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翻译十世班禅大师讲话 收集整理安多藏族民歌谚语——记藏族老人马祥云(下)
图为马祥云老人装裱手抄本。
中国西藏网讯 备受关注的《十世班禅在天祝的日子》图集册,在甘肃省民委的关心下,由天祝县档案局牵头编辑成册,马祥云直接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工作,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素材和原始资料。
1984年9月14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藏传佛教领袖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莅临天祝视察工作,在抓喜秀龙滩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大师还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盛大的佛事活动。在视察天祝县民族中学时,大师发表了重要讲话。作为接待组成员的马祥云,有幸拍照录音。
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禅大师圆寂,中华大地失去了一位爱国爱教爱民的藏传佛教领袖。时任天祝县民族中学校长的马祥云听到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顿时产生了整理、翻译大师在民族中学讲话的念头,以弘扬藏民族文化,继承大师意愿,告慰大师在天之灵。
2014年9月14日,恰逢第十世班禅大师在天祝民族中学讲话30周年,退休在家的马祥云特此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大师全篇讲话,以怀念这位藏传佛教领袖的不朽业绩。
第十世班禅大师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尊重汉族和其他民族,让汉族也尊重我们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样才能称得上民族团结。”“现在你们首先应该很好地学习藏文,同时也要把汉文学好,对我们国家来说,汉文是国语,因为科学书籍、历史书籍、政治书籍等等是比较丰富的,少数民族的文字还不能把这些都翻译过来。”“你们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要成为有知识有抱负的新一代,为自己的民族发展做出贡献,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马祥云老人不但热爱藏民族文化,而且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如今,老人正在为藏汉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做着一件有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情。
图为马祥云老人搜集整理翻译的《安多民歌集锦》。
华锐藏族民歌唱词富有文学性,旋律优美动听,是华锐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可诵、可唱亦可伴舞。大多数以口头传唱为主,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极为少数。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祝地区越来越多新一代年轻人不会唱华锐藏族民歌,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面临断代和消亡。为传承和保护华锐藏族民歌文化,马祥云深入民间搜集、整理、翻译并出书,马祥云说:“我就是凭着这些曲儿、谚语教育下一代的,教他们好好做人。”言语和行为中透露的是他的自信和豁达。
每逢过年过节,子女们回家看望他时,他总要孩子们先给他交上一份家庭作业,也就是唱华锐藏族民歌,他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为藏民族,不要忘了本民族语言,不要让民族文化传统在年轻一代断代消亡。
退休生活本可以像别的老人那样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可马祥云老人却选择了忙碌、选择了奉献,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整理翻译华锐藏族谚语和华锐藏族民歌上,作为华锐藏族谚语传承人,马祥云用藏汉文对照手抄三千多首,共翻译整理和手抄《华锐藏族民歌》《华锐藏族谚语》4本。《华锐藏族谚语》已被成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祥云是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搜集整理翻译的《安多民歌集锦》也于2000年7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夕阳无限好,何虑近黄昏;难得老来忙,奋笔正当时;书卷得真谛,留给后来人。” 生命不止,笔就不停。那种执着、那种痴迷、那种忘我、那种乐趣、那种享受,谁能感悟?也许只有马祥云自己知道。藏族有句名言“脚走的路是手修的”,马祥云老人用他无声的笔墨,谱写着藏文化的繁荣灿烂,用他的模范言行书写着美好壮丽的人生篇章。(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郑金花)
-
青海省启动农牧民歌手大赛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示青海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良好精神风貌,青海省启动全省农牧民歌手大赛,为全省农牧民搭建用歌声歌颂美好生活的舞台,丰富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详细] -
现代社会,传统民歌的旋律如何再次响起
从内蒙古草原的长调到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从蒙语到汉语,广袤的西部大地孕育出西部民歌嘹亮的声调。[详细] -
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西藏获金奖
获悉,8月1日晚上,在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闭幕式上,该单位选送的牧歌《恋在羌塘》,凭借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原创性,在参赛的40多个歌唱节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原生态(花儿)金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