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忘不了被藏族阿妈抹在肩头的糌粑粉

周晶 发布时间:2018-09-17 08:2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从2005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人文科考队连续14年走进西藏展开社会实践。高原与梦想,他们选择了远方,风雨兼程,洒下汗水播种希望;危机与挑战,他们选择了坚守,千里传情,定格微笑峰云情长。近日,中国西藏网记者专访了从西藏调研归来的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队员,听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西藏。


图为刘佳靓与村支书沟通调研事宜。

“来来来,大家别光顾着拍照,快跟着我走,咱们马上要到调研地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科考队大三学生刘佳靓招呼起大家。这是她第二次到西藏调研了,作为调研组的负责人,她的耐心与细心得到了队员们的点赞。谈及此次进藏的感受,刘佳靓坦言:“因为这是我第二次去西藏,比起新队员,我的新奇感和好奇心并没有太强烈,但当我真正深入白朗县,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图为科考队员与藏族群众交流。

初入白朗县 看啥都好奇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俗话说,“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为农业大县,县里有万亩青稞、万亩枸杞、万亩蔬菜。刘佳靓说:“一进县城,看到连绵的青稞田,简直可以用‘傻眼’来形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面积的青稞田!与去年调研地不同的是,这里的大部分村民都在家务农,靠着种植青稞、蔬菜,致富奔小康。”

2017年,人文科考队调研地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与今年的白朗县地理位置不同,主要经济作物也截然不同。“西藏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竟然也不相同” ,刘佳靓说:“在白朗县马义村我们看到,藏族群众把牛羊养在院子里。因为白朗县大部分地区是耕地,小部分是放牧用地。一楼是储存粮食的仓库,二楼是居住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后面调研的彭仓村也是如此,但是县里有些村子又不是这种模式。”


图为刘佳靓认真做记录。

因为祝福 藏族阿妈把糌粑粉抹在她们肩头

在白朗县调研的几天,刘佳靓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日喀则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这片土地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刚到白朗村,迎接科考队员的是几位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村书记,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村支书、县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公司、合作社的负责人等交流,科考队员更加了解了白朗村的一些情况。刘佳靓感慨到,和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交流的过程中,听到了许多他们对于当地发展的看法以及自身的工作经历,每个人的视角和观点都不一样,给了她很多感悟和启发。“这一次调研,我看到了从资金支持到项目支持,让白朗县的发展从‘输血式’逐步转变为 ‘造血式’。”


图为刘佳靓支教。

谈及在藏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事,她说:“还属那一天”。原来是科考队员结束了对一户藏族群众家的调研准备致谢离开时,老阿妈一边说着“扎西德勒”,一边捏了一撮糌粑粉抹在队员们的肩头。因为双方语言不通,队员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村支书笑眯眯地告诉大家,那是当地人表示祝福的一种礼节。“这两次调研过程中我感受到,发生巨变的是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不变的是藏族同胞淳朴的民风与真诚善良的心”,刘佳靓说。

知易行难 待羽翼丰满帮助更多人

“在藏期间,每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把白天获取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地还原整理出来,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刘佳靓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刘佳靓笑着说:“这次调研的课题和我的专业相关性不是很大,反倒是在支教过程中去了两次当地的牧场、草场,有一次还是跟着当地的兽医去的,让我近距离地感受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知易行难,期待未来能学习更多的知识,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去帮助更多人。” (中国西藏网 记者/周晶 图片/刘佳靓)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