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70年)滇藏公路见闻:藏族木碗装盛“新意”迎来客
刻刀接触木料发出“嗞嗞”声,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一块木头在鲁茸卓玛手上,经过雕刻、上漆、晾干等数十道工序,成为一只被藏族民众视为珍宝的木碗。
7月22日,鲁茸卓玛在糌粑盒盖上绘制花纹。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近日,中新社记者沿着滇藏公路抵达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岗曲河,河上的一座悬索桥已经存在100多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时从桥上经过,人们为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红军桥。
岗曲河边,曾经是鲁茸卓玛和旺堆的家。2013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发生地震。他们所在的村庄上桥头村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在政府的扶持下,整村搬迁到了更宽阔的山谷中,家家住上了新民居,上桥头村改名为“幸福村”。
而岗曲河边的旧居,成了鲁茸卓玛木碗制作工坊。每天卓玛都会来到这座小屋。17岁时,鲁茸卓玛进入藏康达家族学习木碗制作,后来与藏康达家族的旺堆相恋成婚。他们共同守望着红军桥,做木碗的手艺已经延续了近40年。
7月22日,鲁茸卓玛制作好的糌粑盒。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木碗是藏族民众从生到死、随身随行的餐具,无论是旅行、转山、过林卡,还是婚嫁,木碗都不离身。因此有“一碗一辈子”的说法。
鲁茸卓玛说,制作木碗最重要的步骤是上漆,“上植物漆,熬起来是白白的,加工比较复杂。木碗也好,糌粑盒也好,上两道、三道,有些四道漆,漆上好后百年不变色。”
滇藏公路修通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总有一些游客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过红军桥,来体验木碗制作这份古老的手艺,鲁茸卓玛亦乐于展示和传授。
鲁茸卓玛告诉记者,如今,随着中国涉藏州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出门揣木碗的习惯正逐渐远离藏族民众的生活。而做工精致的木碗则被作为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到世界各地,装盛饼干、糖果……
游客在此体验了古老技艺,选购了中意的木碗之后,也会将一首传唱已久的民歌学会带走:“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
7月22日,鲁茸卓玛在糌粑盒盖上绘制花纹。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迪庆从事基层社区妇女工作多年的此里卓玛,常常来到上桥头村,聆听鲁茸卓玛的故事。“过去很多藏族妇女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出去学习,但她们通过这样的手工艺品,有一个自己热爱的事情。”此里卓玛说,学一门技术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通过技艺获得尊严、快乐和幸福。
自从在花骨朵儿一样的年纪,邂逅这只木碗开始,鲁茸卓玛的命运就被改变了。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追求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也使古老的木碗装盛“新意”,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021年巴青县霍尔巴青黑帐篷文化旅游艺术节开幕
探索象雄文明故地,感受山水霍尔巴青。开幕式现场,巴青县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洛桑达吉宣读了那曲市委办公室贺信。那曲市委常委、巴青县委书记张军为开幕式致辞并宣布2021年霍尔巴青黑帐篷文化旅游艺术节开幕。[详细] -
西藏那曲班戈县第七届纳木措文化旅游民俗风情赛马艺术节开幕
7月25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班戈县第七届纳木措文化旅游民俗风情赛马艺术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