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拉藏纸人家:三代人的传承梦
图为游客在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挑选雪拉藏纸。 记者 裴聪 通讯员 强旦 格桑次仁 摄
编者按:
10年前,西藏日报社派出多个采访组,采访了西藏自治区全区7市地74个县(区)的100户人家,以100篇稿件和300多幅图片,隆重推出《幸福高原·合家欢——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并集结出版了39万字的《高原人家》一书,真实记录了一户户高原人家的幸福生活。
10年后,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从这100户高原人家中,精心挑选了7户进行回访,了解他们10年来的发展变迁,走进他们现在的崭新生活……
背景资料:
次仁多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家世代制作藏纸,爷爷次久、父亲巴珠、叔叔果果都是制作藏纸的手工艺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新型纸张的冲击,曾经辉煌上千年的雪拉藏纸业衰落了,甚至整个雪拉村一度没有人制作藏纸。可次仁多杰却带着大儿子格桑旦增和小儿子普琼,认真地在家做起了藏纸。
2011年,次仁多杰将自家的、县里唯一的一家藏纸家庭式作坊,搬到了尼木县扶贫开发手工艺园,解决了在家里制作藏纸地方狭小、水源短缺等困难,但藏纸制作仍然面临原材料匮乏、制作工艺复杂、销路不畅等问题。“只要有政府扶持,再开发出新型、受欢迎的藏纸旅游产品,雪拉藏纸一定能发扬光大!”次仁多杰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尼木县雪拉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雪拉藏纸传承人——今年72岁的次仁多杰老人至今仍“奋战”在一线、乐此不疲,尤其令他欣慰的是,两个儿子的造纸技艺也日渐精湛。目前,大儿子格桑旦增被评为拉萨市级非遗传承人,小儿子普琼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孙女普珍、丹吉也加入了学习的行列。次仁多杰还准备让两个孙子旦增罗布和罗布顿珠子承父业,继续传承藏纸制作技艺。
10年前,原材料匮乏、销路难曾是次仁多杰的“心头病”。如今,作为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尼木县包括雪拉藏纸在内的非遗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2016年,在尼木县政府的帮助下,次仁多杰家成立了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在县城经营了一家集制作、展销和传授为一体的藏纸店。
雪拉藏纸的主要原料是狼毒草,采挖后需要5年以上才可以重新生长,这也是雪拉藏纸产量较低、产品稀缺的原因所在。近年来,次仁多杰一家开始尝试人工种植狼毒草,同时尼木县政府也大力推广狼毒草的人工种植,种植面积20余亩,有望解决困扰雪拉藏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雪拉藏纸从单一的产品发展到了近10个品种,不仅可以满足古籍修复、书法、绘画的需求,还有笔记本、灯笼等文创产品供应旅游市场。”大儿子格桑旦增信心满满地说。2021年,合作社经营收入90多万元,带动了十几个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接收20余名学生参与传习实践活动。
“如今能够传承好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除了依靠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努力外,更在于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格桑旦增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梅里雪山脚下 昔日藏族流浪艺术弦子奏出幸福新生活
弦子,是藏族的传统乐器。过去,它是滇川藏高原流浪者的独门技艺,鲜有人会演奏。而如今,欢快的弦子在梅里雪山脚下风靡,代表着自由与美好。 [详细] -
热西·才让旦:藏族音乐正以多元化方式走向国际
“藏族音乐像是母亲的手,拥有自然本真的力量,超越时间、距离抚慰人心。”梅里雪山北坡草原上,藏族音乐人热西·才让旦伴着音乐敲响神鼓,他曾在大洋彼岸敲响同样的节奏,在全场屏息聆听后收获掌声雷动。 [详细] -
民俗专家吉如·巴桑罗布:西藏民俗文化保护力度得到加强
总投资6.6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的西藏博物馆新馆正为开馆而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作为基本陈列之一的民俗展厅已基本布展就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