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心系康巴,笔耕不辍

赵心愚 发布时间:2020-03-05 09:5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20年1月19日中午,惊闻杨嘉铭教授因病逝世,当时我在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不久前还在校园里见过面,怎么突然就走了。当天下午,作为同事与朋友,回老校区后我即赶到杨嘉铭教授家里悼念,并看望了其夫人李老师及女儿。记得几天前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的一次民族史会议上,中央民族大学喜饶尼玛教授还问到杨嘉铭教授的近况,关心他的身体,我说杨老师因社科重大项目有些忙,身体亦欠佳,不过注意休息可能无大碍吧,过年我准备去他家拜望。中旬回成都后,又想年前不便去打扰,再过几天去吧,没想到就已阴阳相隔。未能在杨嘉铭教授临终之前去他家拜望,真感失悔、自责。悼念之后,一直陷入哀思之中,除了在其家里表达了哀悼与缅怀之情外,我曾想动笔再写点什么,但担心写出来难以反映杨嘉铭教授其精神与风貌,不如在心中永远怀念。一转眼,杨嘉铭教授驾鹤西去已近两月,悲痛之中,我想还是动笔,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悼念杨嘉铭教授,也让关心他的人多方面了解这位著名藏族学者。


图为作者(中)与杨嘉铭教授(左一)、降边嘉措教授(右一)合影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经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李绍明先生介绍,我与杨嘉铭教授相识,当时他在康定民族师专工作,但我曾去康定师专两次均未见到他,主要是在成都召开的一些民族研究或民族工作会议见见面。大约在90年代末的一次会议期间,听杨嘉铭教授说想来西南民族大学(当时校名为西南民族学院)工作,安安心心搞民族文化研究。我听了很高兴,因杨老师已出版多部学术著作,也多次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在学术界有影响,已是省内民族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而学校也正缺这方面的正高研究人员。回学校后我即向主要领导反映了此事,接着联系,按规定走程序并开会研究。可能是好事多磨吧,直到2000年,才正式办妥手续调入西南民族大学,先在民族研究院工作,后在学校民族博物馆任馆长,并担任民俗学硕士点导师。

  杨嘉铭教授调到西南民族大学后,我因学校领导班子分工联系博物馆,与他在工作上的交往、接触就多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交流及合作也多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此志由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阿称及李绍明先生分别作序,对此志编纂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此志在民族志编纂中“走出了一条新路”(李绍明先生语)。杨嘉铭教授担任此志编写组的副组长,拟定篇目并承担多篇章撰稿及全志的统稿,在编纂中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曾仔细读过此志,受益颇多,有些不清楚的地方早就想请教杨嘉铭教授,他调来后我们就经常谈到这部志书,不论编纂中的得失还是调查、篇目设置、材料取舍等等,什么都聊。与他这方面的交谈,我也受益匪浅,后来主持编纂《西康通志》启发颇多。杨老师看起来话不多,有时甚至有点寡言,但谈到康巴,谈到家乡的历史文化,谈到曾开展过的相关研究,话匣子一旦打开,往往就滔滔不绝,不仅语速加快,话音也渐增大。后来我们渐渐熟悉了,都是耿直之人,说话投缘,工作之余可以说是无话不说。杨老师对康巴的山山水水、民风民俗都非常熟悉,多是在我的请求下,在外开会期间的茶余饭后及休息时我们多次聊到化林坪、泸定桥、跑马山、康定情歌、茶马贸易、川藏大道、果亲王、岳钟琪、明正土司及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等地的民间传说、服饰、碉楼、民族交融及唐卡、寺庙建筑,各地地名的由来也常常聊到。杨嘉铭教授还多次对我谈起他的家庭,谈到女儿对他的支持,话语间可以感受到那种亲情与爱。他还不只一次给我谈到他的过去与成长经历,说他是在甘孜州长大,一直生活在康定,开过车,搞过建筑,完全靠自学,没有上过大学,由于热爱康巴,喜欢动脑动笔,所以逐渐走上了民族研究之路。在康定师专建校时他被抽调到学校,多年来养成每天不看看书、动动笔就觉得不舒服的生活习惯。杨嘉铭教授爱说,“人嘛,总要干点事。”“能为国家为家乡干点事,心里高兴。”此语朴实无华,并非豪言壮语,但反映出他对国家对家乡的眷念与热爱,也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


图为杨嘉铭教授参加2017年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中心年会

  由于熟悉了,在之后几年时间里,我和杨嘉铭教授及其他同志一起申请并完成了四川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合作出版了《琉璃刻卷——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王传>岭国人物石刻谱系》《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我国藏区寺庙神舞戏面具研究》及《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保护利用研究》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版,我们合作非常愉快,但调查、撰稿及与出版社联系等,杨老师的付出最大。杨嘉铭教授逝世后,我每当翻开这几部著作,当年在一起商议书名、章节安排、序言、插图及书稿修订计划的情景就浮现眼前,总觉得杨老师的康定话还环绕在耳边。杨嘉铭教授调到西南民族大学工作二十年,其开展的研究总与康巴有关。艾青在其诗中说,“为什么我眼里总含着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杨嘉铭教授一生的研究总在康巴大地上选题,这是由于他心系康巴,热爱这片土地及这片土地上的藏族文化。生于斯,长于斯,康巴的酥油糌粑养育了他,也就成为他一生魂牵梦绕之地。

