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风雪征程忆当年】十八军修建窑洞群

孔夏 发布时间:2019-04-25 10:4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十八军窑洞群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斯俄乡,是十八军与兄弟部队抢修甘孜机场时的部队驻地,依山而建,层次分明,现存窑洞1000余个,展示了十八军进军西藏保卫康区、建设康区、维护民族团结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回溯过往,当从1951年十八军战士奔赴康藏高原修建机场说起……

  前线告急 修建机场迫在眉睫

  1951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已胜利结束昌都战役,这时部队发生了粮荒,给养相当困难,迫切需要空投支援。于是,上级决定修建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

  1951年3月,十八军凡是能抽调的兵力全部集中到甘孜,准备开始万人大会战。连有祥,原十八军一五八团二营的教导员,据他介绍,“当时参加修建机场的人员大概有两三万人。”1951年4月,战士们挺进甘孜,与藏族同胞共计3万余人一起修建简易机场。由于当时甘孜地区条件艰苦,修建机场时用铁锹、镐、锤、人力、骡马、石碾等,十八军将士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拼上青春和热血建设甘孜机场。


图为热火朝天的甘孜机场扩建工地。翻拍:孔夏

  按照当时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的指示,甘孜地区气候恶劣,为了防寒,保障人员的健康,又不能惊扰老百姓的部队要求,必须先筑窝棚,后施工。


图为1951年4月,战士们在甘孜机场附近搭建住宿帐篷和简易房。翻拍:孔夏

  搭建窑洞 解决住宿问题

  甘孜地区海拔三千五百多米,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刚到这里的人一般都有流鼻血、头痛、头晕、心律不齐等高原反应。这里,时而阳光灼热,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人脸上脱皮;时而风沙大起,勉强搭起的帐篷则会被吹跑;时而冰雹来袭,伴随着降温、强降水……战士们的生存条件很差。

  随后,根据领导指示,各大队沿山坡两边挖掘坑洞。4月的甘孜,有些冻土还没化,必须先点燃草根将土层冻土融化,才比较好挖土地。接着是准备修建窑洞所需的“建筑材料”,到离宿营地数十里外的山林里砍树。用这些木材铺顶,上面铺上帐篷布,再堆上泥土。这样建成的窑洞,倒也冬暖夏凉。修建窑洞群的战士们颇为自豪地称其为“康藏大厦”。


图为修建甘孜机场时,女兵在修建居住的窑洞。翻拍:孔夏

  架上横梁,搭起树枝,糊上黄泥的窑洞,从远处看,如蜂巢一般,工整美观。为美化环境,战士们找来白色石灰粉末,涂抹墙壁,从甘孜城北边一条河中寻来各种颜色的鹅卵石嵌成各种图案和标语,如“解放西藏,保卫国防”“修建机场、支援前方”等口号标语。

  修建好的窑洞,其实只能算个“简易地洞”,或者说是“地窝棚”。大约只有一米来高,必须小心翼翼、弓着身子才能钻进去。但无论怎样,就是住“地洞”,也比追着被大风刮跑的帐篷强。

  条件简陋 想办法改善环境

  因为居住环境简陋,当时的战士也想了很多办法改善居住条件。比如在洞门两侧凿出两个小窗,一来加强空气流通,二来增加室内自然光线。有一部分窑洞在进洞口后多了一条走廊,走廊两旁的土墙上有一些凹洞,里面可以摆放一些小杂物。

  由于当时燃料奇缺,无法供应更多热水。并且修建机场时,很多战士脚上磨得都是泡,晚上必须烫脚。没有洗脚盆且热水有限怎么办?女兵们想出一个办法,在窑洞附近的地上挖一个圆坑,垫上一块帐篷布,水倒入帐篷布里,大家一起洗。能伸进来的都“插上一脚”。


图为战士们在地上挖了坑,垫上帐篷布做成的“土盆子”。翻拍:孔夏

  窑洞垮塌 9位女战士长眠于此

  抢修机场的任务很紧急,条件也很艰苦,虽然“窑洞式”的住处修建起来了,但并不是很牢固。连有祥告诉我们:“修建窑洞的地方,土质疏松,沙子太多,其实不适宜修建窑洞。”

  一天深夜,突然天降大雨,暴雨如注,有的洞顶开始漏水。由于雨水侵蚀太凶,有一个窑洞突然垮塌,把睡在里面的九位女战士压在里面,全部牺牲。这些牺牲的女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她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利益,长眠于此。


图为甘孜县十八军窑洞群剖面图。翻拍:孔夏


图为十八军窑洞遗址保护范围图。翻拍:孔夏

  时至今日,十八军窑洞群已成为川藏路一带、川西北中绝无仅有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式窑洞群遗址,它结合甘孜县独特的自然资源,用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展现十八军在甘孜县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同时对教育年轻一代、维护藏区的稳定、促进甘孜县的和谐发展注入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孔夏 王媛媛 部分资料参考自《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