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吉祥的藏历年

发布时间:2018-02-24 16:02:00来源: 甘孜新闻网

藏历年,藏语称为“洛沙”,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按传统习惯,每年从十二月起开始做过年准备,用酥油和面粉赶制油炸“果子”(将白面做成各种花样在油锅里炸酥脆)和“喜玛”(用糌粑加酥油、糖合成),酿制青稞酒。“果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苦过”,有长条形的“那夏”,有大麻花似的“木东”,有圆盘状的“不鲁”,还有勺子形的“宾多”。接近新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素琪玛”的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名叫“孜卓”),还要准备好一个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名叫“鲁过”)。所有这些摆设,标志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农牧业获得丰收。

从十二月下旬开始,家家户户打扫扬尘,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洗涤衣被、缝制新衣,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灶房正中墙上,一般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象征吉祥、永恒的“卍”号;有的人在自家的房梁上画很多的白粉点,表示人寿粮丰。有的村寨还在家中的中柱上插上麦穗和放置哈达作为供奉,或是在屋门顶端凸起的每根木头上抹上酥油和贴牛毛,祈望来年畜旺粮丰。

除夕这天,藏族人家在梁柱和门上用白面点缀各种吉祥图案,其中最常见的有“吉祥八宝”图。藏历十二月三十日吃年饭,家人围火塘坐一圈,大家欢欢喜喜吃牛、羊、猪、鸡肉和各种水果糕点,喝青稞酒和酥油茶。

新年初一鸡叫头遍,男女主人先起床,梳洗后,女人背上水桶,水桶上放一哈达,手拿一根藏香和一小坨酥油到河边或井边,争背头水,到沟边或井边首先把香插在用石头垒起放水桶的石台上,再把酥油抹在石板上,把哈达挂在树梢或大石头上(以示敬水神),然后背水回家。回家路上,无论遇到什么人,都不回头,不能说话,因为水桶里装满福运,回头与人说话,福运就跑到别人家了。相传新年的第一天争到头水为狮子的奶汁,也有的称之为金水,喝了之后能除病祛邪,用柏枝沾着水洒在屋里每个角落,能消灾避祸。男主人在家,首先点燃柏枝和祭品,在家的佛龛敬神,祈求护法神保佑无灾无病家泰平安。然后左右邻舍相约肩搭“松口”(一头装上敬神的糌粑祭品,另一头装上装五谷用的五彩丝线镶边的褡裢,带上柏枝和经幡到本村寺院或各处山神、水神烧香拜祭,远则骑马,近则步行)。去烧香时,路上不管遇到本村和外村人都要相互撒糌粑,互祝扎西德勒直至早饭后才回家。

藏历年初一这一天,早晨第一口喝麦粥,藏语叫“卓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被视为吉利的饮食。其做法是:麦子搁入石凹或木凹里,掺上少许水,用木头或石头把麦皮碾脱,然后放些奶酪和肉熬成粥。得荣人初一都要吃麦子粥吗,以示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恭喜发财之意。

除此以外,人人都要尝“喜玛”,用手指撮上一点,向上撒三下祭神然后再食;吃过“喜玛”再食吉祥的酥油人参果。年初一这一天,全家老小都要起的特别早,不扫地、不串门拜访,在自己家娱乐玩耍或收看电视。大人小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后背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能打骂,忌吵架打架,忌打碎东西。从初二开始,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有客人拜访,就将放在簸箕里的坨坨牛羊肉和油炸花蕊、糖果端出,斟上一碗青稞酒,并请客人一遍削肉一边饮酒。初三要去祭山神、朝佛和拜见活佛。

过年准备的年货,首先要留作祭祀供品,再给家人吃。供品除肉食品外,其余各类都要齐全,且要求格外干净。房主人在灶神龛祭台上摆好各种供品,煨烧香草,撒上五谷和糌粑,意思是通知家神来接受供养朝拜。供品中的各类谷物表示请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酥油奶酪表示保佑牧业兴旺;各类水果表示保佑万木叶果满。初三以后则成为人们集体庆贺的大好时机,县城群众要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各村寨的村民则点燃熊熊篝火,通宵达旦的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比赛活动。这样持续3~5天后,人们逐渐转入正常生产劳动。现在,大年十五以后才开始生产劳动。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切玛”:象征吉祥的物品

    藏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装扮“切玛”盒。在藏历新年的时候,藏族人家家户户供“切玛”。“切玛”是藏族象征吉祥的物品,供“切玛”也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族风俗习惯。[详细]
  • “卡赛”— 新年的味道

    W020180212324538149338.jpg
    图为近日,林芝市朗县登木乡桑琼村村民益西在和邻居一起制作“卡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