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刀:从日常向工艺品的蜕变
西藏博物馆内收藏的藏刀。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佩戴传统藏刀的拉萨市当雄县农牧民。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用三种铁矿融合锻造而成的藏刀彩纹络。 记者 晓勇 摄
藏医专用医疗放血刀等器械。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水柳条编制艺人运用传统刀具。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易贡藏刀木柄制作者贡觉尼玛在打磨刀柄。 记者 晓勇 摄
电影《阿爸的刀》剧照。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民族手工业是西藏三大传统产业之一,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性格。西藏拥有众多古老的民族手工艺品,它们风格迥异、独具特色,令无数游客着迷,在西藏众多优秀民族手工业产品中,藏刀独树一帜。
藏刀属于西藏金属锻造技艺的一种,不仅闻名四邻,也是这项古老技艺中最为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审美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人民用刀的历史久远,在古时候,用以防猛兽袭击、猎食动物、对付恶劣环境等。
有专家认为,藏族使用铁器的历史非常久远。关于这一点,位于拉萨市北郊的曲贡遗址,也许能够给予一些证实。在该遗址发现的青铜镜,其柄为铁质,证实了冶炼技术距今已有3800年的历史。
据说,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冶炼技术已十分发达,制刀工匠高手如云,由他们打制出来的刀被称为“九眼刀”。从西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看,不但刀具制作技术发达,其使用价值也很广泛。
可以说,藏族人民曾与刀剑为伴,形影不离。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藏刀已经褪去曾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其作为收藏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受众人追捧。
藏族腰刀刀面净光,刀刃锋利无比,刀把(柄)用牛角、硬木(如枣木)制成,并缠以铜丝、银丝;顶端箍铜皮,并镶以黄铜或錾刻图案。藏刀的刀鞘也十分讲究,上刻龙凤、虎狮、花卉鸟禽等图案,有的还缀以宝石和玛瑙,凸显华贵富丽。
历史上,佩戴一副好的藏刀既是个人审美的表达,也是家族地位与实力的象征。由于藏刀的材质和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藏刀有许多具体的称谓,如宝剑、腰刀、扑刀、长刀、刺刀、矛尖等。
近年来,西藏充分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不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让藏文化绽放出迷人光彩。
在文化产业的助推下,拥有上千年打制传承历史的藏刀,在西藏各地铁匠因地制宜改进中,延续传统,不断创新。
据自治区群艺馆(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藏刀的加工工艺大概可以分为冶炼、成型、调质、打磨雕刻、加固焊接、细磨等具体流程步骤,结合不同地方自身工艺特点,越到后期,工序会越复杂,越讲究。比如,有些藏刀还会在打磨过程中涂酥油、羚羊血等以凸显自家绝技。总之,每件作品的制作最终还是应了那句“慢工出细活”。
“刀柄如黎明、刀尖如暗夜、刀锋如火焰、刀口如云雾、大雕如海、小雕如细水、大点斑斓艳丽、小点碎花细雨”。如此华丽的形容,来描述一把好刀,并不夸张。毕竟,一把由金属熔合后精心制作的上乘好刀,理当如此。
从传统藏刀的工艺流传来看,西藏藏刀主要生产地几乎覆盖了全区各地,制作工艺既有地域的差异性,又有很多共通性。从用途来分,也各有不同。通常,农耕地区的刀具主要用于剪裁氆氇、割草等。牧区主要用于宰割牛羊肉等,平时佩戴腰刀的人也相对较多。藏东及工布地区佩戴弯曲的马刀,以便在森林中劳作时,用来防御猛兽的袭击。
位于藏西的拉孜,不仅素有“堆谐之乡”“油菜之乡”和“藏靴之乡” 的美誉,还是名副其实的“藏刀故里”。拉孜藏刀在藏刀品类中名气最响,其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西藏第一批“西藏老字号”名单公布,全区12家市场主体被认定。其中,拉孜县柳乡孜龙董夏藏刀加工店入选其中。
家住日喀则市拉孜镇拉孜村的村民普达瓦,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孜藏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家族第六代藏刀制作技艺传承人。
