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画之乡”里的非遗工匠:用心画每一笔,但更慎于动笔
图为西合道指导唐卡绘画。 韩丽 摄
坐落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两岸的一些村落,“家家画唐卡,户户有画师”,享有中国“藏画之乡”美誉。
当地有名的热贡文化主要表现形态有热贡艺术(唐卡、壁画、堆绣、泥塑、金雕等)、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以及其它建筑彩绘、民间歌舞、民族服饰、宗教文化等。其中,热贡艺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热贡唐卡鉴定专家,提起西合道,他在热贡艺术领域赫赫有名。
艺术的淬炼:“没有最好的作品”
西合道1946年出生于一个青海唐卡世家。7岁那年,他跟随马队来到甘肃省夏河县,跟着舅舅尕藏学习佛教经典和唐卡绘制技艺。
舅舅对西合道的要求十分严格,一开始就让他背诵《度量经》,那时的他刚接受启蒙教育,“如果背不出来,就会打手心。”
“那时条件不好,一到天黑,躺下来,就在自己的身体上比划怎么去画,比例是多少,希望自己未来胸有成竹。”他回忆说。
“早上起来沐浴更衣、吃饱肚子,焚一炷香。当烟成为一条直线时,房间里的空气都是安静的,这时候才拿起笔来画画。”西合道曾这样描述后来作画时的情形。
扎扎实实学习了5年,12岁出师的西合道,独立完成的唐卡作品,因画风精美而被别人收藏。
之后,西合道随舅舅回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负责吾屯下寺的壁画绘制工作。可是一年后,作为一家人生活支柱的舅舅不幸离世,迫于生计,西合道不得不外出流浪,风餐露宿。
20世纪70年代,绘画又重新回到他的生活中。人至中年重拾画笔,曾经的生活让他对人生和绘画有了更深的感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从事唐卡绘制大半个世纪,他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在青海塔尔寺的大幅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大白伞盖佛图》为其中佳作,唐卡《文殊菩萨》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但在数千幅作品中,西合道却认为并没有自己画得最满意、最好的作品。每次画完,他多多少少都有些许遗憾。
用心画每一笔,但更慎于动笔
艺无止境,讲求“用心画每一笔”的他,更慎于动笔。
“唐卡并不是简单的工笔画,它是宗教、文化、信仰与艺术的至上结合。”西合道一直坚持采用传统工艺流程绘制唐卡,他培养的300余名徒弟中,就有2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作为一名笔尖修行者,西合道曾在全球多个国家现场展示传统唐卡绘画技艺,让唐卡技艺走出了国门。
近日,西合道收到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担任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其全面介绍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这是总体反映中国非遗保护成就的专科辞典。西合道作为热贡艺术的集大成者,入选其中。
西合道育有一儿三女,如今76岁的他安享晚年,特别喜欢收听收看新闻和电视片,还会指导儿子画唐卡。有时还和年轻人探讨人生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和言行举止影响和温暖着下一代。
西合道是一个吃苦耐劳且内心细腻的人。他的小女儿看卓吉说起她最难忘的事情:“高中毕业上大学那年九月,父亲送我去报到,途中他的胆结石病犯了,疼得直冒汗,但坚持安顿好我以后才放心回家。”
后来,看卓吉得知那天是父亲西合道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返回西宁就住院了。西合道经常讲一些奇闻轶事,在孙女杨毛吉眼里,全是对爷爷的敬佩之情。
多年来,绘制唐卡给西合道和他的学生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越来越纯真,他这些年,不忘初心投入公益事业,给慈善机构和6所小学捐款达600多万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非遗传承:专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详细] -
西藏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鹰笛艺术”传习基地等授牌
启动仪式上,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还为已公布的17个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个第二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授牌。[详细] -
青海“藏画之乡”:青年艺人开辟新天地
经过考察,夏吾尖措认为,“要讲好同仁故事,还得规划高端、精品旅游线路,要留住外来游客,深度体验黄南的文化盛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