》。(图片均由贡觉杰提供)

  唐卡,是一门距离“鼻尖一厘米”的绘画艺术。

  “很多人认为,唐卡就是宗教,其实不然!”在西藏唐卡画院,记者见到了“80后”副院长贡觉杰。

  他正在画室绘制唐卡,与其他绘画不同,他的面部几乎贴近画板,盘着腿,盖着毯子,画笔用嘴一舔,画出一段过渡色。

  见到记者,他热情地介绍起唐卡历史。“唐卡有1300多年历史,从传统的题材来看,不仅有宗教内容,还包括历史、藏医、山水花鸟、故事……内容丰富。”

  贡觉杰介绍,仅在布达拉宫就有80多幅唐卡反映历史、医学等内容。从丰富性来看,唐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内涵十分丰富。

  最近,他创作的唐卡《格萨尔王赛马节》被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这是我最近在历史题材上进行突破,内容研究历史文物,技法尝试借鉴国画的画法。”他说。

  传统:“冷板凳”上的基本功

  一张纯棉布,用画框绷紧,抹上热牛胶水,晒干,抹上白石颜料。再次晒干,拿着鹅卵石,打磨,喷上清水,再晒干。

  经过繁琐过程,一块合格的画板,才算完成。

  “我们每一块画板,都是自己制作,最快也要两天时间。”西藏唐卡画院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这样的唐卡可存放数百年,而保持色泽依然璀璨。”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唐卡画院院长勉冲·罗布斯达介绍。传统唐卡创作以金、银、珍珠、玛瑙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绘制程序极为复杂。

  “画好唐卡,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1987年出生的贡觉杰深有感触,他已是唐卡勉萨派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你看,勾线就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他介绍,这道工序,就是用比铅笔还细的猫毛笔,细致地绘出唐卡轮廓,整个过程不能断线。

  “最难的就是手不能抖!看着简单,我练习就花了四年。”他说。

  回想起7岁那年,爷爷觉得他的绘画作品有“灵气”,决定让他学习唐卡——成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跟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布斯达学艺。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师父告诉他“学习唐卡,要有心力”。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无尽的重复、枯燥!

  贡觉杰清楚记得,8岁那年,天还没亮,早上6点就要起床,背诵传统度量学。“藏文古书,词汇很难,小时候理解不了,但还是要一段段背诵。”9点左右,师父罗布斯达抽查完背诵内容,才能吃早饭。

  从白天开始,一直到晚上十点,除去中间吃饭时间,他都要对着白板,不停地练习勾线……

  那时,贡觉杰最羡慕窗外的同龄孩子,他们可以看电视,还能骑自行车玩耍,而自己只能待在画室。

  这一方小天地,他再也待不住了。

  “爷爷,我不想学了!”他坦率地说,自己曾想过放弃。

  爷爷没有责备他,一边喝茶,一边给他讲故事:“我以前给画完一幅唐卡,别人给一点酥油、青稞,养家糊口,现在可不一样了,你只管学习就行,生活上不用操心,我们培养你,你也是家里的希望!”

  听完这番话,他明白了一些。打这开始,别人上茶馆聊天,他就在画室研究勾线;别人喊他打球,他依旧埋头练习。

  之后,上色、勾线、打金,他又花了三年时间。一共7年,在师父罗布斯达眼里,15岁的贡觉杰才达到“入门”级别,但技艺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增长……

  创新:新生代的融合力量

  2005年,18岁的贡觉杰突然接到任务,给一个寺庙画壁画。“白描我来设计!”

  “那时压力大!”无形之中,他需要面对两个问题:如何做好且如何做好“师父”?

  他心里没底,吃住就在现场。更感难为情的是,不少徒弟年龄都比他大,他甚至都会感到怯生生,不太敢直接指出问题。

  此时,正是绘画功力的体现。慢慢地,有徒弟找他请教,他耐心回答。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大家打心眼里佩服。他随之适应了“小师父”的角色。

  “我画好唐卡的秘诀,无他途,只有坚持!”他说,如藏族谚语所言,“踏踏实实地爬山,昆仑山也能上去;爬三步都后悔的人,小土坡也上不去。”

  彼时,年轻的贡觉杰很快遇到了瓶颈——有一次,他外出交流绘画,面对参观者的提问,他有一肚子话想表达,“可是普通话不好,憋着说不出,很不方便!”

  2008年,他决定再次改变——他进入拉萨的一家夜校学习,从汉语拼音学起,整整2年。表达顺畅,交流的机会也多了。

  凭借着扎实的画风和开放的态度。2014年,贡觉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萨派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了区内备受瞩目的青年唐卡画师。

  “我发现,艺术是相通的,我希望能从别处借鉴更多灵感,提高自身绘画技艺。”他敏锐地意识到。

  2016年,他来到清华大学进修,听说国画有写生手法。“于是,尝试把山水和鸟的元素,嵌入我唐卡作品中。”回想起第一次创作融合,他依然激动:“我感觉勾勒出不一样的雪山、湖泊与森林……感觉非常好!”

