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门巴族学生们的“护梦人”:走出大山读书,回到大山教书

李纯 何蓬磊 发布时间:2019-03-05 09:17: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3月2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西藏自治区代表团抵达北京。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年少时,格桑德吉喜欢攀上高树,边唱歌边眺望大山外的世界,“不想待在墨脱”。然而从内地学校毕业后,她却放弃在拉萨的工作机会,回到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成为家乡小学的一名老师。

  走出大山读书,回到大山教书。在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的努力下,帮辛乡门巴族孩子的升学率从30%提升至100%,当地人称她为孩子们的“护梦人”。

  1978年,格桑德吉出生于墨脱县帮辛乡根登村的一户农家,7岁时进入一所民办小学。“茅草屋、漏雨、烂地板、没有午餐”是她对学校的记忆。那时,帮辛乡有7个行政村,上学的孩子只有十几人。学校开设语文、藏文、数学三门课程,可没有老师和教材能够教授二年级以上的内容。“我记得有一个字,‘能力’的‘能’,老师就是不知道怎么读,还问了好多人。”

  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帮辛乡则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1989年,格桑德吉转入林芝市第二小学,接受免费教育。一群学生在老师、家长的护送下从帮辛乡出发,晚上露宿山野,爬过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徒步6天抵达林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各地陆续开办西藏班,加大对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1994年,格桑德吉考入湖南岳阳市一中西藏班。初识外面的世界,她直呼“大开眼界”,说新学校像“神仙住的地方”。

  与此同时,格桑德吉看到了家乡与外界的差距。她认为,教育是缩小这一差距的关键。1998年,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2001年毕业后,她回到了藏在大山里的家乡。“我们那边太需要老师了,考师范学校也是想为家乡的教育尽绵薄之力。”

  那时的帮辛乡小学,新的校舍已经建成,课程设置也更完善,但生活条件依然很差。三十多个学生挤在一间宿舍里,餐食少有蔬菜,“肉更是看不到”。老师们用工资养鸡、养猪,每周五带着学生种菜。很多孩子辍学跑回家,“吃不好、住不好”是直接原因。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地民众的经济负担和教育观念的缺乏。家长更愿把孩子留在家中,既节省开销,也多个人承担家务。很长一段时间,奔走劝学是格桑德吉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

  “我们为什么贫穷,是因为孩子们不识字、不学习。让孩子们去读书,去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格桑德吉说,在“把学生劝回课堂”这件事上,自己从未放弃过。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格桑德吉说,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们也更喜欢学习。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等现代化设施也改善了教学条件。“以前老师都是来一批走一批,现在也相对更稳定。”

  数据则更为直观。中新社记者从墨脱县宣传部门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墨脱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所,教师276人,学生2175名,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毛入学率为104.7%。

  格桑德吉表示,相较以往,墨脱县基础教育的“软硬件”都有很大改善。但她也说,专业教师数量仍然缺乏,“尤其是数理化、音体美方面”。今年参会期间,她希望在高质量培养少数民族教师方面提出建议,鼓励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师范专业、到墨脱任教。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