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拉出美好乐章

郑璐 发布时间:2019-11-27 09:40:00来源: 西藏日报


记者 郑璐

  “二胡,对于我来说很特别。它让我喜爱,也让我敬畏——因为二胡入门很难,出音更难。刚接触二胡的时候,那生涩的声音听起来心里非常难受,想拉好二胡,需要有毅力和吃苦精神,更需要人与乐器的长期磨合。”

  近日,记者来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认识了民族乐队首席乐队副队长、国家二级演奏家卓玛。她向记者讲起了她和二胡的故事。

  说起当初学习二胡的初衷,卓玛说,主要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和熏陶。“我是在音乐声中长大的孩子,父亲是跳民族舞蹈的,母亲擅长扬琴。我想像父母一样,学好民族音乐,用乐器的形式,把美好的音符表达出来。后来,我选择了二胡。”

  说起最难忘的记忆,那便是卓玛走出西藏、去内地学习的时光。“那年我13岁,第一次来到北京,见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真正意义上开拓了眼界。同时,思乡之情也难以抑制,唯有家人的牵挂和鼓励,给我一点点心灵上的慰藉。”

  卓玛说,这些年,她真正接触了专业,认真学习乐理,向前辈请教二胡的演奏风格和方法。“我一直在摸索的路上行进,想真正抓住二胡骨子里的东西,演绎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让西藏音乐走得更远。”

  二胡之声到底可以走多远?在卓玛的记忆里,第一次带着二胡“远行”,是在1993年。“我和队友第一次出国去日本演出。那是一场小型晚会,我们五人既紧张又兴奋。二胡的独奏,伴随着歌声。那次演出反响很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在那时真正成长了。”

  日本之行后,卓玛一行还去过法国、德国等国家,她说,那些国家的人,非常向往西藏,也渴望进一步了解西藏的文化。作为一名民族乐器演奏家,愿将毕生所学用心演绎,将民族文化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

  今年9月,卓玛和队友边巴扎西前往蒙古乌兰巴托,参加“中国西藏 扎西德勒”文艺演出。她说,那些日子,当地群众表现出的是不可思议和震惊。“那里天高辽阔,有风有古老的草原,还有牛肉饼散发出来的熟悉味道,让我倍感亲切。那样的情境里,所演奏的音乐仿佛也变得深远,深远到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自己。”

  卓玛说,从乌兰巴托回来之后,更加坚定了要演奏好二胡的信念。对于她来说,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责任。“我还需要在改进音色上下功夫,并且在继承传统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行‘接力’,我们有责任将这种传统乐器发扬、传承下去,传统乐器的演奏不能失传。”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吹拉弹击 声声曼妙

    西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有扎念、牛角胡、大法号、达玛鼓等。这些乐器,从取材到制造、形状、音色和演奏技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格。[详细]
  • 让民族乐器焕发青春色彩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身边很多小孩都在学习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而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演奏却鲜有人问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详细]
  • 挖掘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深秋的西藏山南,已有了些许寒意。24日一大早,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书香乃东”读书会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居委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