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记]三峡文化:从历史走来 向未来而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早醒来,客轮已经停靠在巫山码头。巫山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巫郡,历史上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辉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名诗名赋,说的就是这里。
来到长江岸边的巫山博物馆时,这里正在进行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皮影戏表演。
表演完一段《杨宗保大战穆桂英》,同心班班主何仕红喝了一小口水,卷卷衣袖,举手投足透露着儒雅。35岁的他已经入行学艺20多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功的苦倒还能抗,经济的压力却让他曾经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尤其是刚结婚那会,入不敷出,日子难挨。他说:“那时候刚结婚有了小孩,农村演出比较多,但根本养不活一家人。”
巫山三峡皮影,是一种传统地方戏剧,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三峡皮影的表演融入了巫山及三峡地区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戏剧形式、表演技巧都独具特色。三峡皮影的传承以师承班主为主要途径,技艺传承通常有家传、师传等。
何仕红深爱着皮影,更深爱皮影背后的文化,咬咬牙撑了过来。他说:“一踏入皮影戏,用心钻研,你就会晓得皮影戏背后文化有多深。它是一种文化,入门以后越钻越深,越来越着迷。”
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扶持力度加大,三峡皮影作为三峡文化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更多的出场机会。同心班12个人,现在每个礼拜都要为乡亲和游客们进行表演。
何仕红现在是巫山三峡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要想保持皮影戏的长盛不衰,不断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是必然选择。“用短片,5到10分钟。我把皮影创新,首先你要让他看懂,比如拿出来,哪个是孙悟空,哪个是猪八戒,在语言方面通过文字融入故事情节。”
巫山三峡皮影
说到怎么看待三峡皮影和三峡文化的关系,何仕红希望更多的地方文化能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把长江文化弘扬壮大。他说:“我们通过挖掘,把这些不能失传的东西再创新,从长江一带让它走出去。我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义务把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不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和水库蓄水,巫山也进行了大量的抢救性文物发掘工作。巫山博物馆馆长张潜就见证了一个个时不我待的紧急瞬间。他回忆道:“当时三峡工地几乎动用了全国考古的力量,因为我们不仅要和水赛跑,还要和地下的文物贩子赛跑。每到晚上,只要发现哪里有不明的灯火,肯定马上就要扑上去。”
工作经历的原因,张潜对三峡文化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像三峡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喜欢,也希望三峡皮影戏能越唱越响、越来越好。
结束了巫山的采访,客轮向三峡大坝平稳驶去,下一站将抵达湖北宜昌。
-
行到巫山 风景正好(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古人云:行到巫山必有诗。从重庆主城坐船沿长江东下,行至巫山,正是一个雨后的清晨,站在甲板上远眺山间云雾的那一刻,突然更懂了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详细] -
长江日记 | 万千“河长”拱卫一江清水
出世界屋脊,绕峻岭险滩,跨三峡平湖,汇辽阔大海--在中国版图上,万里长江奔腾出一条气势恢宏的绿飘带、金腰带。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是沿江干支流成千上万的各级“河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