闻名高原的拉孜藏刀也被称为拉孜雪刀,其传承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源自地域,又以家族传承沿袭,至今,普达瓦制作的藏刀延续古法技艺,从刀鞘的制坯、刻花、上色,到刀刃的锻造、打磨、抛光等,全部工序均为纯手工。
如今,普达瓦的儿子多吉占堆也子承父业,成为了日喀则市级拉孜藏刀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几年前,父子俩成立合作社,先后招收包括当地困难户在内的十余名学徒,传承藏刀制作技艺,共同“锻造”幸福生活。
据了解,拉孜藏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悠久的历史和坚韧实用、造型大方、外观精美享誉全区。不仅为当地群众所喜爱,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是西藏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重要内容。
就拉孜藏刀而言,有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可达一米,短刀长约40厘米左右,小刀仅长十几厘米。拉孜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净光,刀刃锋利。刀柄常以牛角或木料制成,缠以银丝或铜丝,高档的刀把顶端包镶铜皮,有的还配以银饰。刀鞘做工同样十分考究,往往包银或包铜,并錾刻花卉、动物图案,甚至还会镶嵌珠宝或镀金,显得华丽异常。
拉萨市林周县普多藏刀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其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使用价值极高,深受藏刀爱好者的欢迎。林周县汤古乡迥多村的藏刀,迄今一直沿用最古老的传统手工制刀技艺,多年来,制作工艺流程基本未变;林周彭多的刀与大多数藏刀不同,制作工序相对简单,刀柄和刀锋刀鞘没有装饰,纹理也没有任何雕琢,无纹饰,但仍然掩盖不住其美观古朴且耐用的内核。因此,彭多藏刀有一批坚定且忠实的“粉丝”。
除了日喀则拉孜和拉萨林周的藏刀,西藏还有一个著名藏刀出产地在林芝市波密县易贡地方。据了解,易贡藏刀距今已有 400 年的历史。
在波密县易贡乡,有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易贡乡拉嘎藏刀打制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有效整合了拉嘎全村易贡藏刀打制各类资源,并且将全村富余的劳动力安排就业,将设计、生产、销售打造成一条龙的服务平台,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据说,拉嘎自然村因拉嘎家族得名。据易贡藏刀传承人白多介绍,当初这个村落只有拉嘎一家祖祖辈辈生活于此,以打制易贡藏刀而远近闻名。慢慢地,散居的自然村落形成,以打制藏刀闻名。
易贡藏刀在藏语中俗称“易贡波治加玛”即易贡“彩虹刀”。得此名,缘于刀面上特殊的彩虹纹样。之所以被赋予英雄之刀和奢侈品的声名,源于其原料的特殊性。易贡藏刀的原料采挖自当地三座富含铁矿石的山峰,分别为易贡纽日铁、帕根森布铁、工布扎松铁。制刀者将取自这三座铁山的铁矿砸碎成粉后,依次熔合冶炼。
每一把“易贡波治加玛”,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打磨过程。制刀匠人先炼铁再制刀,上千次的锻打,覆土烧刀以便让刀变得刚柔相济,日积月累打磨,其间的辛苦自不言喻。在密不透风的火炉中烧上7天7夜,历经持久高温,才能炼就良铁。再经历煮铁和敲打,刀面上显现出清晰可见的彩虹纹络。然后,火中烤、水里冷却、磨刀……最终,一把集刀长、刀细、轻便、锋利无比,且从不生锈以及刀面上标志性的彩虹波纹刀,使易贡波治加玛的制作技艺名扬整个西藏。
过去,易贡藏刀在旧社会专供波密地区的上层人士使用,是身份的象征,如今,西藏农牧民群众和区内外的游客都可以以拥有一把易贡藏刀而感到自豪。易贡藏刀于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一把普通的易贡藏刀市场价为2000元至4000元,好的刀具能卖到上万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卡垫、邦典、藏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的产业就是这么出彩
“天河两岸看西藏”采访组一行继续沿着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一路上,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一左一右,在高山的夹持下奔流向前。[详细] -
工布藏刀技艺在传承中创新
工布藏刀出产于西藏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错高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藏刀,工布藏刀有着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