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甘肃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 冀提高创新活动增后劲

丁思 发布时间:2018-06-07 08:52: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8年5月26日,在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上演的兰州太平鼓吸引民众,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料图) 杨艳敏 摄

记者6日从甘肃省文化厅获悉,甘肃高校自2015年参与中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主要致力于甘肃特色的临夏砖雕、甘南唐卡、甘肃洮砚的人才培训,3年共培训学员400余人次。同时,甘肃省级研培计划也将逐步展开,帮助传承人提高传承发展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甘肃非遗保护工作起步很早,是中国第一批非遗保护试点的10个省份之一,也是最早投入经费保护的省份。近年来,甘肃大力开展传承人培训,提高传承创新活力。

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周奉真5日在兰州举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甘肃还将于近期举办研培院校学员成果展,该展览共征集了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开展非遗研培以来学员作品300余件(套),是甘肃研培工作的一个集中展示。同时,甘肃还将在甘肃甘南、陇东、河西遴选高等院校开展省级研培。

2018年5月26日,兰州永登县上演的苦水3.3米高的高高跷非遗绝活吸引民众。2006年,苦水高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料图) 杨艳敏 摄

此外,甘肃还推进非遗立法,建立了完整的非遗名录体系。周奉真介绍,甘肃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截至目前,甘肃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涵盖非遗名录的九个门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42项。有国家级传承人68名,省级传承人450名,市级传承人2256名,县级传承4911名,形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甘肃还认真抓好抢救性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周奉真介绍,甘肃组织实施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已完成10名70岁以上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省已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专著199部,字数达到4450万字,拍摄视频专辑795部,时长为6.12万分钟,建成非遗博览馆87个,年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建成各类非遗传习所487个,建立各类项目保护基地69个,开展收集、整理、挖掘和保护工作,专兼职保护人员达到380人,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弘扬。

与此同时,甘肃还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播活动丰富多彩。甘肃组织举办了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花儿保护论坛、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通过生产性保护,甘肃庆阳、临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产业链,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周奉真介绍,如今,甘肃非遗保护工作经费不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物、资料遗失,部分非生产性非遗项目,特别是特殊人群或家庭传承的项目传承乏人;保护工作机制不完善,部分市、县还没有独立的保护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还未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保护工作队伍;整体性保护起步较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较沿海发达省市滞后。

周奉真说,下一步,甘肃将继续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评审工作,支持建设一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态基本良好、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此外,甘肃还将组织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争取2019年底全面完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并启动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使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迈上规范化、数字化的保护轨道。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