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西藏工匠”刘争平:进藏十八载,情系青藏线

赵耀 发布时间:2018-04-26 08:4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西藏网讯 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一条钢铁巨龙翻过山岭,跨过大河,从青海省西宁市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绵延1956公里。这条世界铁路建设历史上的奇迹,被称为“天路”,不仅仅是因为它修建在高原之上,海拔高,还源于那“难于上青天”的修建难度。

“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我所有的荣誉都是青藏铁路给的”。作为西藏自治区总工会评选的首届“西藏工匠”,当年参与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刘争平讲述了他和青藏铁路的故事。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技术条件的不成熟等原因,两次青藏铁路的施工建设均告失败。但并非没有成果,1979年9月青藏铁路西格段铺通,1984年5月1日正式运营,为日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建设准备了条件。虽然铁路没有修通,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数据收集却从未停止过。在40余年的沉淀积累之后,2000年第三次青藏铁路勘察设计启动,并于2001年从拉萨和格尔木双向开始施工建设。

图为2002年8月27日,刘争平在青藏线测温。

时年29岁的刘争平担任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地质专业负责人,以及使命最为艰巨的冻土科研队队长,全过程参与了青藏线的初测、定测、补充定测、配合施工以及总结编撰工作。从进藏的那一天,刘争平就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来,就是18年。

青藏铁路修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长达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带。青藏铁路多年冻土与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高纬度地区的多年冻土相比,其热稳定性更差,对气候变化相应敏感性强;高含冰量冻土分布段落长;冻土分布垂直地带性明显;太阳辐射强烈;沿线气候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地震烈度高,活动断裂发育,地表荒漠化严重,降雪滞留时间短,积雪时段的雪盖厚度小。种种因素导致青藏铁路面临的修建情况更为复杂多变,施工难度更大。

图为2004年10月13日,刘争平(右一)在现场测温。

为解决冻土融沉、冻胀导致的路基沉降和不规则起伏,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的问题,刘争平等人通过一年的勘探研究和总结前辈经验,采取被动保温措施和主动降温措施对多年冻土进行保护,防止冻土融化。在主动降温措施中采取片石气冷、碎石护坡、热棒、通风管等工程来降低地温。其中最为常用的为片石气冷工程,就是在路堤本体内倾填一定高度的片石,使片石堆积体作为热传导和热对流的介质,主动调控地温场,利用青藏高原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把冷传递下去,达到冷却地基的效果。

图为2004年12月20日,刘争平(中)和同事在唐古拉山。

2001年6月29日,在有了前期勘察设计理论体系指导的基础下,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开工。历时5年,这条备受世界瞩目的铁路终于全线开通运营。2006年7月1日,刘争平作为首批“乘客”,坐着火车去了拉萨。汽车需要7天的路程,如今只用了14个小时。用刘争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那感觉真爽”。看着窗外熟悉的场景,看着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点,刘争平难掩激动万分的心情。

图为2013年5月23日,刘争平(右二)在拉日铁路现场勘察。

青藏铁路建成以后,刘争平选择继续奋战在铁路一线。2010年,他又投入到了拉(萨)日(喀则)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当中。拉日铁路是我国目前穿越地热区间最长、区间地热温度最高的铁路,铁路经过地热段长约47公里,探明最高热泉温度达88℃。刘争平通过对地热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基于地温测试和对地温数据的处理,主持绘制了雅鲁藏布江峡谷区1:10000地温点分布图,标明各个地温异常点的地温、海拔,明确地热空间分布和温度范围,为拉日铁路的选线、工点布置提供了最直观的依据。

图为2017年11月12日,刘争平在拉日铁路沿线调查线路。

刘争平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准一件事,干专、干精、干深”。这也是他从事地质工作25年以来的一个真实写照。高考志愿填报的机缘巧合之下,刘争平选择了冻土研究,从此便开启了对冻土的研究工作,这么多年未曾中断。即使在2003至2004年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他也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善于总结,勤于分析,于2017年8月主编完成了《高原铁路勘察设计规范》《高原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技术规程》《高原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编撰工作,使得冻土工程技术得以形成国家标准进行推广,实现了技术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

和刘争平共事了17年的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指挥部综合部部长胡涛谈到他时,心里满是感动。胡涛的父亲因病去世,正在西宁开会的刘争平得知此事,立马赶往火车站,一路站到了兰州,帮完忙之后,又立刻坐火车到西宁,赶着去开会了。在胡涛的眼中,刘争平是个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乐于助人的同事。常年的高原工作,刘争平落下了一身的“高原病”。但他还是坚持每年有10个月以上驻守在青藏铁路线。回家的时候很少,陪伴父母的时间一年就10来天。有时候,胡涛也会去陕西看看刘争平的父母,替他陪老人家说说话。

当初和刘争平一起从事冻土研究的同事到现在只剩两三个人了。刘争平总说冻土研究的圈子还是太小了。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一批西藏本地的人来从事这一研究科目,把冻土研究的种子留在本地,让青藏铁路的研究工作更好的传承下去。(中国西藏网 文/赵耀 图/刘争平供图)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