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风雪征程忆当年】影像|益西卓玛:从藏族孤儿到雪山娘子军

王淑 发布时间:2019-04-16 08:5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执行中央决策,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主要交由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先驱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虽早已远去,但其内涵却依旧激荡人心。那个特殊年代里,那段走进西藏、建设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娓娓道来,虽历久却弥新。


图为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接见西藏青年参观团。翻拍:李元梅

  中国西藏网讯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主席亲切地握了握我的手。”

  上世纪50年代,作为西藏青年参观团的代表,益西卓玛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照片中第一排左边第三位便是益西卓玛,这是她与毛主席的唯一一次同框合影。那年,她才20多岁。

  视频为益西卓玛再次唱起十八军行军途中的歌谣。拍摄:王淑 剪辑:李元梅


图为益西卓玛在成都的家里,端详着阳台上自己种的花草。摄影:李元梅

  60多年过去了,在西藏自治区成都干休所见到益西卓玛时,84岁的她已是满头银发,虽是耄耋之年,依旧精神矍铄、性格爽朗。追溯自己从一名孤儿成长为十八军雪山娘子军的不凡历程,益西老人的记忆已稍显模糊,言语中却始终透着坚毅乐观与淡定从容。

  “庆贺我们自己的新中国,我们大家一起来庆贺,庆贺人民自己的新中国……”这是当年行军途中益西卓玛常常唱给战友们听的歌谣,此刻,当她再次随口哼来,便把我们带入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巴塘全貌,益西卓玛儿时的家便在其中。翻拍:李元梅

  16岁参军,藏族孤儿从此有了依靠

  巴塘县城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最西端,静卧于群山与金沙江之间,属于川、滇、藏结合之处,历来为汉藏往来的重镇。

  那里,是益西卓玛出生的地方。

  1951年元月,益西卓玛还不满16岁,母亲已去世一年多,父亲也不在了,她只能寄住在好心的邻居家里,靠打短工自谋生路。

  孤苦无依的益西卓玛,内心渴望有一份归宿。

  当时,十八军的先遣部队来到巴塘宣传解放军的情况。看到很多青年报名参军,益西卓玛也跟着报了名。她回忆道:“那时候对革命也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想着在部队可以得到锻炼,对于我也算是一条生活出路。”

  后来的部队生活,虽然艰苦,却让益西卓玛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找到了组织。


图为从西南出发的部队在向西藏进军。翻拍:李元梅


图为进藏部队过冰河、翻雪山,奋勇前进。翻拍:李元梅

  进军西藏,蹚过冰河,遇山开路

  刚参军的益西卓玛,还不会说汉语,她便从最简单的“你我他”学起。部队里组织了妇女夜校,益西跟着大家一起学文化,听部队干部讲解革命的道理。

  十多天后,部队准备从巴塘出发到昌都。那时,昌都战役刚结束不久,益西卓玛在行进途中看到,部队会发些钱给被俘虏的藏兵,让他们回家去,对于有职务的藏兵,还会进行挽留教育后再让走。

  益西卓玛与其他近20个战友被分成了两批,一批分到了昌都解放委员会,另一批分到别的地方,她和三位战友被分到了五十二师文工队。


图为筑路战士在悬崖绝壁上修建川藏公路。翻拍:李元梅

  在昌都藏干校期间,大家一边学习一边为进驻拉萨作准备。去拉萨前夕,益西卓玛还加入到了凿山修路的队伍中。

  当时益西年纪尚小,干不了什么重活,怎么样才能为大家出力呢?她便常和当时进藏年龄最小的女兵高世珍去挖灰灰菜等野菜,为筑路的战士们充饥。炊事员往工地上送水送饭时,她们就跟着一起去送。

  公路修筑一段时间之后,五十二师文工队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到了先遣部队,一部分留在后方。益西卓玛和家乡的强巴、赵贵、拉珍被分到了先遣支队。


图为藏族同胞用牛皮船为进藏部队渡运物资。翻拍:李元梅

  风雪征途,部队进藏,不吃地方

  从昌都到拉萨的行军途中,每个战士背负的背包、米袋、枪支等有72斤重,文工队还要背腰鼓等文艺演出道具。遇上雨季,行路极其艰难。

  到了宿营地,益西卓玛和强巴、赵贵、拉珍便开始演出,一敲锣打鼓,老百姓就围过来。她回忆道:“我还记得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是《民族大团结舞》,有藏、维、彝、汉等民族舞蹈。之后,我还会穿藏装表演家乡的巴塘弦子。”表演完成后,政治宣传部门的同志便开始向围拢过来的当地百姓宣传“十七条协议”。

  部队行军到太昭(今工布江达)时,要休整一两天。益西卓玛看到马鞍上的垫子磨破了,便拿出了自己的津贴,从街市的地摊上买了一团线和两根针。分队长见到这些东西,再三追问从哪里来的,益西卓玛抵不住压力,道出了实情。没想到,第三天部队出发前集合时,她被点名批评了一顿,说她违反了群众纪律。

  当时的益西卓玛满腹委屈,很长时间都想不通,在老同志的开导下,她才明白,当时部队进军西藏,纪律非常严格:不准打老鹰、不准钓鱼,不能随便打狗,不能私自外出向老百姓购买东西,要东西就更不可能了。

  “部队进藏,不吃地方。”如今回忆起来,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刻在了益西卓玛的心里。


图为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胜利到达拉萨,各族人民夹道热烈欢迎。翻拍:李元梅

  进军拉萨,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了城

  蹚过拉萨河,对面就是拉萨城。

  过河之前,部队停下来修整仪容。“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了从昌都出发前就发到手上的一套呢子衣服,行军路上,这衣服是不能穿的。衣服很大,换装时,我们把袖子、裤脚都得往里叠。整理好后,还要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标缝好。”益西卓玛仍记得,进城前,部队还接受了一系列时事政治、民族政策的教育。

  1951年9月9日,益西卓玛与战友们坐着牛皮船一批一批到了拉萨。进城时,举行了入城仪式,部队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了城。

  穿越千里冰封雪原,进军西藏的风雪征程中,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每一个脚印就好像是一块烙红的铁砧,在一次次地锤炼人的意志,淬锻人的品格,使之纯粹而坚韧。

  从一名藏族孤儿,成长为一名十八军女战士,益西卓玛的经历,自是艰苦卓绝,而她的描述总是云淡风轻,那份乐观与豁达陪她走过了八十载人生征途,值得被后辈所铭记。(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李元梅 王媛媛 孔夏)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