  调入西南民族大学并担任博物馆馆长后不久,杨嘉铭教授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也可说是经受了一次考验。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31届大会上通过一项决定,将中国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千年纪念活动列入2002-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国家民委及四川省都非常重视《格萨(斯)尔》千年纪念活动的开展,召开了相关会议,作出了活动部署。记得2002年上半年的一天,杨嘉铭教授来找我,说省民委、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了个会,有个初步意见,准备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在学校博物馆举办“四川省《格萨尔》研究成果展”,并介绍说这个展览是四川千年纪念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于规模较大,参加的领导及专家学者也多,先征求一下学校的意见。我说,这是好事,西南民族大学1951年建校以来就有专家学者研究《格萨尔》,出了不少成果也出了人才,民研院的陈宗祥老教授就是国内著名的《格萨尔》研究专家,这个展览在我校举办选对了地方,我肯定向主要领导汇报争取,但学校博物馆人太少,办个展览涉及头绪太多,您忙得过来吗?当时杨嘉铭教授话不多,只说了句:没得问题,我辛苦一下就是了。接下来,我向学校主要领导汇报,争取经费并协调大会场地,但对外联系省民委、省文化厅、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及省博物馆、甘孜州有关部门、成都地区相关院校就都是杨嘉铭教授出面,在博物馆内部动员及展览布置也由他总负责。记得在博物馆内部动员会上,我代表学校也出席了,杨老师说的话不多,简明扼要说了说展览任务,接着就作具体安排布置。由于展览场地定在当时办公楼五楼经堂里,大会小会安排在四楼与二楼会议厅,他每天跑上跑下,带头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又出外联系相关部门、单位。原计划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多幅格萨尔唐卡参展,他多次去联系,跑了无数趟,但因这些格萨尔唐卡是国家一级文物不能送到学校参展。杨老师又建议,原件来不了,可否拍照参展。经省里有关部门协调,省博物馆同意拍照,他又赶去落实,拍照之后又制作大幅照片。经过多天的努力,“四川省《格萨尔》研究成果展”2002年如期在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开幕,展览现场很热烈,效果很好。参加这次活动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对展览很满意,表示感谢学校,感谢博物馆,对展览相关的组织工作亦给予了充分肯定。这项重要任务杨嘉铭教授完成出色,经受住了考验,也让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真正认识了他。当时就有同志讲,这位才调来不久的教授肯办事、能办事、会办事,应多调一些这样的专家来。学校主要领导对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也表示非常满意,在有关会上对馆长杨嘉铭教授给予了表扬,说学校发展中这类活动要多搞,要求认真总结。我向杨嘉铭教授转达了学校意见,他只是憨厚地笑一笑,也没谈自己如何辛苦。此次展览及几年的共事中,我感到杨嘉铭教授真是个敢于担当、言语不多、踏实做事的人。我想,这应就是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之风吧。

  此次展览对杨嘉铭教授之后的文化研究也有重要影响。展览成功举办后,有次在学校召开的会上他对我说,《格萨尔》史诗是一个宏大的文化体系,除了史诗的流传要继续搜集、整理及研究外,相关的面具、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应搜集、整理及研究。听到此言我感到,作为学者,在忙工作之中他也在进行学术思考,提出这一看法反映出他学术上的敏锐。他赴丹巴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莫斯卡岭国人物石刻之后,思考之后又在原基础上明确加上了石刻。在后来的一次学术会上,他便正式提出了这一学术见解。我想,此次展览的经历对他后来重点关注《格萨尔》艺术研究应有所推动。2017年,杨嘉铭教授以《格萨尔》艺术研究方面的积累和学养,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这一重大招标项目的获得,说明他的学术影响,也表明他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已是国内这一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记得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选题公布后,西南民族大学社科处就投标书及团队组建召开了专门会议,我因报出的重大招标项目选题中了也参加了会议。会上见杨嘉铭教授面色不太好,呈疲惫状,就劝他多注意身体,多休息,建议他多找几个青年才俊一起搞,并组建好团队。2018年3月在西南民族大学民研院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集中开题会上,我们又见了面,他身体仍不好,显然是抱病参会。记得2019年初在校园里见到他,人显清瘦,我问他项目进展如何,身体怎样。他说,还行,每天要看看资料动动笔,有时精神不好就只看看书。我说赠您几句话:“读书写作且为乐,退而不休再出征;孜孜格学终不悔,华发两鬓勤笔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拿到不容易,但压力非常大,我因也承担一重大招标项目就深有体会,杨老师又是一个认真的人,压力可想而知。在钦佩的同时,我当时又一次劝他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谁知,此次见面之后,就再不能相见了。

  随思绪就写到这里。有的人可能要问我,在你眼中杨嘉铭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说,是实干的人,实在的人;是勇于探索,永不停步的人;是心系康巴,功在桑梓的人!

  杨嘉铭教授安息!(中国西藏网 文、图/赵心愚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博导,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一位朴实忠厚且有乡土气的藏学家

    2月下旬忽然得到杨嘉铭教授去世的消息,让人惊诧的是,听说去世的时间竟是1月19日。询问其家人才知道,杨嘉铭教授生病后一直不想麻烦人。[详细]
  • 忆恩师杨嘉铭

    前不久从朋友处得知杨嘉铭老师不幸去世的消息,这令我十分震惊。光阴似箭,往事难忘,恩师杨嘉铭的形象总是在脑海中萦回。[详细]
  • 藏家小院里的欢乐新年

    2月29日,是藏历铁鼠年初六。今年的藏历新年,曲水县的群众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