  融合,如同文化磁力,总是相互作用。

  当时,不少师生对藏族唐卡绘画很感兴趣,因此专门邀请贡觉杰,为他们讲授了一堂关于唐卡绘画技艺的讲座。

  “两种艺术流派之间充分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半年后,贡觉杰带着他的优秀结业作品《宗喀巴》结束了难忘的清华之旅。

  唐卡创新,古来有之。艺术不变之处,就是动态创新。

  他说:“15世纪,唐卡大师勉拉顿珠在唐卡中,融入图案和山水的理念,中华文化长期交往交融的文化成果,都有所体现。”

  如今,在他的画作中,融入新的元素——写生。借鉴国画的一些方式,他加入写生的元素,山水和动物,在唐卡中显得灵动起来。今年,凭借四组唐卡《四季花》,作品斩获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首届艺术节的艺术类金奖。

  创新,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在贡觉杰看来,“必须有厚实的传统技艺打底,不能完全脱离基础创新!”

  创新,他遵循“章法”:厚植基本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再融合——达到创新。

  “唐卡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的画派进行交流,但绝不是丢掉自己的传统,而是在互动中相互提升。”他说。

  贡觉杰思忖,唐卡的创新,尝试走进大众美学,让更多群众能够接纳并欣赏唐卡之美。

  传承:坐得下来 走得出去

  传承好唐卡技艺,有一条必经之路——走出小众,面对大众。

  去年,贡觉杰代表西藏,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笔下,像绣花,气定、静心、入神,一气呵成,荣获“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

  有这样基本创作规律:一幅好唐卡的完成,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学习唐卡,没有捷径,办法只有一个——勤奋!”贡觉杰给学生们讲课中说道。

  传承,有何高招?西藏唐卡画院有一个特点:之前每年面向贫困学生招生,性别、年龄、民族都不限,学费全免,只要求学生能“坐得住”。

  “我们现在有三个班,初级、中级和高级班,现在正学者一共40多人。”贡觉杰说。

  不变的是,学习态度。

  与贡觉杰幼时一样,这里的学生周一到周六在画院,练习白描、上色,下课后还需在宿舍里练习勾线。

  每周三,贡觉杰都有一个固定的课程——抽查学生对度量学的掌握程度。周六下午,给徒弟们讲课。

  徒弟索朗多吉,比师父贡觉杰小不了几岁,在他眼里,师父就像哥哥一样,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你生活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

  贡觉杰严格要求,索朗多吉自己也很努力,一年才回一次老家。“我一定要像罗布斯达和贡觉杰老师学习,希望以后也能成为唐卡大师。”

  变化的是,对学习者文化底蕴的要求。

  “我体会到,学习唐卡还是要有文化基础,对绘画的艺术理解更到位。”贡觉杰鼓励徒弟们,至少上完高中之后再学习唐卡。而今,在这里,学历最高的徒弟是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生也不鲜见。

  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唯学历论。贡觉杰和师父罗布斯达都认为,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也利于在传承中,唐卡文化与现代发展对接。

  实践证明,这样的传承,也更加稳定。他告诉记者,从初级班来看,学习三年左右时间,有90%者升入中级班进行学习。三四年之后,大多数都能升入高级班。

  变与不变,形成传承亮点,在于培养中重用。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比如一些重要展览,我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参与,既要学习,也要展示个人。”贡觉杰说,仅在高级班,就有十几位徒弟,能够随时拿出作品,外出展览,“他们的水平达到了!”

  如今,他带着徒弟,多次参与西藏文物保护单位的壁画绘制、修复工程。算下来,十年间,西藏唐卡画院共培养了300多名优秀的唐卡画师。

  “我带着他们去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参加唐卡展览,也去过国外交流。”他介绍。

  或许,这种传承内核,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师徒关系”——既对学生绘画严格要求,也考虑他们未来的发展。

  当然,贡觉杰也常常提醒学生,“画唐卡,光靠嘴巴甜可不行!只有在达到前辈水平基础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大,未来可期!”

  我在拉萨学唐卡

  贡秋拉加

  我1998年出生于昌都市卡若区。“11岁开始,我对唐卡很有兴趣。”学习唐卡绘画技艺的路上,我遇到过很多困难,那时,不断重复的勾线、重复学习比例、形制、设色的组合。

  学习强度很高,但是热爱让我忘记疲劳。比起要做画师,我更愿意称之为匠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正是我从小就尊崇的。

  不过,随着技艺增长,我发生了转变。

  我逐渐意识到唐卡的传承,不仅只是绘画技能,更要理解唐卡艺术。因此,我开始注重对文化理论的学习,考上了昌都市职业高中。

  “我对美术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新角度学习唐卡。”在高中美术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学习西方的素描速写,开启了新视野。

  后来,我考上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唐卡班。学校和老师对我绘画技艺非常认可,还给我单独配了工作室。

  “眼界更宽了!我还会去西藏大学当面向教授们请教,他们人都很好,耐心地给我解答。”

  我拜了唐卡艺术大师和勉萨派顶级大师为老师,“只有不断深造,才能对唐卡艺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收获,随之而来。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知识,比如创新创业等。传承唐卡,创作思路应更加开阔,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最近,我也和老师们进行探讨,唐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青年技艺人,要创作更多拥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材作品。

  “我算不上聪明的学生,但我热爱唐卡!”一方面要坐得住,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

  这些,就是我在拉萨学习的收获。

  (记者 章正 整理)

  人物档案:

  贡觉杰,日喀则市政协常务委员、西藏唐卡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十大绝技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萨派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西藏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