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文化扶贫大显身手

发布时间:2020-04-17 09:35:00来源: 西藏日报

  来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桑多镇扎西贡村的仁青扎西,是类乌齐县雅仓嘎赤派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藏式服饰裁缝师。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仁青扎西一家5口人,长期生活拮据。2019年初,仁青扎西响应类乌齐县文化局的号召,参加了专业技能培训,成功掌握了缝纫技术,顺利留在了雅仓嘎赤派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一年过去了,仁青扎西拿到了近4万元的工资。

  像仁青扎西这样,依托雅仓嘎赤派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脱贫的还有10人。公司的雅仓嘎赤金银铜打造工艺是类乌齐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县文化局的组织引导下,公司走上了“非遗+扶贫”的惠民路。

  公司创始人其美次丁是嘎玛呷瓦金银铁打造工艺第五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在类乌齐县共培训民族手工艺学徒100余人次,其中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徒顺利就业,有了稳定收入。”

  类乌齐县雅仓嘎赤派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文化产业扶贫,只是昌都市众多文化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昌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德嘎旺姆介绍说,昌都市作为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长期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把“大文化”作为脱贫攻坚突破口,启动了多彩昌都特色文化强市战略,挖掘、开发、利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产业扶贫行动框架,强化文化与扶贫联姻,促进“大文化”与“大扶贫”战略深度融合。

  在昌都市2016——2020年文化产业扶贫方案中,记者看到列入其中的文化产业扶贫项目达86个,总投资超过3.4亿元。预计项目运营后,受益人数将超过5000人,其中2000余人能够通过文化产业实现就业脱贫。

  贡觉县堤无玛艺术传承专业合作社,既是昌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对象,也是精准扶贫的参与者。合作社负责人西绕尼玛掰着手指说,合作社能有现在的规模,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合作社刚成立时,就争取到2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为了解决资金困难,政府作为担保方帮助合作社向银行贷款100万元,并为合作社提供了厂房。

  作为贡觉县“产业扶贫项目”和“民族手工业孵化基地”,合作社把传承民族手工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办企宗旨。

  旺青是贡觉县相皮乡桑珠荣村的建档立卡户,在西绕尼玛这里学习唐卡绘画已经4年了。他说:“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学徒,但每个月能领到2000元生活补助。按照目前的学习进度,再有1年多我就能出师了,到时候收入还会翻倍。”

  除旺青外,合作社还有7名学徒。合作社均免费传授唐卡绘画技艺,每月还为学徒发放生活补助1000—2500元。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包括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近20位农牧民稳定就业,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

  地处藏东西部的边坝县,也念起了文化产业“脱贫经”。

  藏香制作在边坝县显俄村已有150年历史。为发挥好这一优势,2017年,显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索郎尼玛在多方征集意见后,决定成立加工厂,专门生产藏香。“县里扶持了5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村里又自筹60万元,藏香加工厂就这样建起来了。”

  在索郎尼玛的带动下,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工厂的生意越来越好,村里的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都能领到分红。

  今年40岁的四它多吉,就在藏香加工厂工作。他不仅学会了藏香制作技术,2019年还被派到拉萨深造。“2017年,我家领到分红6000元,2018年领了8000多元,2019年的分红还没有发下来,但肯定比往年多。”四它多吉高兴地告诉记者,“包括我在内,厂里吸纳了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我们每月能领到1500元工资。如今,我家不仅供两个孩子上学没有压力,还买了辆汽车。”

  如今的昌都, 正顺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潮,按照“文化+”发展思维,在政府引导扶持文化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做大文化产业产值,通过援藏平台等渠道,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