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投资1亿多元 阿坝州壤塘县为非遗传承人建传习创业园

徐中成 发布时间:2018-06-06 16:57:00来源: 四川日报

6月4日至5日,阿坝州在壤塘县举行文化扶贫现场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投资1亿多元的壤塘县非遗传习创业园第一期工程的70栋民居将于今年7月基本建成。

建成后,来自该县唐卡、雕刻等10个传习所的140名优秀非遗传承人将入驻这里,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将采取“公司+传习所+非遗传承人”模式,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当地居民增收脱贫。

26个传习所 助民间艺术重焕光彩

壤塘,在藏语中意为财神坝子——财神居住的地方。然而,这个国家重点扶贫县,一直与偏僻、贫穷、落后等标签相伴。

多次调研后,壤塘县找准了“财富”所在:这里文化资源富集,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最终,该县确定了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发展目标。

对此,壤塘县委出台《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并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25)》,采取“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方式,鼓励扶持传承人积极创办传习所。目前该县已建立传习所26个,涵盖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等非遗文化领域。

得益于此,该县聚集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许多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回到农牧民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壤塘县26个传习所中有15个盈利,共实现近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以宗科乡石刻传习所为例,该传习所有20人,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宗科全乡70余户从事石刻艺术品制作。

瞄准集聚效应 用创业园区聚力发展

传习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壤塘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分布分散、发展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传习所呈现出的经济带动能力很有限。因此,该县决定投资建设非遗传习创业园,以在当地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和人才,助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创业园还将搭建传承非遗技能、发展非遗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的家园型发展平台,成为壤塘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为进一步将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壤塘县还启动了以中壤塘镇为核心,以南莫且湿地和则曲河风景名胜区为双翼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把中壤塘打造成4A景区,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扶贫”融合发展。

同时,该县每两年还定期举办民间手工艺技能大赛、壤巴拉节,开展壤巴拉锅庄、赛马会等文化活动,以此提升壤塘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对口援建资源优势,壤塘县还积极谋划“浙壤文化交流”“绵壤文化活动周”等活动,不断扩大非遗文化发展半径,横向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在阿坝州副州长、壤塘县委书记严华看来,目前,壤塘还十分需要开发旅游文化方面的“智囊团”。对此,壤塘启动“壤巴拉文化研究院”筹建工作,拟聘请各类专家学者作为壤塘文化发展顾问,搭建专家学者与壤塘的直通车,破解县域发展瓶颈。

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中央党校教授靳薇认为,壤塘还要进一步运用社会资源,邀请高层次文化人士参观考察,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让壤塘文化发展更有深度和广度。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